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江華島之盟
時間倒回去一些。</br> 張經(jīng)的騎兵第一波沖鋒差點就把趙延虎的騎兵分成兩部,趙部騎兵紛紛避讓,眼看著張經(jīng)的騎兵要沖出去。</br> 卻在這時,朝鮮南側(cè)的騎兵從張經(jīng)背后沖了出來。</br> 此時情況急劇而下,張經(jīng)的腦海里也瘋狂轉(zhuǎn)動起來。</br> 有部下讓張經(jīng)快跑,已經(jīng)打開缺口了,他們擋著。</br> 還有部下說一起沖出去。</br> 電光火石間,張經(jīng)馬上想到該怎么辦?</br> 眼下他們就算沖開趙延虎的騎兵,朝鮮近五千騎兵還會追著他們打,如果他們只是跑的話,肯定跑不掉,最終還是要全軍覆沒。</br> “快,回碼頭。”張經(jīng)第一個念頭就是回碼頭,靠碼頭的地勢和物資先守住。</br> 眾將雖然不解,但無人敢有異議。</br> 張經(jīng)馬上叫來袁有才:“我們給你殺出一條血路,你帶二十騎沖出去,想辦法去找大人,咱們在碼頭守著。”</br> “諾。”袁有才沒有猶豫,馬上答應了。</br> “殺。”張經(jīng)立馬下令,眾騎兵先為袁有才殺出一條血路,接著一個回馬槍,殺向碼頭。</br> 袁有才帶人狼狽逃竄,沖出重圍時,身邊只有八騎。</br> 好在朝鮮兵全力圍剿明人大部,也沒人理他們。</br> 他一路狂奔,逃回新嶺,原本還怕丁毅被朝鮮兵圍著,但沿路發(fā)現(xiàn)有很多朝鮮敗兵,敗兵們有時有幾十人一隊,看到他們也不敢打,瘋狂逃竄。</br> 袁有才大喜,頓時就知道丁大人打贏了。</br> 丁毅見到袁有才后,立馬下令,五千兵馬扔大盾,只帶長槍和銃,跑步去救張經(jīng)。</br> 后繼兵馬再趕緊跟上。</br> 此時他也不管降軍了,就派了二千多人看著降軍,其他兵馬分兩部,急著去救張經(jīng)。</br> 還示意向懷來,如果降兵要跑,就別管,任他們離去。</br> 不料等他救回張經(jīng)回來,朝鮮降軍還老老實實呆在原地,也沒人反抗。</br> 新嶺一戰(zhàn),東江軍大獲全勝,除了趙延虎帶著四千多騎兵跑了,朝鮮五萬多步兵幾乎全軍覆沒。</br> 朝鮮兵死傷數(shù)千人,逃走一萬多,有三萬多人被丁毅活捉。</br> 丁毅樂的嘴都合不攏。</br> 這不但都是錢,而且是和朝鮮談判的籌碼。</br> 他很快把降兵分別控制好。</br> 各級軍官先統(tǒng)一拉出,單獨關(guān)押。</br> 軍士每千人圍一處,全部赤腳,圍在地面山石崎嶇的地方,這樣他們想跑也跑不快的。</br> 此戰(zhàn)東江能大勝,一是武器裝備好,打的也好,二是運氣也不錯。</br> 比如阮思青吧,他帶著船隊在江華島上,丁毅的命令是讓他守著江華島,尋機擊破朝鮮水師。</br> 他在江華島四周轉(zhuǎn)了一天沒遇到朝鮮水師,便抓著江華島的朝鮮官員,讓他們帶路,往漢江去。</br> 從江華島到漢江,要繞好大一個圈,他的船隊開了兩天才到江漢。</br> 沒想到運氣不錯,正好撞到姜晉昕,一通火炮剛打,姜就跑了,趙延虎一看,也跑了,這才救了張經(jīng)一命。</br> 這仗打勝之后,丁毅就等著朝鮮人過來談判了。</br> 他兵馬還是駐在新嶺山下,每天把柳琳和徐元叫過來一起吃飯聊天。</br> 徐元受一點傷,好在傷不重,但對丁毅很不滿,可丁毅叫隨軍醫(yī)士看他的傷,又好生禮遇等著,他也不好發(fā)火。</br> 一來二去,兩將和丁毅還混熟了。</br> 兩人都不服氣,一直說丁毅的炮厲害,火銃厲害。</br> 丁毅就說,我就是想和你們朝鮮合作,一起打后金的,我的炮和火銃,都能賣啊,是你們國主,偏要與我開戰(zhàn)。</br> 柳琳大怒,你來談生意,為何要占我江華島?</br> 丁毅道,我不占江華島,你們國主會和我談?</br> 柳徐二人無語。</br> 就么等了幾天,一直到4月16日上午,朝鮮特使李弦胄來到丁毅大營。</br> 來之前,朝鮮文武百官和國王李倧都想著,一定會和當年與后金一樣,簽定更加屈辱的歷史盟約。</br> 不料丁毅的條件一開,朝鮮特使李弦胄很意外,就是最后幾條不滿意。</br> 他回到漢城把條件給王和諸臣一看,前面的條件還是很上路。</br> 丁毅說,以后咱們東江鎮(zhèn),當和朝鮮王國情如兄弟,共同進退,一起抗擊后金的侵略。</br> 只要后金來打朝鮮,東江鎮(zhèn)必派兵支援,而后金打東江,不用朝鮮支援。(僅這條,就讓朝鮮國王和諸臣十分認同。)</br> 另,東江鎮(zhèn)每年送硝石硫磺各五千斤。</br> 東江鎮(zhèn)每年以低價賣火炮和火銃給朝鮮。</br> 東江和朝鮮加強通商,高價收你們的人參毛皮和糧食,或用甲衣兵器來換。</br> 明軍得到朝鮮的火炮什么各種物資全還給他們。</br> 李倧等人看到這里都不相信,你丁毅拼命打這一仗就是為了幫我朝鮮來的?</br> 所以后面這條件就有點不好了。</br> 朝鮮每年支援東江二十萬石糧,另外可以用糧來換火銃和炮。</br> 朝鮮每年組織送三千根直徑六十公分以上,適合造船的大樹到東江。</br> 此戰(zhàn)朝鮮降兵共計三萬三千四百人,按每人十兩,軍官另算的價錢,一次支付共計五十萬兩。</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