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武行
武行,在香江從事這一行當的群體,被稱為龍虎武師,他們也是是香江電影行業(yè)中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70、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動作片、功夫片盛行之時,需要大量的武師在片中出演小角色來襯托大明星的風采,大量的寒門子弟投身武師行當,替身、特技、龍?zhí)?,雖然辛苦,所得也頗為可觀。
他們當中有些人后來成了著名的武術指導和大明星,例如洪錦寶,程龍,他們入行都是從龍虎武師做起,一步步熬成了國際巨星,但能熬出頭的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人一輩子都在默默無聞地為電影付出著。
熟悉香江電影的都知道,在香江電影歷史上,武俠、功夫片一直是最重要的一支。說白了,這種題材類型的電影,在當時最好賣,只要武打設計精彩,甚至都沒有人關心劇情是什么,過癮就OK。
功夫片大行其道,對武行的需求量自然也是與日俱增,這些被冠以龍虎武師稱號的特殊群體常以明星的替身身份出現(xiàn),有時甚至男扮女裝,吊在半空飛檐走壁,做出令人望而生畏的回旋踢,有時變成打手甲或者劫匪乙,從高處跳下,或遭到重擊后飛出、落地,將桌椅砸爛。
那個年底是香江電影的黃金季節(jié),同樣也是武行的黃金年代,大量的武行班底孕育而生,劉家良的劉家班、于占元的元家班,在當時堪稱香江影壇地位不可撼動的武術指導團隊。
再后來元家班的大師兄洪錦寶聚攏了一批專業(yè)人士成立洪家班,袁氏兄弟的袁家班也是一時風頭無量,90年代,更是進入好萊塢一展身手。
風光是風光,但是對武行來說,摔摔打打簡直是家常便飯,受傷、失禁、肌肉萎縮、甚至是死亡,都是這個工種所必須承受的風險和代價。
行內還曾流傳著一種說法:醫(yī)院里,永遠有七張床位是為做龍虎武師的人留著的。
可見做這個行當的風險之高。
甚至據說早年的功夫電影片場是不讓戴護具的,那時候拍一個從高處往下摔的鏡頭,十個武行就都排在那里當做后備,第一個人摔壞了,第二個、第三個就得接著上,救護車在旁邊等著,摔壞了直接送去醫(yī)院。
究其原因,大概與當時武行內的江湖氣質有關,如果帶護墊,用紙皮箱做保護,甚至會招來同行的嘲笑:哎呀,你是哪門哪派的,怎么那么沒用。
所以,為了面子,大家都只能硬著頭皮真摔真打。
即便像洪錦寶這種頂級動作明星,時不時也會裸著上陣。
易青前世曾看過洪錦寶的一次專訪,他介紹說,有一次,一個武行站在高處遲遲不敢往下跳,他就在下面大喊:“你跳不跳?”
武行還是不敢,洪錦寶于是親自做了這個動作,一躍跳下坐到地上,當場失禁。
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許多武行的職業(yè)生涯迅速斷送。
直至后期,隨著動作難度的加大,動作戲對武行們的要求越來越高,武行們才漸漸有了多加保護,避免受傷的意識。
比如拍攝高空墜地的戲,所謂的地板實際上加了一層“榻榻米”,或者下面墊了海綿、紙殼的地板,讓武行不至于實打實的跌在地面上。
一個稱職的武行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簡單來說八個字:技、器、拳、車、威、火、替、雜。
指的是武行要包攬?zhí)丶?,武器、功夫設計,要會飛車,吊威亞,槍械、爆破等高難度動作,還要能當替身,也能干雜活。
即便到了后來的電影特效時代,武行依然要掌握這些技能,所以,即使再小心謹慎,武行們仍然面臨著各類危險,意外傷亡事件仍時有發(fā)生。
前世,吳雨森的劇組就曾釀成一死七傷的慘劇,內地電視劇劇組也炸死過一名煙火師。
還曾有一個行內人士說過在尼泊爾山區(qū)拍戲的經歷,有個武行不慎從駱駝上摔下來,腿部露出一片白花花的骨頭,但由于往返交通工具只有一周一趟,受傷的武行整整一個禮拜都只能用白酒和當地野生的大麻葉敷在傷口上支撐,暈過去再醒來,完全是靠意志硬撐下來。
