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 歐且新篇
。播種之后的兩三天里,我讓戰(zhàn)士們輪班守在稻田里。</br></br>不過按現(xiàn)在實際的狀態(tài),應該稱為“秧田”。</br></br>三天后,嫩嫩的稻芽從濕泥中伸出來,守田的戰(zhàn)士向我報告了這個喜訊。</br></br>六天以后,連我也不敢再去關(guān)心建房的進程,或者新建的一座橫式陶窯,而是整天都在觀察出秧的情況,這一天,我看到了這五分地里有一片薄薄的鵝黃色的綠意,稻葉開始萌生,這讓我心中重新體會到當年第一批粟苗成長時的喜悅。</br></br>擔心鳥類啄食種子的階段已經(jīng)過去,但這樣的嫩芽也得小心呵護,半畝地的嫩芽經(jīng)不起任何摧殘,也許一只老鼠的惡作劇,就能讓這半畝地變成光土。</br></br>接下來的時間里,我還得讓族人繼續(xù)小心守護這片秧田。</br></br>半個月以后,這些稻秧已經(jīng)長到有我的一只手長了,看上去有些擠,我知道,插秧的時候到了。</br></br>這將是歷史上第一次插秧。</br></br>8畝地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工作量也有得瞧,所以我還得培養(yǎng)幾名插秧技術(shù)員。</br></br>我讓太昊戰(zhàn)士們和我一起,編了幾個粗糙的藤筐,把稻秧小心地一束束拔起,并把過于弱小的稻秧去掉,合格的裝到藤筐內(nèi),均勻地把藤筐放到田坎上,十多米遠就放一個筐。</br></br>“看仔細了啊,就這樣”我把一小束稻秧拿起,大約有七、八株的樣子“每次就用這么多,輕一點,插到水下面的濕泥里,注意不能插倒了。歪的也不好,盡量扶正一點,兩束秧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就這樣……”</br></br>六七個“學員”在田坎上小心地看著我的每一個動作,我沒有急于讓他們動手,而是獨自插了近半畝地,每一壟寬1米左右。插四排秧,同一排地秧間距約20厘米。</br></br>到這半畝地插完,我站直腰,長吁了一口氣:這彎著腰干活可真不是鬧著玩的!</br></br>比較起來。我寧可種兩畝粟,也比這活要輕松些。</br></br>戰(zhàn)士們看出了我的辛苦,也基本上看到了我的操作過程,開始各拿一個藤筐,按我分配的區(qū)域,各自去插秧了。我在田邊休息,看到田里這群剛經(jīng)過我培訓的“農(nóng)民”各自花樣百出的插秧動作。以及插出來地結(jié)果,對自己剛才培訓和示范的成效沮喪得要命。</br></br>“都住手了!回來!都回來!”我大聲吼叫,很快,七個新晉“稻農(nóng)”在我面前站好。</br></br>“再看著!我插這一束秧是多少?6株到10來株就多了,哪能一下子插下去20多株呢?還有這樣子的一株株插也不行啊!等稻子黃了都插不完!看好了!我再做最后一次示范!”</br></br>我又插了兩分多地,“稻農(nóng)”們在田坎上小心地看著我的每一個動作。我不僅要求他們在數(shù)量上完成我地任務,還得在質(zhì)量上達到我的要求。</br></br>兩天后,所有的插秧工作才基本在我的驗收下完成。而最早插下去的秧苗則被我要求拔出來重新插過了。</br></br>“族長,這東西可比粟難弄多了,我們干嘛一定得種這個東西?”</br></br>“就是!收成不多,又麻煩!”</br></br>“稻農(nóng)”們已經(jīng)完全搞懂了我的意圖,個別機靈的甚至猜到,族長到江南來,說不定就沖著這東西來地,但這幾天的辛苦。尤其是這種精細的種植方式,還是讓他們有了一些怨言。</br></br>同樣作為主食。栗可比稻種植起來簡單多了!</br></br>“我問你們,這粟好吃還是稻米好吃?”</br></br>“那當然是稻米好吃了。”這幫饞蟲咂咂嘴,對前些天的那頓稻米飯還有些回味。</br></br>“那不就是了?!不是說稻的收成不好么?要是每年我們能收兩次稻谷,你們說,那收成還會差么?”</br></br>這一點戰(zhàn)士們都不敢輕易作答,畢竟他們不知道后世的稻和粟收成情況。</br></br>一年種兩季地話,稻田的收成絕對是可觀的。</br></br>只是與粟比較起來,稻地種植更加耗費人力,對種植的地形和土壤的要求也遠比粟要高。只不過根據(jù)我這幾年的經(jīng)驗,在南方,尤其是在這個世紀的南方,粟絕對不是一種好的作物,可以肯定地說,一旦我的稻子種好了,收成肯定會遠超過在北方的粟!</br></br>我們地南方之行,一定會有一個完美的回報!</br></br>七月中旬才完成插秧地稻子,怎么說也算是晚稻了吧,不過根據(jù)我對這個世紀的天氣認識,秋天應該能夠收獲一季種植稻。</br></br>但只要插秧工作結(jié)束,剩下的工作量并不大,日常的田間管理與粟相差也并不多,為了提高畝產(chǎn),我還專門施了幾次灰肥,但畢竟主要的工作精力力可以從田間移開了。</br></br>這時我們在歐且修筑的土坯房已經(jīng)完成兩間,20多名族人終于可以住進了熟悉的房子里,并且開始自行制作一些簡單的家具,但這時戰(zhàn)士們才再次感嘆:平時對匠作區(qū)的家伙們很是有些看不起,完全依*自己制作所有工具時,才知道技術(shù)飯也不是那么好吃的。</br></br>從此在土坯房門前就不時擠滿了好奇的歐且人,他們幾乎在跟蹤我的每一個舉措,從種稻子的過程他們應該已經(jīng)明白,太昊人是在種植小湖邊生長了不知道多少年的那種結(jié)籽的草,那可是給鳥的食物啊!這些太昊人要真吃了,以后會不會變成跟鳥一樣的東西?</br></br>經(jīng)過艱難的溝通,歐且長老把族人的疑問告訴了我,引來太昊戰(zhàn)士們的幾天暴笑。</br></br>等我們把“土做的山洞”造好,又弓來歐且人的一陣驚詫。</br></br>不過有了上次的經(jīng)驗,誰都不肯輕易評論這是太昊人的什么性質(zhì)的舉動。</br></br>但歐且人最容易接受,也最歡迎的東西則是從“燒火的地坑”城取出的陶器,這東西可是讓歐且人第一次嘗到了煮食的味道,加上太昊鹽,那可比烤食味道好多了!</br></br>但太昊人竟然給每一個樹棚和草棚里的歐且家庭都燒制了這樣的陶器!</br></br>歐且村的村民沉浸在節(jié)日般的歡樂中。</br></br>而這時我們的戰(zhàn)士卻已經(jīng)開始折木為弓,開始為歐且人示范簡單的弓箭制作和使用方式了。</br></br>這一次遠行,我們都沒有帶弓,畢竟考慮到在江面上使用弓箭的機會很少,不過現(xiàn)在卻有可能制作一些簡單的弓箭,用以改善歐且人的狩獵方式</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