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4 章(204)
施壓者眾多, 一個端王、一個攝政王就足夠壓制,更別說還要站出來的王公大臣們。
情勢一面倒。
司馬恒氣得臉都白了。
可他不敢做什么,作為一個皇帝, 他沒權利, 最開始其實也有的,他父皇給他留下的輔政大臣不止周行一人, 可他無作為, 護不住, 頻頻掉入周行陷阱,那些大臣也都離開了。
所以到現(xiàn)在, 他也無法像那些手握實權的皇帝一樣,能夠一句話就讓朝臣畏懼到不敢再反抗半點。
宴會最終草草結束。
因為皇帝被迫下了旨, 心情不好。
負責這個任務的是端王世子,雖然人還沒回來,但圣旨拿著了,明日就可以開工。
于是第二天, 大街小巷都張貼了告示――樂儀公主在太后千秋宴上得上天預警, 感知一月后的洪水災害, 朝廷現(xiàn)在權利配合,幫助護城河周邊居民遷居。
百姓們紛紛為這個政策驚呼。
相信的人不多, 但也不算少,因為此前冷宮出了個能掐會算的公主, 在民間也是有流傳的。
只是遷居涉及到的事情太多了, 利益更多,還有一個家, 古人都講究落葉歸根,對家的感情比未來更加濃郁, 在這個時候讓他舉家搬遷,即使朝廷有補貼,也很難接受。
尤其是最開始的一批,就是最緊挨著護城河的居民,反抗也是最嚴重的。
沒幾天,就罵聲一片。
司馬恒被逼迫下了這道旨意,可出于某種擔心,他下的圣旨里決口不提自己,反而說的都是青璃,也因此,民憤都是對著青璃去的。
有人說司馬青璃為得皇帝重視,故意造謠生事。
也有人說她是為了不去聯(lián)姻,也是報復,寧愿玉石俱焚!
還有人說……
說法不一,但也有明智知道,知道青璃這么做對她自己沒有一點好處,那原因只可能是她真的接到過上天預警。
再聯(lián)系她的出身和出了冷宮后的經歷,相信的程度又加深了。
只是一點――
誰能保證這個預警不是一個普通的夢境,而是即將會真實發(fā)生的事?
傅承這樣想了,也這樣問出來了,甚至面上還帶著深深地困惑,何必呢?這樣吃力不討好?真的能夠保證一個月后,會降落大暴雨,導致護城河的水位上漲淹沒周遭百姓?
“沒有人能保證!”易寒道。
司馬青璃只是一個有些能力的普通人,她沒有如同話本里那本,擁有呼風喚雨的能力,否則她也不至于從一開始就蟄伏起來。
傅承點頭:“所以她不要命了?!”
司馬青荷神色復雜的搖頭:“不可能,就算她不為自己著想,也得為四皇弟著想。”
“嗤!”傅承輕笑:“難不成你還真信了啊?”
司馬青荷抿唇沒有說話。
信和不信,有什么區(qū)別?
她滿心將司馬青璃當做對手,可得到的是對方完全沒將自己放在眼里,從一開始出冷宮,她淡定得仿佛早有預料,還不太情愿,到后來學習規(guī)矩,更是散漫得讓人著急,她從來不在乎自己這方怎么想的,只要她舒坦就夠了。
等到力量累積足了,她就直接對上父皇了。
到現(xiàn)在這個時候,信不信沒意義,只等一個月后的結果。
成了,她就再不是自己能夠得著的人。
敗了,那她也和自己不是一路人了。
司馬青荷心頭沉甸甸的,不好的預感在腦海里,她半點不敢觸碰。
這一月,大概是許多人都過得極為漫長的一個月。
從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三十天的時間,關注這件事的每個人都在盼望著,趕緊到最后一天,揭曉答案的額時候。
前面二十多天,都是護城河附近的居民搬家的日子。
盡管再不情愿,端王世子帶著門下將士站在那,一個眼風掃過去,普通百姓哪里敢不搬?
