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西行
    金蟬子回到洪福寺里。
    那本寺多僧與幾個徒弟,早聞取經(jīng)之事,都來相見,因問:“發(fā)誓愿上西天,實否?”
    他幾個徒弟,是玄奘收下的,皆是些有造化的僧人。
    金蟬子道:“是實?!?br/>
    他徒弟道:“師父呵,嘗聞人言,西天路遠,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無回,難保身命。”
    金蟬子道:“我已發(fā)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經(jīng),永墮沉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兇難定?!庇值溃骸巴降軅?,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門里松枝頭向東,我即回來;不然,斷不回矣?!?br/>
    眾徒將此言切切而記。
    是夜,金蟬子獨立院中,依舊沒等到要等之人,來的卻是紫微大帝。
    金蟬子道:“你是當(dāng)朝欽天監(jiān)臺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
    紫薇大帝道:“袁天罡本是天上星辰下凡,算下來,卻應(yīng)該稱本尊一聲叔父,你問此事作甚?”
    金蟬子道:“帶句話給他,讓他稟明唐太宗,就說明日是吉時,讓小僧早早成行?!?br/>
    紫微大帝罕見地沒有異議,道:“你也看到了?”
    金蟬子點頭,道:“獵佛者出現(xiàn)之時,小僧就看見了?!?br/>
    紫微大帝道:“所以,你今夜等的并非本尊?而是獵佛者?”
    金蟬子沒有回答紫微大帝的話,已經(jīng)知道答案的問題,自己再去肯定一次,又有何意義?道:“你可知曉最初的獵佛者從何來?”
    紫微大帝搖頭,隨即道:“你懷疑獵佛者來自那個地方?”
    金蟬子點頭,紫微大帝再不廢話,突然憑空消失。
    次早,唐太宗設(shè)朝,聚集文武,寫了取經(jīng)文牒,用了通行寶印。
    有欽天監(jiān)臺正袁天罡奏曰:“今日是人專吉星,堪宜出行遠路?!?br/>
    唐太宗道:“今日成行,可會太顯倉促?”
    袁天罡道:“錯過今日,再無遠行吉日?!?br/>
    唐太宗聞言,也不再多說。
    這時,黃門官奏道:“御弟法師朝門外候旨?!?br/>
    唐太宗命宣上寶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這是通關(guān)文牒。朕又有一個紫金缽盂,送你途中化齋而用。再選兩個長行的從者,又銀駔的馬一匹,送為遠行腳力。你可就此行程?!?br/>
    金蟬子大喜,即便謝了恩,領(lǐng)了物事,更無留滯之意。
    金蟬子一喜可以西行,二喜得了紫金缽盂。
    唐太宗排駕,與多官同送至關(guān)外,只見那洪福寺僧與諸徒將玄奘的冬夏衣服,俱送在關(guān)外相等。
    唐太宗見了,先教收拾行囊馬匹,然后著官人執(zhí)壺酌酒。
    唐太宗舉爵,又問曰:“御弟雅號甚稱?”
    金蟬子道:“貧僧出家人,未敢稱號。”
    唐太宗道:“當(dāng)時菩薩說,西天有經(jīng)三藏。御弟可指經(jīng)取號,號作三藏何如?”
    金蟬子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眳s未見答應(yīng)唐太宗賜下的名字。
    唐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br/>
    金蟬子接了酒,方待要飲,只見唐太宗低頭,將御指拾一撮塵土,彈入酒中。
    金蟬子見此,知道這是帝王之術(shù),故作不解地看著他。
    唐太宗笑道:“御弟呵,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
    金蟬子道:“只在三年,徑回上國。”
    唐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遙路遠,御弟可進此酒:寧戀本鄉(xiāng)一捻土,莫愛他鄉(xiāng)萬兩金?!?br/>
    金蟬子知道唐太宗不放心,方悟捻土勸告,復(fù)謝恩飲盡,辭謝出關(guān)而去,不見留戀。
    唐太宗擺駕回宮。
    金蟬子自貞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蒙唐太宗與多官送出長安關(guān)外。一二日馬不停蹄,早至法門寺。
    本寺住持上房長老,帶領(lǐng)眾僧有五百余人,兩邊羅列,接至里面,相見獻茶。茶罷進齋,齋后不覺天晚,正是那:影動星河近,月明無點塵。雁聲鳴遠漢,砧韻響西鄰。歸鳥棲枯樹,禪僧講梵音。蒲團一榻上,坐到夜將分。眾僧們燈下議論佛門定旨,上西天取經(jīng)的原由。有的說水遠山高,有的說路多虎豹,有的說峻嶺陡崖難度,有的說毒魔惡怪難降。
    你道這上方長老是誰?正是觀世音菩薩,這五百僧眾,卻是靈山五百的羅漢,這幾日,逐漸轉(zhuǎn)醒,特來見見金蟬子,將西行之路說的艱辛,是想讓金蟬子放棄西行的念頭,早早為他們解了毒。
    本是有求于人,卻這番姿態(tài),卻也奇怪。
    金蟬子識得諸僧的真顏,卻也不點破,鉗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點頭幾度。
    眾羅漢莫解其意,合掌請問道:“法師指心點頭者,何也?”
    金蟬子答曰:“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對佛設(shè)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盡此心。這一去,定要到西天,見佛求經(jīng),使我們法輪回轉(zhuǎn),愿圣主皇圖永固?!?br/>
    眾羅漢見他以見佛求經(jīng)為借口,聞得此言,知道無可能,人人臉上偽裝稱羨,個個偽裝宣揚,都稀里糊涂的叫一聲“忠心赤膽大闡法師”,夸贊不盡,請師入榻安寐,各自散去。
    眾羅漢散去之后,一個個咬牙切齒,對金蟬子恨之入骨,個個怨他心地歹毒,見死不救。
    抱怨得久了,也就各自安寐去了,觀世音菩薩站在大雄寶殿之中,看著殿上的如來看了一宿。
    竹敲殘月落,雞唱曉云生。
    次日,那眾僧起來,收拾茶水早齋。
    金蟬子遂穿了袈裟,上正殿,佛前禮拜,道:“弟子陳玄奘,前往西天取經(jīng),但肉眼愚迷,不識活佛真形。今愿立誓:路中逢廟燒香,遇佛拜佛,遇塔掃塔。但愿我佛慈悲,早現(xiàn)丈六金身,賜真經(jīng),留傳東土?!?br/>
    祝罷,回方丈進齋,未看殿上菩薩一眼。
    遇佛拜佛?遇塔掃塔?金蟬子,你這是要將諸佛都看個真啊。
    觀世音菩薩自然明白金蟬子的意思,這話是特意說給自己聽的。
    西行路上,金蟬子要清理一路“假”佛。
    齋畢,那二從者整頓了鞍馬,促趲行程。
    金蟬子出了山門,辭別眾羅漢。
    眾羅漢知道,錯過此次,要見金蟬子,只怕要等他到靈山,不忍分別,還要抱著萬一的態(tài)度,直送有十里之遙,金蟬子也不愿直接往靈山,非要一步步走通西行路,眾羅漢不得已,噙淚而返,金蟬子遂直西前進。
    (第三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