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超高的產(chǎn)量
九月初,丁毅還在旅順,他雖然是東江鎮(zhèn)總兵,總兵府在皮島,實際在大半時間在旅順,必竟重要的火器研究等都在這里。</br> 這天上午他先去了后勤部,后勤部好多吏員都在等他,眾人一起去了附近一座山地,看了今年栽的紅薯和土豆。</br> 紅薯適合種植的季節(jié)是四月到五月,也有六月的,主要看當?shù)氐奶鞖狻?lt;/br> 因為它對溫度比較高,所以丁毅這邊,在濟州島選擇的是四月份栽,而旅順和皮島是五月份栽。</br> 紅薯適應(yīng)能力很強,喜歡沙壤土,這在旅順皮島、濟州這些臨海區(qū)域,還是比較多的,最好是種在沙壤土的山地上。</br> 今年旅順種了五千畝,也是做試驗。</br> 另外土豆種了兩千畝。</br> 土豆和紅薯不同,可以一年種兩季,春季在三到五月份種,秋季在八到十月份種。</br> 但在旅順和皮島,因為天氣原因,只能種一季,時間跨過麥和水稻兩種作物,所以不能在原水稻田種土豆,只能用新耕田種。</br> 而濟州和大員等氣溫較高的海邊,可以在水稻種完后種一季,代替麥子,而麥的產(chǎn)量,本來就是比稻還低,稻,土豆結(jié)合后,每畝產(chǎn)量將大副提高。</br> 旅順這邊是四月份種的土豆,這個時間差不多可以收了。</br> 陳有富帶著丁毅先到了一片土豆田,已經(jīng)看到好多百姓在挖土豆。</br> 他們集中先挖一畝地,十幾個百姓在里面勞作,大伙看到丁毅來了,紛紛起身,熱情的叫著丁大人好。</br> 丁毅也含笑向他們揮手,招呼。</br> 旅順這邊的百姓,基本都是最早來的遼民和移民,后面引流來的,除了工匠什么,大部份都在復州,金州,皮島和各堡。</br> 所以這邊很多是旅順元老百姓,大部份都認識丁毅。</br> 丁毅到時,他們已經(jīng)挖了一堆在邊上,有官吏在稱重。</br> 稱完一堆后,邊上記帳,一會再加起來。</br> 所有人臉上都掛著笑。</br> 丁毅看著那一堆小山似的土豆,也挺高興的:“都是這畝田里的?”</br> “都是。”陳有富笑道:“丁大人,這產(chǎn)量真的挺高的呀。”</br> “有多少?”后面張經(jīng)等人急問。</br> 連軍將們也知道,若沒有糧食壓力,天下再也沒有什么能難住他們東江鎮(zhèn)的事。</br> “還不知道,等全挖出來再說。”</br> “娘的,看什么看,一起幫忙啊。”馬躍等不及了,直接跳進田里。</br> 眾將大笑。</br> 丁毅腦子里想了想,隱約記得后世,最高的產(chǎn)量應(yīng)該有七八千,一般也有三四千。</br> 這個時代,高產(chǎn)不敢想,希望能有一千斤就算成功。</br> 不多時,所有土豆被挖了出來,經(jīng)過稱重后,陳有富大笑的宣布:“八百二十斤。”</br> “哇。”全場激動大叫。</br> 這產(chǎn)量基本有四石左右。</br> 相比旅順這邊稻麥兩季才兩石出頭,幾乎翻了一倍。</br> “丁大人。”陳有富等文官都激動的圍著丁毅,大伙其實很想說些贊美之詞,又不知道怎么說好。</br> 丁大人總能想出各種奇思妙想,這次干脆從大員帶來了紅薯和土豆,還說是高產(chǎn)。</br> 當時很多人不相信,現(xiàn)在看到結(jié)果,簡直神了。</br> “這么高的產(chǎn)量,那趕緊多種點啊。”一些軍將紛紛叫嚷著。</br> 東江鎮(zhèn)這些年在登州,在濟州,在旅順都囤了好多田,但還是感覺糧不夠。</br> 前年嚴寒小麥失收,更是損失慘重,一年少收幾十萬石。</br> 現(xiàn)在這世道,糧食這么貴,有糧就等于有錢有人口,這么簡單的道理,誰不懂。</br> “也不能種太多,這兩玩意現(xiàn)在還不能當飯吃。”丁毅道:“特別那紅薯,胃酸多的人容易漲氣,發(fā)酸。”</br> 萬歷年間中國已經(jīng)有了紅薯,但有些百姓吃多了會漲氣,可能覺的不行,加上政府沒有好好推廣,國內(nèi)沒有大面積種植,一直到清朝之后,康熙年間才下令全國推廣,到雍正年間才成為百姓家里常見的口糧。</br> 種紅薯也好,種土豆也好,包括將來種玉米也好,必須和稻麥搭配起來。</br> 丁毅拉著后勤部的人和他們討論。</br> 在紅薯上面,一般只能五六月種,十月收,這個時間正是水稻種收的季節(jié),要是種紅薯,就等于要放棄水稻。</br> 但紅薯在山地可以種,只要是沙壤土就行,所以可以不影響現(xiàn)在糧田的情況下,在山地上囤點新田出來種紅薯。</br> 從去年跑到現(xiàn)在,后勤部的人到處尋地方,最后統(tǒng)計到旅順和皮島能種紅薯的山地,也就五千畝,金州到復州這邊,大概有三萬六千畝,加起來差不多四萬出頭畝。</br> 更多山地,要么地里全是石子(金復一帶),要么全是沙子(沿海一帶),所以整個東江鎮(zhèn)這邊,最好種四萬畝紅薯。</br> 丁毅盤算了下,這個時代的紅薯產(chǎn)量大概在兩千到三千斤左右。</br> 因為徐光啟在世時,就為推廣紅薯種植而總結(jié)了“甘薯十三勝”進行宣傳,其中很有名的一句是“一畝收數(shù)十石。”</br> 徐光啟在松江(上海)試種成功,也在松江推廣,丁毅得到紅薯后,才知道徐光啟曾經(jīng)試種過。</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