第260章 董翌曦溫情慰姚遠 胡愛黨實意扶幺妹7
幺妹原本也是個愛讀書的姑娘,無奈命運令她十六歲之后便與書本無緣。來西京之后,胡愛黨幫幺妹買的是衣服,而幺妹自己卻買了些書,大約是因為經(jīng)歷過現(xiàn)實的苦難,所以幺妹對瓊瑤的那類東西沒有興趣,買的竟都是些準哲學類的書籍,其中不乏對人性和生活的思考。幺妹每天晚上無事,便要拿出這些書來看看。
有一本書中說道:其實每一個孩子的生活起點,都是他們父母的肩膀,所以說每一個人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于他或她的出身。
幺妹看后,聯(lián)想到了自己,自己如果不是出生在一個極度貧困的山里人家,那么斷不會十六歲就去做一個陌生人的媳婦,而且以自己的個人條件,更加不會去嫁給一個傻子。有多少各方面條件都不如自己的孩子,也不如自己那么勤奮和懂事,然而僅僅因為出生在城市里,便能輕松地過著比較優(yōu)越的生活。可是從前的自己,不管怎樣忍辱負重、吃苦耐勞,卻連獲得人的基本尊嚴都成了奢望,難道真的是命苦不能賴父母嗎?
幺妹看書多了,還朦朧地理出了一點頭緒: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每一個做父母的,都知道必定有比他們更加優(yōu)秀的人,同時每一個做父母的,也都怕子女們埋怨自己的相對無能,所以父母們無論身處哪一個社會層次,便都對一點情有獨衷,而且在這一點上,越是社會階層低下的父母,越能達成無上高度的共識,那就是要讓子女們從小懂得一個道理-----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
幺妹也奇怪:這種蔑視人格獨立和助長父母們逃避責任的“至理名言”,居然一代代地被強行灌輸給孩子們,竟成了數(shù)千年來所謂文明古國的孝道倫常。兒有時候就等同于狗,都是父母的財產(chǎn)而已,所以像養(yǎng)狗能夠看家一樣,養(yǎng)兒也可以防老,并且多子還能夠多福。
其實幺妹想的不錯,那些話,無一不是站在父母的立場上說的,而且無一不暴露出赤裸裸的、明目張膽的自私,然而因為是群體性的自私,便籠罩上了“公理”的光環(huán),所以便能夠堂而皇之地宣揚數(shù)千年,更成了傳統(tǒng)孝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文化的偏離,一個民族的悲哀?
幺妹暫時還意識不到的是,在這種沒有責任感的文化熏陶下,國人永遠只強調(diào)生育的權(quán)利,卻無視撫養(yǎng)的責任,于是就有了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怪圈,因為生出越多的孩子,防老的希望越有保障,多福的幻想也越有可能實現(xiàn)。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哪怕給孩子提供的僅僅是豬狗般的生存條件,也必須讓孩子們時刻不能忘記“養(yǎng)育之恩”,理由是“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
當父母逃避或者無能盡到撫養(yǎng)責任的時候,許多本該是讀書年齡的孩子,不得不自求生存甚至于還要提前養(yǎng)家。面對孩子們這種悲慘的境遇,父母不懂慚愧,社會不知譴責,卻還要贊美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好象貧窮真的是一種榮幸,比富足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不知道這是否又是一種偏離?
間或有一些懂得反省或自責的父母,覺得義務(wù)沒有盡到,愧對兒女,便會有更多的父母們站出來開導: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言之鑿鑿,理直氣壯,然而卻不說他們希圖養(yǎng)兒防老、多子多福甚至指望兒孫光宗耀祖的時候,有沒有琢磨過“父母自有父母福”?
其實幺妹就是這種偏離文化的犧牲品,并且曾經(jīng)悲慘到淪為純粹的生育工具,險些又為偏離的人群添丁加口。當初幺妹被賣給陌生人做媳婦,她的家人親戚沒誰覺得有什么不對,甚至幺妹自己當時都認為這是做女兒應(yīng)盡的孝道。
好在幺妹苦極思變,本能地自救,又遇上了胡愛黨,才得以擺脫火坑、爬出醬缸,但并不是每一個如幺妹一般遭遇的可憐人兒,都有她的這般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