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莽氣初現
第110章 莽氣初現
木藝老巷。
二八大杠攆著黃土地前行,不時咯嘣咯嘣,蹦飛一些石子。
李建昆推車,后座上碼著倆包裹,王山河搭手扶著,挺不情愿地挪腳。
要按他的意思,五道口這么多民宅,隨便擱哪個大雜院里租間房得了,他有錢。
特富!
賣書不是賣掉四百多本么,統(tǒng)一售價,童叟無欺,一律十元。
除掉每本成本五塊,塞給建昆,他還落下兩千多。
自認狗大戶一個。
偏偏建昆不放心,掰扯不過他。最怕處理這種夾生關系,不自在。
“爺,來了來了!”
許家的土墻小院里,許桃翹首以盼。
昨兒爺爺回來,已經把拜師的事跟她說過,人都沒照面,直接就成了。
建昆哥哥真好!
哦不,得改口。
許大爺聞聲,跨過門檻走出來,算盤打好了,接下來一個月,不出攤,擱家待著。
之前攢的錢夠用,也值當!
許大爺樂呵呵對孫女遞一眼色,許桃會意,蹦蹦跳跳迎出去,“師傅!”
嚇李建昆一跳。
這稱呼既陌生,聽著又有點得勁,兩輩子沒收過女徒弟。
“誒!”
“師傅我?guī)湍茫@位就是您朋友吧,哥哥,您好您好。”
我去~
小王邁不動的腳,忽靈動起來,說是有個小姑娘,以為真小呢,也沒說長成這樣啊。
許桃屬于典型的北方姑娘,身材高挑,人如其名,長著一對桃花眼,性格大方。
要知道當初之所以輟學,主要是上學放學的路上,時常遭二流子吹口哨,許大爺不放心。
自有幾分俊俏。
“你也好你也好,不用了妹妹,我拿就行,很重的。”
小王尋思,呦嗬這地方!住得呀。
李建昆推車進院,給雙方互作介紹,完了進屋喝茶,把許桃喚到跟前。
“師傅,我先給您敬茶磕頭吧?”
許桃眨巴眨巴眼請示,她爺教的,木匠行道的規(guī)矩,但擱哪個行道應該都適用。
“害,咱不興這個,心意到就行。”
李建昆笑著擺擺手,許大爺想說點啥,也被他打斷,道:“小桃啊,手工著色這玩藝呢,上手不難,但要做到技藝精湛,卻不容易。
“老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只能說帶你入行,后面能到什么程度,還得靠伱自己努力。”
“嗯嗯,師傅,我懂!”
既為人師,不能白受這份名頭和尊敬。
李建昆有備而來,遂從解放包里,取出一盒顏料,一包棉簽,一張折疊的白紙,一只軟皮小本。
顏料和棉簽,是在五道口商場買的,其他兩樣沒費功夫,從宿舍直接薅來。
之前三劍客不是學過嗎,給他們弄的,現在用不著,一是學會了,二是往后也沒活干。
除非能豁出臉,自己去接訂單。
“你首先要做的,無非就兩件事,一是熟悉顏料,包括怎么把它們融合成常見色彩。”
李建昆攤開白紙,上面色彩繽紛,各種常用混合色有序排列,比如軍裝綠,這個必須調配,旁邊有文字說明。
“另外,熟記這上面的內容。”
李建昆舉起軟皮小本本。
里面內容是他親筆所書,洋洋灑灑大幾千字,關于色彩的明暗處理,脫胎于攝像技術中的陰影捕捉。
許桃彎腰,恭敬接過,如獲至寶。
“你先研究著,有什么不懂的,記下來,下回我過來告訴你,后面我再拿摞照片你,練就完了。”
<div class="contentadv"> “謝謝師傅!”
許大爺在一旁笑歪嘴,了卻一樁心頭大事啊。
這門手藝學會,那可來錢!
在他看來,怎么都能過上好日子。
他卻不知道,后來的科技日新月異,彩色膠卷普及,數碼相機問世,PS風行,乃至甭管什么拍照軟件,必須帶美顏功能。
手工著色這項傳統(tǒng)技藝,凋零得幾近失傳。
小王這便在許家住下,小桃妹妹不僅賞心悅目,說話又好聽,更能燒一手好菜。
深得他心。
閑來無事時,還會熱情帶他在周邊轉轉,熟悉環(huán)境。
當然許大爺勢必同行,逢人問起,竟說自己是他遠房侄子。
這這,那再要下手,被附近居民知道,豈不有違人倫?
哎!——
我的時代在背后,突然敲響大鼓。
——《崗位》。
1979年,作為改革開放的真正第一年,三中全會畢竟去年年末才召開,確實能聽到一些清晰的時代鼓點。
且愈發(fā)急促。
李建昆一心多用,燕園的學業(yè)照舊,商業(yè)小院的進程始終關注,同時密切留意社會動向。
一個秩序與野蠻并存的年代,已經悄然來臨。
他的商業(yè)小院算個啥?
后世人都知道,1984年是我國現代公司元年,民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通常有個錯誤的認知:
認為民企從這一年才誕生。
實際已經有了。
在魔都,叫“工商辦愛國建設公司”,由一些老工商人士,籌措境外資金建成。
沒錯,誕生于1979年,我國第一家民企。
瞧,這年頭,還真就是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
2月25日,禮拜天,艷陽高照。
李建昆打算出門逛個gai,小王來京也有半月,想著帶他見見世面,一并喊上三劍客。
說來唏噓。
他們四個都是在京城待了一年的人,還從沒有一起出去玩過,哪有什么室友團建啊,像老高和小吳,除了火車站往返,二環(huán)里都不知道怎么走。
悶頭扎在書堆里。
苦啊!
當然也是沒人真正組織過,今兒,李建昆把這事辦了。
上午,332路上,五人擠在人堆中,興致高昂。
饒是沉穩(wěn)如老高,眸子里都閃爍著激動的光芒。
第一站,必須得是天安門廣場。
轉兩次車,好容易來到地方,但眼前的景象,著實讓四人發(fā)懵。
李建昆雖有點準備,但也屬實沒想到,天安門廣場上不僅有賣蘿卜的,它還有賣白菜、冬瓜、南瓜……洋芋頭的!
沿著一條鐵鏈穿石墩子,組成的自行車防護欄。
一字排開。
數米一個攤,矮石頭墩子,成了小販們的椅子。
“臥槽,忒不講究了吧,開放也得有個度啊,這啥地方啊這!”
強哥倆眼瞪得好似燈泡。
老高和小吳苦笑不止。
小王樂得看稀奇,顛到一個賣蘿卜的攤位,打聽啥行情,看跟他們那邊,有多大差。
李建昆愣了半晌,剛準備挪步,旁邊湊過來一青年,手攏在棉衣袖管里,賊兮兮道:“嘿,哥們,全國糧票要不?”
“……”
這是什么膽大包天之徒!
“要。”
誰怕誰啊,你敢賣,我還不敢買?
砍價一番,李建昆買了點,替小王備著,嘴巴要淡出鳥,也能去國營館子打打牙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