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 太昊議政
“姜由族長不忍殺戮炎族婦孺,正是黎族與炎族不同的地方,僅就此而言,黎族就比炎族更有資格成為姜氏宗族!”</br></br>“何況這么多代人以來,炎族為何對黎族追殺不休?”</br></br>我環(huán)視一圈,估計多數長老都略知一二,卻無人作答。</br></br>“現在我才知道,當年只是由于同屬姜氏的兩族,因種黍的問題發(fā)生沖突,卻由于炎族族長狂妄自大,不得調解,才讓兩族人流血相爭逾百年,甚至禍延他族。”</br></br>“炎族人一直以為,若讓黎族或他族以種草取籽為生,草原上終究有一天不會再有牲畜啃食青草的地方,為子孫萬世計,必須鏟除所有種植草籽的部族。”</br></br>“這一次姜由族長臨去前,曾與我多次商討姜氏的前途,以及如何才不讓放牧的部族與種植莊稼的部族再發(fā)生沖突。”</br></br>“或許百世之后,這仍是一件難以做到的事!”</br></br>“但同在姜氏之內,卻有一個機會可以消除百年的同姓相爭。那就是在姜由族長的帶領下,以山為界,山內的部族以農業(yè)為主,山外大草原上的部族以畜牧為主,兩者不得互相干涉,也不得挑起紛爭,并可以糧食和牲畜進行交換。”</br></br>“若姜由族長得以做到這點,則黎族將立成神山下的大族,甚至成為宗族,將來可以在神山下建城及種植作物,再沒有姜氏部族能夠驅逐黎族!”</br></br>“黎族若能齊心輔助姜由族長做到這一點,那將不負百年來歷代先祖所流血,他們以血肉相拼,不過是為了讓姜氏部族不再以‘蚩尤’看待黎族人,讓牛羊自由啃食青草的同時,也留下一片山地供黍生長。如今。這一切都將成為現實,還有什么理由去反對呢?”</br></br>“太昊一族將全力支持姜由族長的行動,以避免同為姜氏的各族再次流淌兄弟之血!”</br></br>大殿內一片寂然。</br></br>大長老沉吟不語,其他長老也在靜思。</br></br>“如今太昊族內事務繁忙,我實在無暇再過多參與黎族事務,后面的日子將由大長老帶領大家,如有要事,請派遣戰(zhàn)士到太昊城。我必在當日趕到!”</br></br>我沒有更多的時間再與他們廢話。</br></br>更多的細節(jié)就讓他們在大殿內自己磋商吧。我再留下去,也只能是“一言堂”地局面,不可能會有長老或部族與我直接爭論,起不到解決問題的作用。</br></br>第二天一早臨行時。我向大長老打了招呼,一旦黎族內紛爭過大,彈壓不下來,就立即派遣人向我通報,大長老答應不迭。</br></br>好不容易才找回了在城中“大開眼界”的有熊族戰(zhàn)士們,這些家伙,除了公孫豹被我叫在身邊不得離開以外。多數都去參觀制作農具了。</br></br>石頭城內沒有規(guī)劃匠作區(qū),一到農忙時,就全民齊動手,幾乎家家都會一點制作農具的技術,但和“專業(yè)化”生產的太昊城比較起來,這些農具就太粗糙了,從質量到形式都有極大落差,多數農具都是太昊的仿制品。</br></br>有熊族在多年的農業(yè)生產中。也積累了一些農具的制作經驗。但和黎族地比較起來,就顯得更加粗糙和簡陋。</br></br>城內的建設只是讓他們羨慕,卻沒有多少仿制的想法對他們來講,仿造這樣的建筑是一個高難度地動作。但農具就不一樣了。數代“農民”下來,看到一件別出心裁的農具,這些有熊族人就知道它的用途是什么。而且黎族的這些農具看起來從樣式到工藝都比較簡單,正是比較適合“盜版“的那一種。</br></br>這就是文明落差的威力。</br></br>但這些有熊族人不知道,他們要學的東西,將要超越他們所看到地這個階段。</br></br>太昊五年,三月16日,中午時分,我們就到了太昊城。</br></br>這還是因為有熊族人們不慣騎馬,一路上都走得比較慢。</br></br>風余和土魯他們率所有長老、主要匠師以及我的小家所有成員,在太昊城外等候已久。</br></br>“嗒嗒嗒!”</br></br>一陣馬蹄聲中,一騎小馬駒沖出城門外的陣列,沖我們的大隊跑來。</br></br>小馬直沖云龍,被云龍很有經驗地輕輕側身讓過,我一伸長臂,將小馬背上的“騎兵”抱在懷中。</br></br>“爸!”</br></br>元方一邊掙扎,一邊偷眼看著那匹跑遠的馬駒。</br></br>這小子,才不到9歲,誰讓他騎馬的?領了駕照沒?</br></br>城外的人哄笑起來,把本來迎接勝利之師凱旋地莊嚴儀式氣氛都沖淡了。