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艱辛
李禾所在的臥龍村,地處崇山峻嶺之中,村中居民自是靠山吃山,采藥、打獵是村民農(nóng)桑之外,最主要的收入來源。</br></br>只是這巴山蜀嶺之中,在孕育了諸多天材地寶的同時,也生養(yǎng)了無數(shù)毒蟲野獸,更有那諸多詭異之地,或有使人吸之即倒的毒瘴蝕霧,或有令人陷之不出的泥潭暗沼。</br></br>獵人們在山中為獵物設套布陷的同時,也要面對天地造化的諸多陷阱。[搜索最新更新盡在</br></br>所以村人入山,多是在農(nóng)閑時約好后結(jié)伴而行。孤身入山,不論采藥打獵,都被村人視為畏途。</br></br>可此時并非農(nóng)閑,又是一年之中暑熱最甚的雨季,正是山中瘴氣毒霧山洪泥潭最為多見的時節(jié),不是急等用錢,或者家中有病人要用到某味稀缺藥材救命的人家,是絕無人肯在這時進山的。</br></br>前幾日出事的王家二哥,還好是哥倆一同入山,若是孤身一人在山中跌斷了腿,那十之**是要埋骨深山了。</br></br>李禾自三年前便隨村中隊伍一起入山采藥,對于村子周圍的群山并不陌生,只是在這個季節(jié)孤身一人入山,年紀又只有十四歲,自是讓人放心不下。</br></br>屋內(nèi),李禾解開進屋時便背在身上的獵囊,開始進山前的最后檢查。</br></br>這獵囊是經(jīng)過李禾不斷改進后,由無悔親手縫制的。獵囊乍看與普通背囊并無什么不同,卻因為多了幾個布帶,在使用時可以前背、后背與側(cè)挎,甚至在囊中不滿時,還可以綁在腰間。應對山間各種地形的攀爬時,甚是得利。</br></br>獵囊最外邊被李禾巧妙的加上了一條寬布,可以并排插放五個竹筒。這些竹筒三個被用來裝食物,一個用來盛水。還有一個則被用來存放畏潮的引火之物。</br></br>蜀中多竹,這些竹筒都是李禾自制。</br></br>囊中則被分作多個夾兜,除了針頭線腦這樣必須卻又零碎的用品之外,李禾進山時用來自衛(wèi)的武器也在其中。</br></br>那是十根細竹做成的吹箭,與一根上了鐵箍的竹柄雙頭獵叉。</br></br>吹箭只是尋常形制,臥龍村的男孩都會自己制作。這雙頭獵叉卻是李禾別出心裁的得意之作。</br></br>三年前李禾隨村人進山時,身量尚未如現(xiàn)在一般,根本使不開大人用的獵叉。</br></br>可以李禾的家境,卻又不允許他打造一柄兩三年后便會用不到的孩童玩具。于是李禾便請人在浸過油的老竹之上加了帶絲扣的鐵箍,自己設計出了這樣一款可以拆成四截的雙頭獵叉。</br></br>雙頭獵叉,帶柄的叉頭算作兩截,中間握桿又有兩截,李禾兩年前便只用其中一截,旋上各帶一截竹柄的叉頭,三截長度剛好合用。</br></br>身材見長后,便又在中間加了一截,成了現(xiàn)在的長度。</br></br>而兩個叉頭的設計也有巧妙,生鐵的叉頭帶著后面的一截竹柄,拆下后,一是方便攜帶,另外還可以當作短柄飛叉擲出傷敵。</br></br>中間兩截握桿,中空的位置也被李禾利用起來,塞滿了吹箭用的有毒小箭。</br></br>如此一來,這獵叉的成本,便只有那用到鐵匠的鐵箍與叉頭了。</br></br>自打父親過世之后,李禾雖然精打細算,卻因母親思夫成病,一俟有些現(xiàn)錢,便會拿來為母親四處延醫(yī)診病,幾年下來,此時已是家徒四壁。</br></br>上次隨村中大隊進山時,不慎掉落懸崖的小藥鋤,自制的木柄無需花錢,請村中鐵匠再打造一個鐵質(zhì)鋤頭,最多不過十文錢的花銷,李禾卻只能等到夏后糧食收上一季后,才能去再打上一把。