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周公瑾
易青從來都沒有過站在臺前,成為一代巨星的想法,一開始或許動過這個心思,但是隨著他的事業(yè)越來越大,站在臺前對于他而言,已經(jīng)成了一種負擔。
相較于站在臺前,享受鮮花和掌聲,易青顯然還是更愿意停留在幕后,去做一個推手,甚至是規(guī)則的制定者。
但是,如果是這樣的大制作,易青還是非常樂于參與的。
“就這?”
王福林顯然沒想到,易青的條件竟然只是想要個角色,這個實在是太簡單了,甚至就算易青不要求的話,到時候王福林都打算把他給拱上去。
到現(xiàn)在,王福林也沒忘易青在里演的柳湘蓮,戲份雖然不多,但是絕對出彩,真要說起來,易青在表演上的天分是要遠超其他主角的。
“就這個,機會難得,我也想?yún)⑴c一下,就看您答不答應了!”
王福林聞言大笑,道:“答應,當然答應了,你愿意出鏡,我可是求之不得啊!”
之前京臺那么多作品,易青連一個小角色都沒演過,王福林還以為他不喜歡表演,打算就此退居幕后呢,現(xiàn)在愿意在鏡頭前露一面,當然不成問題。
“你想演誰?呂布?趙云?還是~~~~~~~”
“周瑜!周公瑾!”
演誰,剛剛在和王福林提出要角色的時候,易青就已經(jīng)想好了,演呂布的話,他的外形看上去不夠魁梧,也少了幾分英朗,演趙云的話,戲份太多,而且太雜。
周瑜倒是挺不錯的,角色出彩,而且戲份集中,都在火燒赤壁這一章,演完就沒事兒了。
說到底,他既想?yún)⑴c,又想偷懶。
“周瑜?”王福林倒是有些意外,“這個角色的形象,不太好吧!?”
既然是要改編,那么人物刻畫上,肯定不能按照史實了,歷史上周瑜的真實形象,蘇軾的中那句“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應該更為貼近,而在羅貫中所寫的中,周瑜則被寫成了一個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一個人。
而隨著的流傳,周瑜的形象也因此被固定了,很多人了解周瑜都是從中的赤壁之戰(zhàn),絕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赤壁就是諸葛亮一人的功勞,就是因為他借東風才贏了曹操。
但實際上,這并不是真的,赤壁一戰(zhàn)真正的領(lǐng)導人就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而讓戰(zhàn)役取得勝利的也是周瑜的功勞。
但這些事情在中統(tǒng)統(tǒng)沒有寫,只是輕描淡寫了一下周瑜的功勞,而更多的都是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典型,他浮躁多妒、爭強好勝、斤斤計較、目光短淺,因嫉恨諸葛亮的才能高于自己,便屢次對其加以謀害,最后卻被諸葛亮識破,竟被活活氣死。
中還著重筆墨寫了四妒、三氣等情節(jié)把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戰(zhàn)前后一連串的斗智、斗法寫得絲絲入扣,極為生動。
在赤壁之戰(zhàn)前,寫了四妒。一妒在孫權(quán)決計抗曹之后。當時孫權(quán)表面答應抗曹,但是內(nèi)心仍懷恐懼,怕寡不敵眾。諸葛亮看出孫權(quán)的心思,讓周瑜再去勸慰。周瑜因諸葛亮技高一籌,恐日久必為江東禍患,欲將其系害。魯肅阻止,并建議讓諸葛瑾去說服諸葛亮,周瑜才未下手。
二妒是在諸葛瑾沒能說服諸葛亮效力江東之后,周瑜又起謀害之心,讓諸葛亮帶兵去劫燒曹軍防范嚴密的聚鐵山糧草,諸葛亮應允。后魯肅來問,諸葛亮說周瑜不會陸戰(zhàn),激怒周瑜,后又說當前應以團結(jié)為重,周瑜恨之。
三妒是在蔣干中計后,曹操殺了蔡理、張允,周瑜聞聽諸葛亮又識破己計,惱羞成怒,讓諸葛亮十日內(nèi)造箭十萬,否則軍法處置,沒想到諸葛亮草船借箭,又破了周瑜的計謀。
四妒在諸葛亮祭壇借風后,周瑜派人前去追殺,不料諸葛亮早已安排趙云前來迎接,又使周瑜撲了空。
然而事實上,這四妒都是虛構(gòu)的,完全不見于史書記載。況且,可以設(shè)想下,當時周瑜是東吳大都督,作為一個身負重任的軍事統(tǒng)帥,若是在如此緊要關(guān)頭,所考慮的不是怎樣聯(lián)合劉備共同抗曹,而是專在同盟內(nèi)部搞摩擦,整天想著殺諸葛亮,那怎么會有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呢?
