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
郎世寧(1688—1766),意大利傳教士,任內(nèi)廷畫院供奉,畫法參照中西,善寫生人物、花鳥,尤工畫馬。
此圖系郎世寧為乾隆皇帝精心繪制的宏幅巨作,藝術技藝高超,反映了乾隆年間的國力昌盛和中西文化的高度融合,共有《幸營》《列陣》《閱陣》和《行陣》四卷。
此圖系公元1760年弘歷親筆所繪。圖近處疏木坡丘,靜水潺潺;隔岸柴院茅屋,掩映從間;遠木深深,崗欒緩緩。此圖為“平遠”小景,山石、樹木、屋舍之勾勒、點染不求筆墨,信筆草草。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中展出的清朝傳位玉璽,為清初諸帝使用,是乾隆欽定“盛京十寶”之一。
皇帝之印稱“寶”為清制,皇帝的印信稱為“御寶”。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帝對交泰殿所藏前代皇帝御寶重新考證排次,將其總數(shù)定為25方,詳細規(guī)定了各自的用途和使用范圍。
徐揚,生卒不詳,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南巡至蘇州,因獻畫遂入畫院,供奉內(nèi)廷。
圖中山高澗深,云霧繚繞;松下問答,空谷幽幽。圖中山石、樹木、人物衣著之勾勒、皴擦、暈染系中國傳統(tǒng)繪畫技法,但人物面部些許明暗處理則源于西洋繪畫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