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提劍追夢溫世仁
    從小我就很喜歡聽大人講武俠的故事,進入小學(xué)以后,看武俠漫畫是主要的消遣。1960年初,我進入初中,班上同學(xué)大多開始看武俠小說,當(dāng)時的臺灣正是武俠小說鼎盛的年代,武俠小說的作家和作品多不勝數(shù)。最初是下了課或是放假開始時,大伙馬上到武俠小說出租店報到,后來看得著迷了,連上學(xué)也在書包中放很多武俠小說,帶到教室看,記得有一次被老師發(fā)現(xiàn),還集體被罰站了一個下午。
    當(dāng)時武俠小說的作家很多,比較出名的有如司馬翎、臥龍生、諸葛青云、上官鼎、蕭逸、慕容美等,多是我們比較常看的,后來金庸集各家大成,并加入以歷史年代和人物為背景的寫法,使武俠小說到了金庸的時代,幾乎定于一尊。
    七○年代初期,金庸封筆不寫新的武俠小說,而著手整理和修訂已完成的十五部武俠名著。那時電視媒體也逐漸成為人們娛樂的主流,小說的熱潮已不如以往,看武俠小說的新讀者逐漸減少,傳統(tǒng)和新派武俠小說的發(fā)展,至此也告一段落,因此稱金庸的武俠著作為“空前絕后”,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那個年代,還有一位令人難忘的作家,就是古龍。古龍早期的武俠作品乏善可陳,但大約在金庸封筆的前后幾年,古龍的寫作有了變化,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他將偵探小說的手法融入武俠世界里。古龍名著小李飛刀系統(tǒng)故事已運用了偵探小說的手法,后來古龍筆下的楚留香、陸小鳳、柳長街等主角,本質(zhì)上是大俠也是大偵探。在古龍的武俠偵探小說我如此形容它們中,通常主角登場時,就有了很高的武功和智慧,在古代的時空背景中,與江湖中的邪惡勢力對抗,破解許多撲朔迷離的奇案。武俠小說刻畫的是鮮明的人物,偵探小說看重的是懸疑的布局和故事的發(fā)展。古龍中期的小說將這兩大特色融合得非常之好,寫出很精彩的小說,古龍是在金庸達到傳統(tǒng)及新派武俠小說的巔峰之后,第一個在武俠小說中有所突破的作家,尤其在處理人物之間的情感和對話上,古龍顯然有自己獨到的風(fēng)格,可惜古龍英年早逝。
    古龍過世后的十三四年間,由于各種媒體的大力發(fā)展,尤其是電子媒體的無遠弗屆,穿過國界,跨越文化,使小說的發(fā)展更加困難,新的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要超越金、古兩位大俠,談何容易雖然有以溫瑞安為首的幾位新銳武俠小說作家仍在努力耕耘,但武俠小說卻很難回到當(dāng)年的盛況與榮景。
    自從成立明日工作室以來,我一直想寫武俠小說,一方面是自己的興趣,一方面武俠小說的確是中國的一種國粹,而最近2003年我在進行的一部武俠小說秦時明月預(yù)計分為八部來進行,主要歷史背景在秦代,我花了許多時間先進行歷史的、考證與情節(jié)布局,從荊軻刺秦開始講起,將當(dāng)時的儒道和諸子百家思想融入其中,一直寫到秦亡。這是一次重大的嘗試,我始終深信,武俠是全世界華人共通的語言,值得發(fā)揚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