而在中,羅貫中為了烘托諸葛亮多智近妖,特意編出了這四妒,而在赤壁之戰(zhàn)后,又出于同樣的目的寫了三氣。
這三氣倒也不是完全瞎編,而是羅貫中依據(jù)史實改編的,一氣是在周瑜進攻南郡,被曹仁射傷。諸葛亮卻派趙云乘虛而人奪了南郡,又派張飛攻占荊州,派關(guān)羽襲取襄陽。周瑜得知,氣得箭瘡進裂,昏倒在地。
而史實是,周瑜和曹仁交戰(zhàn)時,劉備正忙著攻打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并未參與。后來周瑜打敗曹仁,奪得南郡。在他死后,孫權(quán)才將南郡、零陵、武陵借給了劉備,并非諸葛亮搶先占據(jù)。
二氣是周瑜本想用美人計讓孫權(quán)將妹妹假意嫁于劉備,趁機將劉備囚禁,討回荊州。不料諸葛亮事先想好了三條妙計,劉備不僅安全返回,還帶回了孫夫人周瑜欲截擊劉備,卻被諸葛亮伏兵所敗,最終“賠了夫人又折兵”,頓時又羞又怒,箭瘡復發(fā)昏死過去。
但史書記載,孫權(quán)嫁妹是在劉備做了荊州牧之后,完全是孫權(quán)的主意,和周瑜沒有半毛錢的關(guān)系,自然也就不會有諸葛亮的三條錦囊妙計,周瑜更不會被氣倒。
三氣是在前兩計不成,周瑜又想出假途滅虢之計,以助劉備取得益州為名,來換回荊州,實質(zhì)上打算在路過荊州劉備出城勞軍時,將其殺死,奪回荊州。諸葛亮識破此計,假意勞軍,并事先安排伏兵,將其包圍。周瑜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后收到諸葛亮動其退兵的書信,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shù)聲而亡。
而史書記載,周瑜確實想過和劉備共同伐蜀,消滅張魯,并借機奪取荊州,最后消滅曹操,可以說周瑜這一計劃,非常有戰(zhàn)略眼光。孫權(quán)當即表示同意,周瑜想趕回江陵,做出征的準備工作,不料半途染病,死于巴丘,并不是在荊州城下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
這幾個故事寫得的確很有戲劇性,也成功的塑造了周瑜心胸狹窄的性格特征,襯托了諸葛亮的光輝形象。但是從歷史的真實性上講,卻歪曲了周瑜的形象。
歷史上的周瑜絕非量窄之人,相反,他是一個心胸寬廣、性情豁達的人。目前有關(guān)三國的史籍中,還沒有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周瑜量窄的資料。
歷史上的周瑜雄姿英發(fā),心胸廣周,性情開朗,氣度寬宏。早在三國時代,他就贏得了眾人,甚至是敵人的仰慕。
周瑜一生征戰(zhàn),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橫行天下的抱負,他少年得志,風流儒雅長相俊美,娶得嬌妻,雄姿英發(fā),有口皆碑,文采超群,情趣高雅,精于音樂,即使是酒后,仍能聽出樂人演奏的音樂中很細微的疏失,每當這時,他總要看看演奏者,所以當時有諺說:“曲有誤,周郎顧?!?br/>
他心胸開闊,舉賢薦能,一再推薦魯肅給孫策和孫權(quán),毫不妒賢忌能;他折節(jié)為國,以德服人,裴松之注引的記載了他以寬廣胸懷感動程普,兩人結(jié)為莫逆之交的故事,這是證明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的最好例子。
這眾多優(yōu)點都集中在他一個人身上,幾乎使他成為三國時代的一個超級完美偶像,放射出無與倫比的光彩,使得眾人皆對他仰慕不已。
在正史中,從到,從到,或以曹魏為正統(tǒng),或以蜀漢為正統(tǒng),反反復復,眾說紛紜,而人物的善惡褒貶也隨之潮起潮落、數(shù)度浮沉,雖然身處夾縫中的東吳,無論在哪一種正統(tǒng)觀念中都處于偏頗的地位,但周瑜卻以他卓越的才華和崇高的人格在歷代的史傳、文學中始終保持著固有的穩(wěn)定地位。
而到了羅貫中所創(chuàng)作中,雖然也依據(jù)正史,保持了周瑜運籌帷幄、足智多謀的形象描寫了他結(jié)交孫策,開拓江東,建立新業(yè);舉薦魯肅,納降甘寧,舉賢任能;運籌帷幄,施反間計,定苦肉計,設(shè)連環(huán)計,要弄老奸巨猾的曹操于談笑之間,最后火攻破敵,建立不朽功勛。
同時,羅貫中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智謀超群,于是吸取了民間傳說和曲藝,對周瑜的形象進行改造,虛構(gòu)出了他的量窄、忌刻,以他的心地偏狹反村諸葛亮的胸無芥蒂,以他的意氣用事反村諸葛亮的沉著老練,從而達到塑造典型人物的需要。
也正是由于的巨大影響,那個雄姿英發(fā)、膽略過人、雍容仁雅的周瑜逐漸在世人的眼中變得模糊起來,后人只記住了他被諸葛亮氣得吐血的形象,這對周瑜來說真是很不公平。
王福林現(xiàn)在要改編,肯定要以這部書的內(nèi)容來作為基準,對于周瑜這個人物的描寫也肯定要以當中的形象為準。
易青現(xiàn)在提出要演這樣一個人物?
王福林顯然有點兒想不明白了。
。手機版網(wǎng)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