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章 打骨折
第853章 打骨折
四合院的牌匾雖然還沒掛上去,主要有些資料還在審批中,李建昆走了不少關系,應該快的,暫且就稱呼它為創(chuàng)業(yè)家雜志社吧。
在距離創(chuàng)業(yè)家雜志社不遠的東廠社區(qū),李建昆物色到一家小印刷廠。
這片社區(qū)位于大草廠胡同以北,美術館大街以南,東至王府井大街西側,西至北河沿大街東側,為啥叫……東廠,咱也不懂啊,不知和永樂的那個有沒有關系。
小印刷廠叫“紅星印刷廠”,掛靠社區(qū)的企業(yè)。
該說不說,紅星這種廠名,眼下全國沒有一萬,也有九千。
“李同志,您的這個要求,咱沒法滿足啊。”
紅星印刷廠的廠長辦公室里,馮大山一臉郁悶,搞這個廠子兩年多,也印了兩年多的盜版小說,本以為終于能揚眉吐氣一把……錢不錢的先不提,咱就想印點有格調的東西。
誰承想,單是人家要求的一個彩色工藝,他的老掉牙設備就拿不下來。
李建昆沒有任何表情變化,他難道不知道這廠子不靠譜嗎?
他是來做生意的么,不,他是來一發(fā)入股的。
當年一點政策沒有時,他就辦起了民營企業(yè)……
“你?你不也就是個……搞掛靠的嗎?”
“籌啊,貸啊。”
把廠子辦成這樣,已經掏干他親朋好友的所有口袋,要不是半輩子耗在印刷業(yè),其他的啥也不會,原來的廠子又不景氣,被迫下崗了,誰樂意干這個。
“你說真的?”
主要問題是他不懂印刷行業(yè),也實在沒時間和精力去辦一家印刷廠。
他以為李建昆的雜志社,也掛靠在哪個集體下面,但還真不是。李建昆辦的是實打實的民營企業(yè)。
地啊錢啊的,這都好說。
辦雜志社,必須要有自己的印刷廠,這年頭民營企業(yè)沒地位,指望別的印刷廠行不通。
馮大山眼珠子骨碌碌轉著,心頭很是狐疑,又想著假如真有戲,他似乎左右不吃虧。
“李同志,您是有錢人,站著說話不腰痛啊。好吧,就算能籌到錢,想搞到您要求的那種檔次的設備,得去國外進口……您看,籌到人民幣也不頂用。”
李建昆熟悉未來走向,沒這個顧忌。受他影響,像小王的山河古玩城、魯娜的幸福百貨,也是民營企業(yè)。
“馮廠長,咱倆打個商量行嗎?要是我能幫你搞來這種設備,我們二一添作五,合伙干成不?”
有了先進的設備,自然不擔心沒有大生意,哪怕分出一半賺頭,他肯定也比現(xiàn)在掙得多。
這年頭絕大多數(shù)創(chuàng)業(yè)者,都會選擇聯(lián)營或掛靠的模式,主要是擔憂。
“比金子還真。”
“這你甭管,我有門路。”李建昆也不解釋。
李建昆一臉人畜無害的笑容。
當然,說到猛,還得是陳春仙猛。
“馮廠長,不是我說,你們廠的設備也太老了,連個掛歷也沒辦法印啊,怎么不換套新的?”
馮大山嘆息一聲:“錢呢?”
馮大山打算信他一回,反正見到設備再談后續(xù),他也不損失什么。
李建昆心想,妥了。
占一半股份,創(chuàng)業(yè)家雜志擱這兒印刷,指定不帶花錢的,說不定靠著其他業(yè)務還有得賺。
重點是,作為半個老板,廠子能以創(chuàng)業(yè)家雜志為主。
既不用自己出場地,也不用自己出技術人員。
無非花幾個錢添置設備。
大概率也要不了幾個錢。
大山同志的耳目不算聰慧啊……
知道靠什么創(chuàng)造利益最來菜嗎?