唯一讓他們安慰的是搬家后,該給的土地都給了,還增加了一些,房子都是官府幫忙建造。
朝廷花了大把的時間和精力以及錢財,一邊造房子,一邊督促人搬家,還得在護城河周邊挖渠道,以免真的水漫上來,沒有一點挽救錯事,那損失還是很大的。
宮外忙忙碌碌,宮里要稍微輕松一點,但那氛圍是一點不輕松。
因著青璃當眾帶著端王和攝政王以及諸多大臣給司馬恒挖了個坑,司馬恒自然不高興,第二天圣旨下去,緊接著就派人斥責了她一頓,然后禁足,不讓她再出朝陽殿。
要不是那么多人看著,他都恨不得將這閨女重新關回冷宮!
之前在那呆著不挺好的嗎?結果一出來,就處處給他制造麻煩,傅家倒戈、易家投靠,朝堂越發(fā)不順。
禁足的懲罰一出來,幸災樂禍的人不少,青璃之前拒絕了不少宮妃求的桃花符之類的東西,可讓人不高興了。
白竹這樣憨厚的丫頭都察覺到,擔心的好幾天沒吃好飯:“公主,要是真的沒下雨怎么辦啊?要不咱們收拾東西,還是跑吧?”
青璃淡定道:“你放心,我不會有事。”
白竹眉頭深深皺起,完全不知道她哪來的底氣,那可是二十多天后的未來啊?就是神仙也說不準的!
青璃也知道這很難讓人相信。
哪怕她算命這么厲害。
只是……
八月中旬迎接來的暴雨,其實是劇情里發(fā)生的事。
此時已經是原主黑化后搞事情失敗被關起來的時候。
這場暴雨來得非常突然,沒有一點征兆,大家都以為和往常一樣,下過了就散了,誰知暴雨持續(xù)了好久,下得又大又急。
百姓最開始的問題不是別的,而是食物和住所。
下大雨他們沒有辦法去趕集,莊稼毀了,只能靠存糧,等再后來糧食吃光了,他們頂著暴雨逃難出來,護城河的水就開始漲起來了。
越來越高,跑得晚的,都直接被困死在水里。
而這件事,也讓朝廷震動,二皇子和三皇子都被派出去救助,但救助的內容是不同的,前者只需要守在京城,救助難民,后者卻在攝政王的安排下,前去營救那些被困的百姓,以及疏通河道。
顯而易見,攝政王想要趁機搞死三皇子。
但讓人意外的卻是因二皇子手段狠辣,一味的鎮(zhèn)壓,激起了絕望中難民的憤恨,直接動亂將二皇子給殺了,三皇子卻活著回來了。
二皇子的死,給攝政王又一重大打擊,再加上此前被刺殺的事,攝政王這才徹底病倒,以至于后來他把持著兵權不放,又引起民憤,以及不少臣子倒戈,他不得已放手了。
失去兵權,就相當于徹底失去希望,攝政王的部下被帶到邊關和楚國對戰(zhàn),攝政王自己則被三皇子殺了。
青璃一開始覺醒劇情時,就將這一節(jié)點深深地記下來。
她無法冷眼旁觀,自己也在這段時間內算到了,所以才順勢弄出這個事來。
因為知道司馬恒不會同意,他是皇帝,百姓在他眼中,還沒有名聲重要,他主動冒險可能性極小,她只能搞個大的。
至于真的有那萬分之一的可能,這樣的□□沒有來臨,青璃此前營造的那么多人情,也到用的時候了。
隨著倒計時開始,空氣中的水分都變多了,呼吸粘稠。
本就悶熱的季節(jié),此時更是濕熱,每天都感覺渾身濕噠噠的,汗涔涔的,即使抱著冰塊都有些無濟于事。
后宮的氛圍也越發(fā)緊張。
司馬恒發(fā)脾氣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好多宮妃都被誤傷了。
反而司馬青荷那邊安安靜靜。
到底還是主角團,比司馬恒這個坑貨要理智很多。
第二十五天,所有人員都徹底到青璃所說的安全線外,端王親自巡查,確保一切都沒有問題。
再第二十六天,居民徹底在安全區(qū)安頓下來,開始整理屯糧,保證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的食物、柴火是充足的。
第二十九天,有人開始著急,懷疑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
但當天晚上,“轟隆隆――”一道宛若驚天的炸雷在空中炸響,京都百姓許多都被這一聲響從夢中驚醒,隨后“嘩啦啦……”的雨聲落下。
暴雨來臨!