</br></br>杜九娘方才說補上一把鋤頭二錢銀子都不用,那還是有些顧忌李禾臉面的意思。其實以村中的行情,便是一把新打的生鐵鋤頭,算上木柄,也不會超過百文大錢,合銀子就是一錢。便是如此,李禾家中也拿不出這些現(xiàn)錢來。</br></br>平日為了維持家中生計,李禾在尚未日出時,便要走出家門,去山上砍柴,天亮后,便拿去村中相對富裕些的人家賣掉,一月所得不過二三十文,勉強夠得上家中一月柴米油鹽的支出。</br></br>砍柴下山時,還要順帶割些豬草,送去村中養(yǎng)豬的人家,卻并不賣錢,只在養(yǎng)豬人家宰豬時,能夠得些下水與一條瘦豬肉,便算是幫人割草的代價。</br></br>哄著病中食欲不振的娘親吃過早飯后,李禾便匆匆趕到村中的學館,站在屋外旁聽,直到午飯時間學生放學后,若是有日常的田間打理,李禾便會先趕去田里,然后回家吃午飯,順道還會在路過桑林時,摘些新鮮桑葉帶回去給無悔喂她的蠶寶寶。</br></br>隔三差五的,李禾還會在田間捉些田雞泥鰍,或去左近的山上采些野菜蘑菇,回去給兩家人加菜。若非釣魚太浪費時間,流經(jīng)村中的臥龍河也是個加菜的好地方。</br></br>到了晚間,李禾侍候娘親睡下后,便會在院中的沙地上,以指代筆,摸黑將白天所學功課默寫一遍。</br></br>之后還要將自己學自村中獵戶頭領的一些粗淺拳腳耍上一遍,這才會上床睡覺。</br></br>如此四年下來,李禾早已是少年老成,此番雖然決定孤身進山,卻并非少年意氣,臨行前,獵囊中一應物件檢查的無比仔細,便是盤成圈的藤索也要打開來逐段摸看一遍,這才重新盤好放入包內(nèi)。</br></br>這時杜九娘準備的吃食也端了上來。</br></br>李禾又將掛在獵囊外的竹筒打開,細心地將炒米、鹽巴與粗茶裝入竹筒之中,塞好蓋子??梢援斕斐缘暮扇~包飯,則與那烤好的田雞腿一起揣入懷中,向母女倆道聲別,便即上路。</br></br>李禾走的是一條平時無人的小路,不然碰到村人遇見自己這身進山的打扮,難保不會傳到母親耳中。</br></br>臥龍村本身便是川西群山之中一處延河而聚的自然村落,李禾大步甩開,沒用多少功夫,便已到了山上。</br></br>只是此山非彼山,鄰近人煙的山嶺丘巒,最多只能挖挖野菜,稍有價值的藥材,也至少要往群山深處走上半日才能見到。</br></br>由于家中還有多病的母親需要照顧,李禾只給了自己最多三天的離家時間。</br></br>時間緊迫,莽莽青山之中,只見一道人影忽隱忽現(xiàn)健步如飛,到了晚間無法趕路時,李禾已在山中走出了近乎一日的腳程。雖說夏季太陽落山偏晚,可也不過夠讓李禾多趕一個半時辰的山路。從出發(fā)到現(xiàn)在,滿打滿算,也只有半日時間,卻讓十四歲的李禾趕出了足足雙倍的路程。</br></br>便是李禾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如此半日急行,不僅半點疲累也無。自己的身體似乎還越走越是輕快。</br></br>雖然覺察到了自身的古怪變化,可李禾畢竟還是少年心性,想不明白,便立刻拋之腦后不再記掛。尋了棵能藏身的大樹爬了上去,打開荷葉包,幾下便將米飯與田雞腿吃了個干凈,抹抹嘴巴,倒頭便睡。</br></br>此時的杜無悔,卻是一改往日的貪睡習慣,雙手托腮,瞪大了眼睛,看著小桌上那一頁竹紙皇歷的日期,反復念叨著:“六月初一,六月初一,六月初一……”</br></br>六月初一,正是李禾今天進山的日子。</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