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中英街
第237章 中英街
深港邊境線足有幾十公里長,在這段距離內(nèi),多半地方被一條深河“貫穿”而過,但也有幾處正兒八經(jīng)的陸地接壤地帶。
十三大隊的邊境貿(mào)易地是一個。
羅湖口岸是一個。
梧桐山是一個。
只是這些地方接壤的皆是荒山野嶺。
而有一個地方,它鏈接的卻是港城的街道。
這個地方便是:鹽田,沙頭角,中英街。
中英街原名叫作“鷺鶿徑”,背靠梧桐山,南臨大鵬灣,街名的變更,可以追溯至1898年,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英方強(qiáng)行向清政府租借了界限街以北、深河以南的九龍半島北部,及其附近230多個島嶼,這些地方自此被統(tǒng)稱為“新界”,租期99年。
1899年,兩國勘界人員來到沙頭角,在一條干涸河道上設(shè)立界碑,界碑東側(cè)稱為“華界沙頭角”,界碑西側(cè)稱為“英(港)界沙頭角”。
這塊區(qū)域從此一分為二。
后來隨著發(fā)展,此地遷入居民,出現(xiàn)做買賣的人,早期的商業(yè)街逐漸形成,并在我國50年代施行土改和農(nóng)業(yè)合作化時,真正紅火起來。
當(dāng)時沙頭角居民積極投入生產(chǎn),農(nóng)副產(chǎn)品產(chǎn)量大增,且物美價廉,深受隔壁新界居民所喜愛。
隨后由于歷史原因,這塊地方成為邊境禁區(qū)。
如今,在沉寂多年后,它再次打開門戶。
解禁的具體日期,李建昆摸不準(zhǔn),估算應(yīng)該有個小半年了。
“突突突!”
一輛拖拉機(jī)滿載著“人樁”,行駛到鹽田這邊的沙頭角中英街入口處,才緩緩?fù)O隆?br/>
李云裳等人皆好奇打量著眼前的街道入口,饒是李建昆科普過不少“能說”的內(nèi)容,他們?nèi)詻]搞懂這條街有何出奇之處。
它看起來小而破,街道僅有三四米寬,兩側(cè)均是有些年頭的舊房子。
“你們也是第一次來?”李建昆掃視過林海幾人。
攏共五個,一塊吃過一次飯的阿昌在,去年的長發(fā)剪成精神短發(fā),另三個小伙是初次見。
五人齊齊點頭,信息落后的年代,短短小半年時間,此地解禁的消息他們還真沒摸到——沒解禁前自然也沒法來。
“李老板,要不說你懂得多呢,我們本地人都不曉得,這邊真的又通商了?”
林海適時獻(xiàn)上一記彩虹屁,中英街的歷史淵源,他們從老人那里高低聽說過一些。
“那是你們這些不關(guān)注時事的混小子,伱們本地不老少人只怕都靠這邊發(fā)財了。”
李建昆伸手指向街道里頭,小街目前看起來寒酸歸寒酸,但客流不少。
“走吧,逛逛。”
中英街李建昆前世來過,跟現(xiàn)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80年代,如果說這個國家最著名的街道,不是高第街,不是漢正街,也不是王府井,或城隍廟,正是眼前這條小破街。
無他,這條街走到一半時,就出國了……
想想看,這是多大的稀罕?
誰不想來見識一番?
誰不想出國溜一圈?
真能如愿的話,這個牛皮回去能吹一整年。
等消息傳開,會引來無數(shù)人趨之若鶩,但是街中間那一腳,并不那么好邁過去。
今年8月,鵬城將正式設(shè)立為特區(qū),進(jìn)來需要邊防證,而中英街則被稱之為“特區(qū)中的特區(qū)”,想去港城那半條街溜達(dá),還得再辦一張?zhí)厥馔ㄐ凶C。
后面80年代被視為鵬城最能耐的那幫人,通常有一個標(biāo)志:那幫人辦下來這兩張證。
但凡你有這個資源,啥都不用干,躺著數(shù)錢就行。
再后來,大概80年代中后期,中英街成為聞名遐邇的“黃金之都”,年黃金飾品的銷售額高達(dá)十億規(guī)模。
<div class="contentadv"> 瞧,中國大媽愛買黃金的傳統(tǒng),其實由來已久。
不過港城回歸后,中英街也就漸漸失去了神秘和吸引力,將來會變成鵬城八大景點之一。
一行十一人,浩浩蕩蕩穿行在小街上,逢人遇見都得繞著走,明顯惹不起的樣子。
街道兩旁多是兩層小騎樓,底下為鋪面,但沒有開滿,大概有三分之二的門面被用作商鋪,兜售的物品反差感極強(qiáng)。
有些鋪子販賣花色艷麗、款式新穎的時髦衣裳。
有些則賣蘿卜白菜和野味……
街上最多的還是雜貨鋪,啥都賣,李建昆留意了一下,類似各家都有的品類,顯然就是暢銷商品,有布匹、方便面、雨傘、味精、香皂、絲襪……
其中以布匹最為暢銷,街道上過半人手里、胳肢窩里、肩上、背上,或多或少都有些布料。
這里買布顯然不用票。
如果李建昆了解沒錯的話,此地商品還均為免稅或低稅,好政策給到,它興起也是必然。
一路走走看看,前面路中間出現(xiàn)一個水泥墩子。
李建昆下意識放緩腳步。
水泥墩子旁邊,標(biāo)桿般聳立著咱們的兩名大檐帽——中英街并不長,區(qū)區(qū)250米,沒兩分鐘便走到了“界碑”。
他們是過不去的。
“姐,喏,水泥墩子那邊就是港城。”
“啥?!”
不僅李云裳大吃一驚,眾人皆是,忙眺目望去,只是看過后,心里剛生起的激動,又變得索然無味。
這也沒多大差啊。
那邊的房子同樣是小騎樓,掛在鋪子外面的時髦衣裳,這邊也不是沒有。
“是不是啊建昆?”
李云裳都有點不信,擱個水泥墩子橫在路中間,繞過去就出國了?
這么草率嗎?
李建昆正準(zhǔn)備說點什么的時候,大伙齊齊定眼,只見水泥墩子那頭,慢不悠地走來三個穿藏青色制服的大檐帽,為首的還是個白人,雙手背在身后,左顧右盼的,散步一般。
與咱們的兩名目不斜視、標(biāo)槍般的深綠制服大檐帽,形成鮮明對比。
雙方錯身而過,仿佛互不存在。
三名港城阿sir,逛街似的逛到鹽田的中英街這邊,李建昆倒也不奇怪,既然港城居民能過來這邊采買,那他們遛來瞅瞅,保駕護(hù)航,豈不正常?
道理說得通。
阿sir們經(jīng)過他們身旁時,還著實打量了領(lǐng)頭的李建昆和李云裳幾人一番,似乎辨認(rèn)不出他們是自家人,還是大陸人。
一眾人杵在原地有一會,也引起了這條街上一種特殊職業(yè)人群的注意。
一名黑瘦中年人,率先摸過來。
“是同志嗎?”
“……呃,是。”
搞得好像對暗號。
“我看你們杵這半天,是不是想去港城買東西?我?guī)湍銈冑I啊,我能過去,我有黃證!”
李建昆:“……”
這他娘的,屬于是一步跨越式邊境帶貨啊。
日后搞代購的,都得叫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