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五章 米勒先生
    上午九點多,過來考察的外國人團隊就過來了。
    過來的一共有七八個人,其中只有三個是白種人,另外幾個都是黃皮膚黑頭發(fā)黑眼睛的東方人,至于國籍那就不知道。
    其中有一個是外貿局的,不屬于外國人團隊,負責的就是把外國人帶過來,還會起到一個協(xié)調的作用。
    這個團隊帶隊的人名叫托馬斯.米勒,他是一個西方跨國集團在華夏的副總裁。
    他們集團派他這個副總裁過來,倒也不是對這一次的采購,有什么怠慢之心,而是這個集團華夏區(qū)的總裁現(xiàn)在不在華夏,想要過來,首先要接受的就是十四天的隔離。
    能夠過來的,就只有他了。
    ——疫情爆發(fā)后,華夏區(qū)總裁急急忙忙的帶著家屬回國避禍去了,他則帶著幾個倒霉鬼留守在華夏區(qū)的總部,天天擔驚受怕,惶惶不可終日。
    沒想到時間才過去不到兩個月,這邊的疫情控制得差不多了,他的家鄉(xiāng)卻陷入到了困境中。
    疫情爆發(fā)之初,他所在的集團也利用自家在全球的渠道緊急采購,給華夏這邊捐贈了幾百萬個口罩以及一些別的醫(yī)療物資,刷了一波好感度。
    而現(xiàn)在,老家那邊出了問題,疫情大爆發(fā),相鄰一片發(fā)達國家都陷入了困境中,各種醫(yī)療物資匱乏。
    特別是口罩、防護衣這一類有關防疫的物資——當初本來就被華夏掃得差不多了,他們這邊又爆發(fā)起來,頓時就不夠用了。
    環(huán)顧全球,現(xiàn)在能夠提供那些物資的,就只有華夏這邊。
    他現(xiàn)在就是接到了總部的命令,盡可能的多采購一批口罩運回去。
    能夠采購到別的醫(yī)療物資那就更好了。
    口罩方面,他們第一個看上的就是天元口罩廠。
    疫情剛爆發(fā),天元口罩廠和天元集團就做出來了一共兩億五千萬個口罩的捐贈,還有疫情期間不漲價的承諾,已經讓天元口罩成為了大家唯一能夠記得住名字的口罩品牌。
    總部那邊要他提供華夏的口罩生產商時,他第一個說出來的就是天元口罩廠。
    而前段時間天元口罩廠捐贈出去的五百萬個口罩,也已經開始使用。
    使用之前就進行了檢測,質量合格,不比任何國際品牌的口罩質量差。
    而那些行內有名的國際品牌口罩,產能嚴重不夠,已經不是貴不貴的問題了,是出錢都買不到,買了都用不來——在機場都會被扣下。
    質量靠得住,產能又大,這也讓他的提名得到了通過,總部就讓他過來采購。
    他提出的第二個備選廠家,以前是做電池的,后來什么都做,加入口罩行業(yè)也才一個多月的時間,正好也在鵬城,而且產能特別的兇猛。
    反正都在一塊兒,這家不成可以談那家。
    他們首選的還是天元口罩廠。
    畢竟一家已經有了兩年多,是公認的最大的口罩廠商,這段時間已經銷售了數(shù)以億計的口罩,質量得到了大家的公認。
    另外一家雖然有著極強的制造實力,可是進入到這個行業(yè)才一個多月時間,還是有一點顧慮,只能作為備用方案。
    有得選擇的時候,肯定會選擇一個看起來更專業(yè)的。
    沒得選擇了,才會選擇備用方案。
    不管怎么樣,能夠采購到口罩才是最緊要的。
    他們集團是做跨國貿易的,里面就包括醫(yī)療器械,擁有著自己的銷售渠道。
    現(xiàn)在他們老家那邊多個國家都陷入到了危機之中,對口罩的需求量極大,只要能夠采購到足夠的口罩,賣出去絕對能夠賺大錢。
    那邊的口罩價格已經到了一個離譜的地步。
    比華夏這邊疫情之初的口罩價格還要離譜。
    一個n95口罩,需要幾十歐元。
    還很難搶到。
    他們集團在那邊多個國家都擁有著自己的銷售渠道,只要有口罩過去,多少都能夠銷售完。
    至于說自己生產,那就有點扯淡了。
    他們不是沒有嘗試自己生產,可是不管上游下游都沒有配套的產業(yè),工人也沒有,生產效率低下得令人發(fā)指。
    ——這種利潤微薄的低端產業(yè)早就被他們淘汰掉了,現(xiàn)在想要撿起來,簡直就是做夢。
    很多地方只能用裁縫自己縫制口罩,那樣的口罩戴起來也只是有一個裝飾的作用,根本防御不了病毒。
    總部對他的要求是盡可能的采購更多的口罩,有多少要多少。
    價格好說話。
    哪怕是按照現(xiàn)在華夏市面銷售的價格購買都可以接受。
    當然,能夠將價格降低,自然要將價格降低。
    他們選擇天元口罩廠作為第一站,也有著這么一個考量——當初天元口罩廠的老板柳青可是親口承諾過,疫情期間口罩價格不會上漲。
    雖然他也知道國內國外不可能一樣,但萬一這位老板是一個有著大格局的人,愛著全世界呢?
    那豈不是賺了?
    他們來到天元口罩廠,受到了柳青的熱情接待。
    米勒來華夏也有了幾年時間,能夠說一些不怎么標準的普通話,為了能夠更暢通的溝通,他還帶來了翻譯。
    介紹到翻譯的時候,柳青有一些懊悔——還是失算了,早知道自己這邊也應該請一個翻譯過來,那樣才能保證自己這邊聽到的信息是真實的信息,而不是經過對方翻譯加工過的信息。
    而且,雙方團隊在大廳里坐下,每一邊都有著一個翻譯,每一句話都讓翻譯轉達,那個場面想一想都覺得特別的高大上,特別的正式,特別的國際范。
    只是現(xiàn)在已經是這么個局面,后悔都來不及了。
    這倒是讓他學到了一點——以后要見國際友人,一定要聘請一個專業(yè)的翻譯過來。
    馮芷萱是985大學出來的人,她的英語水平不錯,雖然夠不上翻譯的水平,不過普通的交流沒問題。
    然而,米勒不是說英語的。
    她的英語技能,在這里沒有任何意義。
    米勒過來后,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參觀天元口罩廠的生產車間。
    他帶過來的團隊里面就有相應的專家,工廠的設備以及生產工藝能不能達到要求,一看就知道。
    轉了差不多半個小時,還隨機找員工問了一些問題,這才離開生產車間,跟柳青談起采購口罩的問題來。
    7017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