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圖》
《二十四孝圖》
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yīng)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自從所謂“文學(xué)革命”以來,供給孩子的書籍,和歐,美,日本的一比較,雖然很可憐,但總算有圖有說,只要能讀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墒且话鄤e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北京現(xiàn)在常用“馬虎子”這一句話來恐嚇孩子們。或者說,那就是《開河記》上所載的,給隋煬帝開河,蒸死小兒的麻叔謀;正確地寫起來,須是“麻胡子”。那么,這麻叔謀乃是胡人了。但無論他是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還有限,不過盡他的一生。妨害白話者的流毒卻甚于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只要對于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yīng)該滅亡!
這些話,紳士們自然難免要掩住耳朵的,因為就是所謂“跳到半天空,罵得體無完膚,——還不肯罷休”。而且文士們一定也要罵,以為大悖于“文格”,亦即大損于“人格”。豈不是“言者心聲也”么?“文”和“人”當(dāng)然是相關(guān)的,雖然人間世本來千奇百怪,教授們中也有“不尊敬”作者的人格而不能“不說他的小說好”的特別種族。但這些我都不管,因為我幸而還沒有爬上“象牙之塔”去,正無須怎樣小心。倘若無意中竟已撞上了,那就即刻跌下來罷。然而在跌下來的中途,當(dāng)還未到地之前,還要說一遍:
只要對于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yīng)該滅亡!
每看見小學(xué)生歡天喜地地看著一本粗拙的《兒童世界》之類,另想到別國的兒童用書的精美,自然要覺得中國兒童的可憐。但回憶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卻不能不以為他幸福,給我們的永逝的韶光一個悲哀的吊唁。我們那時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dāng)時的“引導(dǎo)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學(xué)因為專讀“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頁,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昨天看這個,今天也看這個,然而他們的眼睛里還閃出蘇醒和歡喜的光輝來。
在書塾以外,禁令可比較的寬了,但這是說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樣。我能在大眾面前,冠冕堂皇地閱看的,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圖說》和《玉歷鈔傳》,都畫著冥冥之中賞善罰惡的故事,雷公電母站在云中,牛頭馬面布滿地下,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觸犯天條的,即使半語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當(dāng)?shù)膱髴?yīng)。這所報的也并非“睚眥〔yá zì,眼角〕之怨”,因為那地方是鬼神為君,“公理”作宰,請酒下跪,全都無功,簡直是無法可想。在中國的天地間,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艱難極了。然而究竟很有比陽間更好的處所:無所謂“紳士”,也沒有“流言”。
陰間,倘要穩(wěn)妥,是頌揚不得的。尤其是常常好弄筆墨的人,在現(xiàn)在的中國,流言的治下,而又大談“言行一致”的時候。前車可鑒,聽說阿爾志跋綏夫曾答一個少女的質(zhì)問說,“惟有在人生的事實這本身中尋出歡喜者,可以活下去。倘若在那里什么也不見,他們其實倒不如死?!庇谑呛跤幸粋€叫作密哈羅夫的,寄信嘲罵他道,“……所以我完全誠實地勸你自殺來禍福你自己的生命,因為這第一是合于邏輯,第二是你的言語和行為不至于背馳?!?/p>
其實這論法就是謀殺,他就這樣地在他的人生中尋出歡喜來。阿爾志跋綏夫只發(fā)了一大通牢騷,沒有自殺。密哈羅夫先生后來不知道怎樣,這一個歡喜失掉了,或者另外又尋到了“什么”了罷。誠然,“這些時候,勇敢,是安穩(wěn)的;情熱,是毫無危險的?!?/p>
然而,對于陰間,我終于已經(jīng)頌揚過了,無法追改;雖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確沒有受過閻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貼,則差可以自解??偠灾?,還是仍然寫下去罷:
我所看的那些陰間的圖畫,都是家藏的老書,并非我所專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的贈品:《二十四孝圖》。這雖然不過薄薄的一本書,但是下圖上說,鬼少人多,又為我一人所獨有,使我高興極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誰都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跡。但是,我于高興之余,接著就是掃興,因為我請人講完了二十四個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于先前癡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這并非現(xiàn)在要加研究的問題。但我還依稀記得,我幼小時候?qū)嵨磭L蓄意忤逆,對于父母,倒是極愿意孝順的。不過年幼無知,只用了私見來解釋“孝順”的做法,以為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后,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自從得了這一本孝子的教科書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還要難到幾十幾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負(fù)米”,“黃香扇枕”之類?!瓣懣儜验佟币膊⒉浑y,只要有闊人請我吃飯?!棒斞赶壬髻e客而懷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闊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穩(wěn)了,也非常省事?!翱拗裆S”就可疑,怕我的精誠未必會這樣感動天地。但是哭不出筍來,還不過拋臉而已,一到“臥冰求鯉”,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鄉(xiāng)的天氣是溫和的,嚴(yán)冬中,水面也只結(jié)一層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樣小,躺上去,也一定嘩喇一聲,冰破落水,鯉魚還不及游過來。自然,必須不顧性命,這才孝感神明,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跡,但那時我還小,實在不明白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發(fā)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