</br></br>但儀式還得繼續(xù),長老們把我和所有地騎兵引到神廟前的廣場上,那里早已經設下香案,太昊族人在城門至廣場之間的道旁擠得水泄不通,要不是步兵們維持秩序,我和騎兵們根本沒法子走到廣場去。</br></br>一路上都是“太昊萬歲!”、“族長萬歲!”的高呼,讓我不覺有點飄飄然起來。</br></br>“小心!一定要小心!你還是人!不是神!”我在心里悄悄提醒自己,不過在后世從小連“三好學生”獎狀都沒拿過幾個地我,還是有一點激動——xx鎮(zhèn)第一小學的老師們,你們看走眼了!你們的學生如今也爭氣了!</br></br>難道這還比不過幾張獎狀?</br></br>不過回頭一想,忍不住還是有一點泄氣:那些老師們除非在考古工作中發(fā)現有一個學生當了他們的萬世先祖,否則只有可能在傳說中聽到曾經有過這么一個“大神”!</br></br>俺要不要將來燒制一塊陶片,上書“xx學校xx級xx班趙飛到此一游”?</br></br>站在太昊神廟前的香案旁,我正在浮想連翩。</br></br>“族長!族長?”</br></br>風余悄悄扯了扯我的“皮夾克”,才讓我回過神來。</br></br>拈香在手,我以“不世戰(zhàn)果”祭告太昊先祖:</br></br>“太昊祖神!歷代先祖!太昊族長云齊,為報族人無辜殞命之仇,保我太昊基業(yè)如磐石之安。族人不受侵凌之苦,不得已而興兵,合太昊、少昊、黎族,公孫氏之力,勝姜氏炎族于大河之畔,族人不損而歸,姜氏各族化敵為友,公孫氏北歸祖地。皆祖神庇佑之功,元齊豈敢或忘!”</br></br>“今率百勝之師,及太昊合族,謹以三牲。奉至祖神及先祖靈前,禱謝祖神及先祖之恩,并祈求祖神及先祖佑我太昊再無災殃,秋收大成之日,將再備三牲,以粟酒獻于靈前!”</br></br>廣場上的族人歡呼聲再起,將我和長老們送入宗廟內。</br></br>有熊族只有公孫豹作為貴賓得以入內。旁聽太昊事務,其他的“學員”們則被土魯領走,撒向各匠作區(qū)安置。</br></br>公孫豹經過石頭城的洗禮,對宏偉建筑早有了免疫力,但太昊神殿的氣勢還是讓他肅然起敬。</br></br>神殿盡頭,核心地長老和我一起真正地祭祀了人頭蛇身的兩個祖神,才在議事殿入座,開始商討太昊的事務。公孫豹在我的堅持下。才勉強落座。得以了解太昊的管理運行模式。</br></br>公孫干率公孫氏大部走后,公孫豹這支被我寄予厚望,這一次他能來,我當然不會錯過讓他全面接觸太昊文明的機會。其他的生產技術自有他的族人去學習。包括文字、醫(yī)術、歷法等知識也會在“有熊族培訓班”地課程表上出現。</br></br>而公孫豹的任務,就是學習如何勝任一個強大農業(yè)部族的族長!</br></br>太昊長老們按分工的不同,分別就太昊地行政管理(基礎建設、人口、軍事等)、法律事務(族內糾紛處理,內部部族沖突處理等)、生產管理(匠作區(qū)生產、農業(yè)生產)等方面的工作,向我匯報在近兩個月中所取得的進展,以及其他需要我處理的問題。</br></br>整個過程秩序井然,每一個專門的事項由一位長老負責匯報,其他長老原則上不插嘴,而一個部門在匯報時,其他部門也無從置喙。盡管只是將太昊的長老團進行了大致分工,并沒有建立真正的行政部門,但長老們通過近一年多地管理,已經做到了“術業(yè)有專工”,彼此間職責分明,互不干涉。涉及到兩個以上部門的事務,才交由長老大會集中討論,并由風余代替我最終拍板。</br></br>我回來以后,風余就交回職責,只起到長老團召集人的作用。當然,如果召開長老會議,風余的發(fā)言仍是各長老中最有權威性的。</br></br>從長老們的匯報中我得知,太昊城內的人口又有增長,太昊各小族不斷加入,現在已經有22100余人。</br></br>這大大增加了冬季房屋建設的工作量,也加重了神廟內公用糧地負擔。目前,神廟內只有存糧不到200噸了。</br></br>為此,長老們分別與各小族進行了協(xié)商,從各小族倉庫里借了部分糧食給那些新加入地部族。</br></br>另外,由于城內牲畜過多,畜欄已經不能容納,加上每天要離城很遠去放牧,負責放牧的族人叫苦不迭,長老們經過一致協(xié)商,決定在離城約十公里的地方建設畜欄,將城內的牲畜放到那邊去。</br></br>安全方面,在新建地畜欄周圍建設土墻,用于防御猛獸,如遇敵族入侵,族人燃起烽煙,騎兵可以在一個小時內趕到,相信沒有任何敵人可以輕易地在一個小時內將太昊的牲畜劫掠一空。</br></br>這是個不錯的方案,看來,太昊要結束人畜同處一城的時代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