說起來,做武行就跟運動員一樣,吃青春飯,能摔能打的年數畢竟有限,而且長年累月的傷病造成的后遺癥,也為他們退休以后的人生埋下了隱患。
很多武行十幾歲就出來了,但是沒有想到長遠,等到五十幾歲,甚至三十幾歲就摔不動了,有些人想要去開出租車,可是腰椎摔壞了,坐三個小時就坐不住了,再加上很多武行沒有念過什么書,也沒有存錢的概念,拿了日薪,要么吃喝一頓,要么小賭一下,錢就花掉了,往往就這樣過了一輩子。
可就是這樣的日子,香江的武行也沒能過的長遠,但隨著90年代中后期,香江電影市場日漸萎靡,東南亞、寶島等外埠市場的喪失,再加上許克等電影人引領的新式武俠浪潮興起,也宣告著香江電影,以及香江武行的輝煌時期落幕。
彼時,香江本地影片的開機率大幅縮減,武行們無戲可拍,一部分轉戰(zhàn)東南亞,少數人游走于好萊塢,而大部分選擇北上求發(fā)展,隨之應運而生的,則是因拍攝需求對武行人員需求的增加,內地武行也開始嶄露頭角,與香江武行逐漸形成抗爭之勢。
易青這次拍攝,之所以電影要袁家班來負責武術設計,其實也是抱著私心,內地的影視行業(yè)要發(fā)展,目前這個階段,最好的學習對象就是香江。
同時,易青未來肯定是要出來單干的,如果到時候再去培養(yǎng)武行班底的話,時間上肯定來不及,所以,這次邀請袁家班北上,事實上就是把香江武行北上的時間給提前了。
讓袁家班負責的武打設計的同時,易青還計劃著,讓袁家班幫著他培養(yǎng)出一批內地的武行人才。
前世,內地的功夫片在興起之后,由于沒有專業(yè)的武術指導,那些制作出來的電影在視覺體驗上與香江功夫片相去甚遠。
當時內地的武行和武術指導大都具備一定的武術底子,但幾乎沒人知道如何將其運用到拍片當中。
說白了,那時候根本就沒有武指的概念,都是武術教練,拍攝的時候也基本上就是把日常訓練的那套直接放上去,或者隨便編點動作。那時候也沒有什么替身,就基本都是演員自己比劃,可演員也不可能人人都有武術功底,所以拍出來的效果非常差,跟唱大戲一樣。
所以,相比于經驗匱乏的內地武行,當時香江武行在國內仍處于上游地位,尤其當國內很多人連威亞都還弄不清楚的時候,武術指導這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基本都是香江的人來控制。
易青不是想搶占香江武行的市場,而是想著提前把內地的武行人才培養(yǎng)出來,至少可以在不遠的將來,和香江武行形成良性競爭。
避免因為經驗,能力的缺陷,讓內地影視市場武打設計這一領域,長期被香江的武行把持。
降低一些成本,難道不好嗎?
聽到亞視這次帶隊的無責任說袁家班已經到了,易青立刻對李承儒說道:“武校那邊,咱們選出來的人,也趕緊帶過來吧,到時候,在劇組里,就掛個場工的名?!?br/>
沒錯,易青就是要偷師。
他對香江武行的了解,其實也僅限于媒體上的一些報道,不過卻也不難分析出,這些人的身上,的確帶著點兒江湖氣。
敝帚自珍,估計是免不了的,畢竟,誰也不愿把自己吃飯的本事教給別人,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這種事隨便哪個行當都會出現(xiàn)。
所以,易青要做的就是偷師,偷偷的學,掛著場工的名,平時看看人家是怎么干的,本身都有武術功底,等一年拍攝下來,就算不能學個全套,大概也能八九不離十了,為此他還特意從什剎海武校招了一大批人,這些都是他為將來準備的武指班底。
說起來招這些人,還挺是個不容易,因為什剎海武校的武術隊隸屬于體育總局,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是國家二三級的武術運動員,還有不少武英級的。
那些小年輕一個個的都夢想著參加全國比賽,誰愿意脫離體質,去給私人老板打工啊。
不過,好在有李連潔這個師兄做榜樣,他的一部風靡全國,也催生了不少抱著電影明星夢的孩子投身武術事業(yè)。
總之,費盡口舌,外加金錢攻勢,就連武術隊的教練都幫著做工作,畢竟武術隊那么多人,真正能登上全國大賽舞臺的能有幾個,大多數人都是練了好些年之后,歲數大了,無奈退役,可文化課也耽誤了,日子過的很不順暢,易青能把一些武術隊的人收攬過去,其實也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