信息差。
一九八五年,是一個格外囂張的年份。
經過一九八四,這樣一個奇跡之年后,社會上多出不少有錢人,從而形成了攀比式消費。
消費帶動生產。
事實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全國各大企業(yè)便在爭相引進采購設備。這種積極性在歷史書里被稱作“諸侯經濟”。
有個數(shù)據(jù):一九八五年,我們的貿易逆差達到前所未有的一百四十億。
外匯貯備消耗極大,在盲目沖動之中,也造成了許多設備的重復引進。
恰好李建昆知道,首都某地正在“悄默默”舉行易貨會。
據(jù)說全國都有人來,他不信淘不到一套印刷設備。
……
……
王秉權和李建昆從皇冠車上下來,這年頭有一點好,車在路邊隨便停,不擔心被貼條……
兩人沿著廣場上的石板路,走向靠內的一座占地不小的展館。
在他們九點鐘方向的空地上,露天擺放著一臺三米高的巨大機床,大概率實在不好挪進展館。
“喏,就這玩意兒,只要你想要,拿不出錢沒事,有什么給什么,大米、土豆也成。”老王指著機床說。
<div class="contentadv"> “這么夸張?”李建昆瞪眼。
“他們留在手上,不僅沒用,還是個麻煩,萬一相關部門審查,花這么多外匯引進一臺用不上的機器,怎么交差?不如換成能用的東西,大米、土豆至少食堂能用,工人能吃吧。”
聽聽又有些道理。
這個歷史事件,叫作“工業(yè)設備搶購潮”。
李建昆上輩子曾在資料中讀到過。
在這一時期,我們有大批的企業(yè)拿著采購清單,跑去國外搜尋淘汰的二手設備,無數(shù)機械設備被引進回國,其中又以家電生產線最多。
我國家電行業(yè)也因此開啟了“戰(zhàn)國時代”,裹挾著一種既蓬勃又野蠻的姿態(tài)。
“阿里斯頓”這個稱謂,想必許多后世的孩子也會有所耳聞。比如,美菱-阿里斯頓。
此時的人們,對于能在自己的品牌上加一個洋后綴,而感到興奮不已。
目前市場上,有長風-阿里斯頓,長嶺-阿里斯頓,北冰洋-阿里斯頓,伯樂-阿里斯頓……攏共九個阿里斯頓,全是造冰箱的,采購的是同一款生產線。
阿里斯頓,在這個國家龍生九子。放眼世界商業(yè)史上,也是獨此一例的現(xiàn)象。
老王這次一起過來,就是想看看能不能淘到點電冰箱方面的設備。畢竟,方便——現(xiàn)貨,便宜——貨主焦急出手。
不焦急的、不怕攤上事的,倒也有。
前世一九八七年,有關部門曾對漢江進行過進口設備普查,發(fā)現(xiàn)全市共有價值五千一百萬的進口設備,然而這些設備基本都長時間閑置,有些甚至連包裝箱都沒拆開。
還有更盲目的。
川渝斥資八個億,從小日子引進了一整套維尼龍生產設備,然而,運回來組裝建成后才發(fā)現(xiàn),天然氣供應問題根本無法解決,即使把隔壁“重鋼”的天然氣全移過去,還不夠一半設備開工。
西海引進了一套混凝土輸送泵,結果發(fā)現(xiàn)都是三十年前的舊設備,除了標牌是新的外,其他部件都邁進棺材了。
…
誠然,這種缺乏規(guī)劃的引進行為,造成了極大浪費,也消耗了大量外匯。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
比如我國的家電行業(yè),正是在這一時期,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了崛起。
客觀講,這股引進熱潮對于我國輕工產業(yè)的更新?lián)Q代,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推進作用。
兩人進入展館后,里面既熱鬧,也冷清。
各種機械設備幾乎擺滿地面,然而除了站在設備旁邊的、明顯是貨主的那些人外,逛客寥寥無幾。
“好像一下又都不缺了。”老王感慨。
“還是有所顧忌吧,擔心他們不會把好貨拿出來賣。”李建昆說,不過他知道,有些地區(qū)是真的引進多了。
他倆一身光鮮,大搖大擺走進來,怎么看都來頭不小,吸引了許多貨主的目光,臉上都帶著希冀。
老王開始踅摸他的電冰箱設備。
李建昆四處搜尋印刷設備的影子。
“還不少呢,不過……”不多時,老王搖搖頭,沒相中。
清溪電冰箱廠現(xiàn)在有一套一千萬美金的電冰箱生產線,使得他的眼光變得極高,盡管此行的目的也不是找生產線,只是想淘點輔助小設備。
“我連影子都沒看見……”
或許是李建昆的運氣不好,又或者印刷設備在引進程度上,沒那么招人喜歡。
索性……
“喂,同志們!有沒有印刷設備啊?”
人類有張嘴巴,就是用來交流的。李建昆扯著嗓子大喊,展館內響起回聲。
老半天沒人回應,現(xiàn)場倒也多了些交談之聲。
“我們那兒好像有單位有多的。”
天籟之音傳來,李建昆心頭一喜,循著聲音走過去。
說話的是一個帶狗皮帽的大叔,操著一口麻花音。“不過這次沒來。”
“沒事大叔,能聯(lián)系就行。”李建昆遞過去一根華子,沒幾步路,運過來不費勁。
這就嘮上了。
大叔來自天津,說他們那兒有家大型印刷廠,從國外引進了一套據(jù)說最先進的印刷設備,結果貨拖回來一瞧,拋開設備款式和生產廠家不談,和他們在用的設備,技術層次一毛一樣。
純白搭。
“你是嘛單位的?伱們要是愿意付外匯……”
“付外匯。”李建昆說,外匯于他,相較于其他人來說,屬實談不上重要。
“我感覺打五折他們都能出手!”
李建昆聽成了打骨折,好像……也沒多大差。
“大叔,這天兒還挺冷,我看現(xiàn)在過來逛的人也不多,不如找個館子喝兩盅溫酒,慢慢聊。此事還要仰仗您呢。”
李建昆趁著握手,塞過去一包華子,熟練得讓人心疼。
“好說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