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交給我們夫妻
原來是宋應星,丁毅又是大喜,但他隱約記得,這個時期的宋應星,因為考試失敗,還在家鄉(xiāng)江西教學,一直到崇禎四年才由吏部銓選,任浙江縣令。</br> 眼下去江西是沒時間,而且正是他在寫書的時候,等他將來來浙江,再來找他。</br> 到時就算人不肯來,把他這幾年寫的書都弄來也好。</br> 歷史上宋應星的大部份著作,都是這個時期在家鄉(xiāng)教學的時候寫的。</br> “這個是干什么用的?”丁毅這時指著機床兩側的精鋼鐵鏈,還有巨大像扇子般的鋼片。</br> “這是用水力的,咱家把機械放屋子里,沒有水車,所以用不到。”</br> 周大虎繼續(xù)向丁毅解釋。</br> 此機床還可以用水力,更加省時省力,但要求更高。</br> 首先要做一臺極大的水車,邊上做一個蓄水池,水車連接蓄水池,并形成循環(huán),抽上來的水又回到蓄水池。</br> 在水車的中間軸部位,用來連接鉆頭,當水車轉動時,水車的中間軸承帶著鉆頭也就鉆動,不需要人力,而且不需要人加水,非常輕松,用一個人,可以看十幾臺這樣的水車。</br> 人唯一的作用,就是要鉆穿時及時取下,換面就行。</br> 那鋼片是增加水的阻力,用來給水車降速,鐵鏈是用來短暫停下水車,可以拿下鉆頭和鉆好的銃管。</br> 更牛逼的是,每臺水車左右兩邊,可以各放一臺機床,同時連上軸承,同時鉆兩根。</br> “妙,真是妙,妙不可言。”丁毅聽著,拍案叫絕,宋應星和趙父兩大高手聯(lián)合發(fā)明的這臺機床,完全可以稱為是跨時代的科技產(chǎn)品。</br> 他越看越喜歡啊,恨不能立馬做個一百臺出來。</br> 丁毅小心的莫著機床,沉聲問:“你們還有沒有這個的圖紙,還能做出來嗎?”</br> “當然可以,就是蜆木難尋,要到福建,廣東那邊才有。”周大虎道。</br> 而且做起來很難,那蜆木超硬,這機床的中軸承,包括連接機床水車的中軸承,也必須用蜆木。</br> “每臺機床,加上水車,用蜆木多少?”</br> 周大虎看向趙氏,趙氏想了想:“至少要二十擔。”</br> 趙氏用的重量來算,這蜆木很沉,丁毅后來與她一起估算了下,大概要現(xiàn)代一立方米左右。</br> 這數(shù)量要求可不高,一顆有點年紀的蜆木,能做好幾部機床呢。</br> 但關鍵這玩意有點難加工。</br> 丁毅摸著機床,左右看了會。</br> 邊上趙大山見狀,也學著丁毅想伸手去摸。</br> “滾。”丁毅趕緊拍開他的手:“拿開你臭爪子,這可是我們旅順最重要的寶貝。”</br> 趙大山嘿嘿一笑,尷尬的收回手。</br> 周大虎和趙氏聽著,心中歡喜,眼神也挺得意的,必竟趙士禎和趙父都沒有朝庭重視,沒想到眼前這都司大人,居然這么重視,雖然官小了點,但也挺有成就的不是。</br> 看了片刻,丁毅小心道:“其實我看了下,很多部件是不是可以用精鋼代替,不一定要用蜆木?”</br> 比如這六個支架(這機床為了穩(wěn)固,用了六個支架,也是蜆木。)</br> “可用鑄鐵也行,省的打造,且更加的沉穩(wěn)。”</br> 趙氏愣了下,看了幾眼后,連連點頭:“大人說的是,家父當時因為是用剩的蜆木不想處理,便做了支架,有些地方,是可以用精鋼或鑄鐵替掉的。”</br> 兩人對丁毅也大為佩服,沒想到他觀察的這么仔細。</br> 趙大山則在邊上想,丁頭這腦袋才是絕,什么都懂,什么都能說幾句,不服都不行。</br> 接著周大虎為丁毅又介紹了幾款火器,都是當年趙士禎發(fā)明的,但大部份華而不實,也有對制造要求高,也有比較有用的,基本在朝庭都沒用過。</br> 丁毅看的高興,大手一揮:“全部帶走,回旅順再細說。”</br> 周大虎夫妻懂的東西很多,一時半會,丁毅那和他們說的完,眼下趕緊要把人帶走,當下大伙一起幫忙,幫他們搬家。</br> 所有火器,圖紙,書籍,包括機床都要帶走。</br> 那機床更是小心翼翼,生怕有一點撞到碰到。</br> 回來的路上,周大虎好像想到什么,大聲道:“丁大人想打韃子,還必須要鑄炮,我對炮研究不多,但是我大師兄王又安,當年跟著我父親他們在爺爺身邊,主攻的就是火炮,還曾經(jīng)工部火炮局呆過五年。”</br> “早把他弄上船了。哈哈哈。”趙大山大笑。</br> 周大虎擾擾頭,憨笑了笑。</br> 當晚在船上,丁毅和他們夫妻,包括王又安等人秉燭夜談,虛心討教火器知識。</br> 周大虎和王又安算同門,加上以后都在丁毅下面效力,但也沒有藏著,基本有問必答。</br> 丁毅特別問到如何提高射程,射速的問題,以及野戰(zhàn)小型火炮的問題。</br> 三人皆提出自己意見,特別趙氏,別看她是女的,識字最多,理論理知最豐富,也提出很多重要的意見。</br> 白天他們看到丁毅改進的顆粒火藥,和定裝紙包彈,也是相當佩服。</br> 按他們的說法,用鉆銃法制的銃管,射程更遠,使用次數(shù)更多。</br> 這樣的威力,已經(jīng)然是這個時代的最強。</br> 還要改進,只能像丁毅所說,制出子彈。</br> 但眼下的科技是不現(xiàn)實的。</br> 那只有改進裝彈速度。</br> 丁毅的定裝紙包彈,已經(jīng)改進了裝彈速度,如果再想更快,那只有縮短裝彈步聚,減少相應的零件功效。</br> 魯密銃原先的裝彈步驟是五步,由趙士禎提出來的。</br> 分別是:倒銃藥,裝銃藥,實藥裝彈,著門藥,著火繩。</br> 丁毅改進定裝紙包藥后,先著門藥,再倒銃藥。</br> 這步驟先后沒啥區(qū)別,就是倒入之后,需要向銃側轉,再輕輕敲下,使發(fā)藥入眼中,與銃內(nèi)的藥相連。</br> 丁毅的意思,能不能想辦法改進個零件,門藥和銃藥從不同方向倒入后,不需轉銃再敲,只要輕輕拔一下,就能連在一起了,這樣最少可以省五秒鐘時間。</br> 有時戰(zhàn)場上,為防兩藥沒相連,兵士們還要看一看,怕連不上,可能要慢上十秒鐘。</br> 趙氏和周大虎聽著,對視一眼,片刻后,趙氏用肯定的語氣道:“交給我們夫妻,丁大人請放心。”()明末之席卷天下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網(wǎng)最快。</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