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fā)生不同的感想呵。他們一手都拿著“搖咕咚”。這玩意兒確是可愛的,北京稱為小鼓,蓋即鼗〔táo,兩旁綴靈活小耳的小鼓〕也,朱熹曰,“鼗,小鼓,兩旁有耳;持其柄而搖之,則旁耳還自擊”,咕咚咕咚地響起來。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里的,他應(yīng)該扶一支拐杖?,F(xiàn)在這模樣,簡直是裝佯,侮辱了孩子。我沒有再看第二回,一到這一頁,便急速地翻過去了。
那時的《二十四孝圖》,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僊所畫的本子,敘老萊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cè)。又常取水上堂,詐跌仆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贝蠹s舊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詐跌”。無論忤逆,無論孝順,小孩子多不愿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凡有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較古的書上一查,卻還不至于如此虛偽。師覺授《孝子傳》云,“老萊子……常著斑斕之衣,為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為嬰兒啼?!保ā短接[》四百十三引)較之今說,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的,后之君子卻一定要改得他“詐”起來,心里才能舒服。鄧伯道棄子救侄,想來也不過“棄”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須說他將兒子捆在樹上,使他追不上來才肯歇手。正如將“肉麻當(dāng)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jì),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老萊子即是一例,道學(xué)先生以為他白璧無瑕時,他卻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著;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說明云,“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hé,合,聚合〕埋此子?”但是劉向《孝子傳》所說,卻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給了兩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沒有到三歲。結(jié)末又大略相像了,“及掘坑二尺,得黃金一釜,上云: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松。然而我已經(jīng)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xué)了郭巨,那么,該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jì)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現(xiàn)在想起來,實在很覺得傻氣。這是因為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了這些老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整飭倫紀(jì)的文電是常有的,卻很少見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下汽車去負(fù)米。何況現(xiàn)在早長大了,看過幾部古書,買過幾本新書,什么《太平御覽》咧,《古孝子傳》咧,《人口問題》咧,《節(jié)制生育》咧,《二十世紀(jì)是兒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過彼一時,此一時,彼時我委實有點害怕:掘好深坑,不見黃金,連“搖咕咚”一同埋下去,蓋上土,踏得實實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雖然未必實現(xiàn),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白發(fā)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后來這印象日見其淡了,但總有一些留遺,一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
五月十日。
*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二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十期。
注釋
《開河記》:宋人撰傳奇小說,敘麻叔謀奉隋煬帝命開掘卞渠故事,記麻叔謀殘酷暴虐,多與史實相符。中有麻蒸食小兒的傳說。
語出陳西瀅《致志摩》一文。下文“不能‘不說他的小說好’”“睚眥之怨”“大談‘言行一致’”均為陳西瀅攻擊作者語。
《兒童世界》:舊上海一種供高小程度兒童閱讀的刊物。上海商務(wù)印書館編印。
魁星:原是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稱。漢代緯書中有“奎主文昌”之說,故被后世附會為主宰科名和文運興衰的神靈。舊時啟蒙讀物上常印有魁星像。
《文昌帝君陰騭文圖說》:陰騭即陰德。傳說晉代四川人張亞子死而為神,稱文昌帝君,主掌人間一切功名祿籍?!蛾庲s文圖說》即傳為張亞子所作畫集,宣傳因果報應(yīng)、天道輪回。
《玉歷鈔傳》:全稱《玉歷至寶鈔傳》,作者不詳。是一部宣傳封建迷信的書。配有多幅插圖,有十殿閻君及地獄輪回等圖像。
阿爾志跋綏夫《M.П.Apцыбашев,1878—1927》:俄國小說家。著作有長篇小說《沙寧》、中篇小說《工人綏惠略夫》等。其中《工人綏惠略夫》曾多次被魯迅稱引并譯成中文。
“子路負(fù)米”:孔子的弟子子路事雙親至孝,自己吃粗劣的飯菜,到百里之外背米回來給父母吃。事見《孔子家語·致思》。
“黃香扇枕”:東漢安陸(今屬湖北)人黃香幼年喪母,對父親盡心供養(yǎng):夏天時要把床鋪和枕頭扇涼了才讓父親睡,冬天時則先替父親暖熱被窩。事見《東觀漢記》。
“陸績懷橘”:三國時吳國人陸績的故事。陸績六歲時謁見袁術(shù),席間吃橘子,陸績偷偷藏了三個,要帶回家給母親吃。事見《三國志·吳書·陸績傳》。
“哭竹生筍”:三國時吳國人孟宗的后母喜食竹筍,大冬天也讓他出去尋找。孟宗跑到竹林中大哭,“筍為之出”。事見唐白居易編《白紙六帖》。
“臥冰求鯉”:晉人王祥的后母有一次想吃鮮魚,當(dāng)時天寒冰凍,王祥脫下衣服,想要砸冰捉魚。冰忽然破了,跳出兩只鯉魚。事見《晉書·王祥傳》。
“老萊娛親”:老萊即老萊子,春秋末年楚國隱士。以孝事親,年過七十還穿五色彩衣假裝跌倒,并裝作小兒啼哭的樣子,以使父母高興。事見《藝文類聚·人部》。
小田海僊(1785—1862):日本畫家。于一八四四年繪制《二十四孝圖》,曾收入《點石齋叢畫》。
師覺授:南朝宋人,其所著《孝子傳》已佚,輯本收入清黃奭《漢學(xué)堂叢書》。
《太平御覽》:宋代類書名,李昉等于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撰,因曾經(jīng)太宗御覽,故名。全書共一千卷,引書共一六九○種,今多散佚。
鄧伯道棄子救侄:鄧伯道為晉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名攸,字伯道。石勒攻晉時他舉家南逃,途中事急,他扔下兒子不管,保住了侄子的性命。事見《晉書·鄧攸傳》。
劉向(約前77—前6):字子政,西漢經(jīng)學(xué)家、文學(xué)家,沛(今江蘇沛縣)人。其《孝子傳》已佚,后人有輯本。
《古孝子傳》:清人茅泮林輯錄。材料取自類書中所引劉向、王歆、王韶之、師覺授等人已散佚之《孝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