得知這一預警的百姓們看著不時閃過雷電下著磅礴大雨的室外,紛紛倒吸一口涼氣,信佛信道的人都跑到自家供奉那上香叩拜。
這一晚后,暴雨幾乎都不停的。
偶爾休息,也就一頓飯的功夫,又下起來了。
但即使這樣,大家也沒直接認定是真的。
萬一雨下個幾天就停了呢?
只是他們等啊等,眼睜睜看著護城河的水漲起來,雨水還是不停,甚至一如既往的大。
護城河的水淹沒了周遭無法拿走的莊稼和曾經居住過百姓的屋子時,雨已經下了半個月了。
整個京都都沉浸在灰蒙蒙的氛圍里。
一道圣旨卻打破了這樣的低迷:【陛下有旨,樂儀公主得上天預警、提前感知這場災害,造福無數(shù)百姓,封樂儀長公主,賞賜黃金萬兩……】
到這時眾人才反應過來,對哦!
要不是樂儀公主以自身性命為賭注,非要下這個命令,這場洪水真的就猝不及防了!
就是躲都不知道去哪躲。
暴雨一旦下了起來,人都無法在戶外立足,那雨水打在身上,跟冰雹一樣,又冷又疼,若是沒有提前防備,移居屯糧,怕是慘了!
于是一道圣旨過后,青璃周遭又熱鬧起來了。
要不是還在下雨,她的屋子都要被人踏破了。
不過下了這么久,雨還是比最開始時小很多了,這時一如劇情里一般,二皇子和三皇子分別被派出去治理水患。
即使提前搬離了周遭居民,這場大雨還是讓不少貧困人家都無法生存,還有一些地勢低的地方也居住著不少人,還有……
朝廷上下都忙碌,最忙碌的還是兩個皇子。
一個忙著鎮(zhèn)壓反抗的難民,一個忙著在攝政王的打壓下求生。
好在這一次難民很少,也沒劇情里情況那么危機,二皇子同樣因手段狠厲激起民怨,導致被打傷,但并未直接死亡,只是被嚇得生了一場病,緊急召回京都皇子府修養(yǎng)。
三皇子則將一切做的井井有條,得了不少官員的夸贊。
終于,九月中旬,雨停了。
朝廷統(tǒng)計損失和賑災情況,開始論功行賞時,端王罕見出現(xiàn)在朝堂之上,跪地高呼:“此次災情能較為圓滿的渡過,以最小的損失挽救最多的百姓,導致如今民心齊聚,一切多虧了樂儀公主愿意以命相賭換來大家信任,她的能力已經毋庸置疑,臣請旨封樂儀公主為國師,護我晉國太平!”
司馬恒眼睛一瞪,沒料到端王居然還不滿意樂儀長公主的名號,非得請封國師!
自從太后千秋宴上的事后,他就格外不喜歡這個閨女,聞言立馬反駁道:“她身上還有和楚國國主的婚約,怎可當國師?!”
端王沉默幾息,看著這個十歲登基為帝、若非這一次他生了個有本事的女兒,依舊毫無政績的帝王,咬牙道:“難道陛下要將樂儀這樣的人才拱手送給楚國?!”
朝臣:“!!!”
朝臣們激靈一下,反應過來那鬼婚約還沒解除,當即跪地高呼:“請陛下封樂儀公主為國師!”
成為一朝國師,想要和樂儀公主聯(lián)姻,那就倒插門吧,國師怎么能遠嫁?!
司馬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