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松江是大明重要的產(chǎn)鹽區(qū),所以那這鹽價低,但老百姓可買不到這么偏宜的鹽,大部份錢還是讓商人賺了,丁毅他們在登州買可是1.4兩一擔(dān),登州鹽民賣給鹽商才3-4錢。</br> 批發(fā)的鹽價若能賣到一兩,丁毅就算比較滿意,而且崇禎以后,鹽價可是越來越貴的。</br> “咱們第一塊鹽田,有多大?”</br> “這就是想問大人的事情?”周得水指了指現(xiàn)場。</br> 他們有兩個方案,一個是搞個兩百畝左右的鹽田,按照夏季的蒸發(fā)海水量,每天蒸發(fā)的海水量大概在五百到七百噸左右,按百分之一含鹽量算,可得到粗制海鹽五到七噸。</br> 再經(jīng)過二次加工,大概可以得到略少的精鹽,總體也在四到六噸左右。</br> 整個過程大概要兩天,也就是兩天得到六噸左右的精鹽。</br> 現(xiàn)在的問題是,他們想知道丁大人這鹽田,準(zhǔn)備搞多大?</br> 因?yàn)榇笮〉脑挘枰涮椎柠u水池,結(jié)晶池,水車。</br> 丁毅馬上當(dāng)場算了起來。</br> 兩天六噸精鹽,斤,120擔(dān)。(其實(shí)明朝一擔(dān)大概有120斤左右,咱們?yōu)榱朔奖闼?00斤擔(dān)。)</br> 每擔(dān)1兩,兩天才100兩銀子。</br> 太少。</br> 必須加大鹽田。</br> “你看我雙島這最大能搞多少畝?”丁毅也不說多大,直接問周得水。</br> “單塊最大的話,曬海水就慢了,越大越慢,有時幾天都曬不干。”</br> “俺們當(dāng)年的經(jīng)驗(yàn),四百畝最好,一天能勉強(qiáng)曬完。”</br> 周得水道:“大人兼小,可以再弄幾塊,一步步來。”</br> “就這么干了,今年過年之前,弄十塊四百畝的。”</br> “遵命。”周得水高興的道。</br> 丁毅勉勵了現(xiàn)場的工人和周得水,向他保證應(yīng)有的好處,這才離去。</br> 回去的路上,他已經(jīng)在樂滋滋的算起帳來。</br> “四千畝的話,每兩天是兩千兩,一個月三萬兩,發(fā)達(dá)了啊。”想想都是美滋滋。</br> 阮文燕實(shí)在不想潑冷水,但想了想還是小聲提醒。</br> 她說話前,回頭看了眼身后。</br> 趙大山瞬息有所悟,趕緊停步,和張經(jīng)等人紛紛往后退。</br> “那邊好像要幫忙,俺們?nèi)シQ把手。”趙大山憨笑道。</br> 宋飛一臉怪詭,但還是跟著去了。</br> “四千畝的話,每兩天有一百二十噸,重20多萬斤。”</br> “咱們最大的旅順號,滿載也就20萬斤。”</br> “嘶。”丁毅瞬息一臉黑線。</br> 他手上現(xiàn)在四條船,全裝滿也就是30萬斤左右,兩天就要賣一回。</br> 不賣的話,家里全是鹽。</br> 尼娘的,丁毅回頭,還好發(fā)現(xiàn)趙大山等人不在,差點(diǎn)出丑了。</br> 從來智足在握,算無遺漏的丁毅居然沒想到這個問題。</br> 但他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錯處,而且四塊鹽田,耗費(fèi)的人力也是驚人的。</br> “回頭你去找周得水,年底前,五塊鹽田就好。”丁毅想了想:“你提醒的對,我說錯了,馬上就要改。”</br> “咱們身負(fù)四千多條人命,大伙全靠著咱們。”</br> 丁毅語重心長:“文燕吶,以后我若是說錯了什么,你一定要及時提醒我。”</br>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br> “執(zhí)迷不悟,會鑄大錯。”</br> 阮文燕喜笑顏笑,柔聲道:“丁大哥,我會的。”</br> 她越來越佩服丁毅,知道自己錯了,立馬就改,決不像有些大男人一般死充要面子。</br> 兩日后,阮文燕帶旅順號出海,前往登州,這次的任務(wù)是看看路超有沒有收獲,同時購物包括牛,豬,雞等活物,俱要購買。</br> 丁毅給她寫了一大堆清單。</br> 與此同時,丁毅帶著阮思青,寧遠(yuǎn)號等三艘船,前往皮島,拜見陳繼盛。</br> ------</br> 丁毅出發(fā)去皮島的時候,營中的某個地方,幾個遼民正集合在一起。</br> 皮島來的吳東,朱刀兒,常小牛。</br> 三人都是精壯大漢,這兩天在雙島吃的好睡的好,身體恢復(fù)了一些。</br> 宋飛正站在他們面前,一一看過之后,四周也沒其他人,大聲道:“這是你們自己選的,可別半路想回頭。”</br> 吳東二話不說,撲通跪下:“只要俺兒子天天有學(xué)上,將來丁大人養(yǎng)著,俺戰(zhàn)死也樂意。”</br> 原來他在皮島又生了個兒子,現(xiàn)在被安排在上學(xué),并供吃住。</br> 余者朱刀兒,常小牛紛紛說類似的話,俱是有家人在營中。</br> “走,出發(fā)。”</br> 宋飛也不多說,帶著三人出營,到營門口時,匯合了兩個拿刀槍的軍士,一行六人離開雙島往北。</br> 他們沒從旅順口走,沿豬島方向的岸邊往前,過南關(guān)后,很快便到了金州地境。</br> 此時金州在后金治下,當(dāng)年奴酋在的時候,后金盡遷金州,復(fù)州,蓋州的遼民往蓋州。</br> 因?yàn)槊凝埨鲜桥扇诉^來打劫,也學(xué)著他們劫人劫物。</br> 但后金又發(fā)現(xiàn)不對勁,所有人遷到蓋州后,沒人種田了。</br> 三州境內(nèi)這么多良田怎么辦?</br> 特別是這兩年后金糧食奇缺,糧價飛漲。</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