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針對李亨
天下風(fēng)云際會,暗流涌動!
裴旻在長安卻是干得風(fēng)生水起。
宋璟為裴旻說動,負(fù)責(zé)廟堂的吏治。
宋璟原來的學(xué)生門客皆匯聚旗下,讓裴旻較為薄弱的廟堂根基變得鞏固。
李祎的心服,更讓裴旻沒有了后顧之憂。
而且李祎也如裴旻想的一樣,這位名將并不適合處理門下省的瑣事,軍事方面的東西,才是他的長處。
這要想讓中央軍脫胎換骨并非一日之功,但李祎已經(jīng)根據(jù)中央軍的情況,擬定了一套有效的計劃方案,并且拿著計劃方案與裴旻做了商議。
裴旻看了李祎定下的計劃很是滿意,以他的軍事水平,居然挑不出一點毛病來。
裴旻記得當(dāng)初看著計劃表,便如見鬼了一樣的看著李祎。
他不懷疑李祎的才敢,卻想不到李祎有這種本事。
不過李祎也如實說明了原因,這份計劃方案最大的功臣不是他,而是郭子儀。
裴旻用人識人的本事,早已傳揚(yáng)天下,郭子儀得裴旻多次推薦。
李祎對之很感興趣,在與裴旻會晤的當(dāng)天就去找了郭子儀聊天。
郭子儀的才華,那是毋庸置疑的。
那超凡的軍事功底,與古之名將相比,都未有不如。至關(guān)重要的是郭子儀在京畿當(dāng)了六年將軍,固然因為性格使然,有些隨波逐流,未能以一己之力改變中央軍疲軟的局面,卻也對中央軍的情況,了若指掌,從哪里入手,有了一定的想法。
郭子儀政治覺悟太高,以至于他做不到大刀闊斧的改革。
李祎卻不一樣,李祎有著李家人特有的魄力,與郭子儀一合計,就有了這份詳細(xì)的方案。
裴旻自身更不缺乏改革的魄力,直接說道:“一切就依照這個計劃來,出了什么問題我兜著。”
李祎自信滿滿的笑道:“郡王安心處理遼東事情即可,某治得了這些爛到骨子里的禁軍。”
裴旻也放心了,李祎加郭子儀的組合,沒有理由治不了禁軍的問題。
至于源乾曜、李元纮兩人。
源乾曜自是不用多慮,官場常青樹,老好人,最不會得罪人。
李元纮也因為宇文融的明升暗降老實消停了,他本就忌憚裴旻,現(xiàn)在更是奈何裴旻不得,老老實實的當(dāng)著自己的輔相。
李元纮自身的行政才略還是很不俗的,裴旻也有用得到他的時候,也不想動他。
東宮,太子府。
皇太子李琰看著讓人頭大的機(jī)要文件,滿腦子的都是漿糊,渾渾噩噩的。
反倒是一旁的李亨看得津津有味。
不管李亨對于自己面前這個弟弟多少的敵視仇恨,在表面上卻是一點也看不出來,反而如一個知心的兄長一樣,為自己的弟弟排憂解難。
“太子,裴相來了!”
李琰忙道:“快,快快有請!”
李亨心底深恨,卻也離開了李琰的那一桌,去到了下手的位置。
裴旻走進(jìn)大殿,見一旁的李亨,眉頭忍不住的跳了跳,“見過太子殿下,忠王!”
李琰親昵的叫了一聲:“姑夫!”
李亨心底不情愿,還是硬著頭皮,上前叫了一聲。
裴旻對兩人略一頷首,說道:“在下要與太子殿上商議國政,還請忠王避讓一二。”
李亨臉色一沉,忍不住道:“本王亦是皇子,難道聽不得?”
裴旻毫不留情面的道:“正因為殿下是皇子,才更加聽不得。人重之貴,貴在避嫌。殿下身為皇子,在這陛下病危之際,身為皇子,殿下理當(dāng)為陛下祈福,或者盡長兄之責(zé),照顧兄弟姐妹。而不是三番四次的往這東宮跑,過問政務(wù),惹人多思。”
李亨占不住理,只能忍氣妥協(xié)道:“本王并無此意!”
裴旻笑道:“或許,殿下并無別的意思,但天下悠悠之口,保不定傳出什么不好的消息,希望殿下能夠自重。”
李亨強(qiáng)忍著胸口爆裂而出的怒意,瞄了李琰一眼,見他一句話也不說,憋悶道:“本王日后會注意的,這便告辭了。”
他氣沖沖的離去了。
李琰在李亨走后,才帶著幾分敬畏的說:“姑夫?qū)θ缡遣皇翘珖?yán)苛了,孤王才智遠(yuǎn)不如三哥,很多事情不明白三哥都能一一解惑。”
裴旻說道:“殿下,此事并非臣下嚴(yán)苛,實在是于理不合。您想一下,您升任太子之后,可讓忠王參與國事?陛下臥床之際,可有類似的囑托?”
李琰搖了搖頭,耿直的說道:“父皇沒有說過類似的話,只是說諸事以姑夫的意見為先,姑夫是廟堂之上唯一一個最值得信任的人。”
裴旻聽了也不知說什么好,呆了呆道:“那就這樣吧,忠王議事,于理不合,殿下對于政務(wù)不熟,這也是問題,我回頭安排一人指點殿下行政要務(wù),以便殿下能夠擔(dān)負(fù)起國朝之重。”
李琰用力的點了點頭,盡管他才能平庸之極,但是皇帝的位子是沒有人不想坐。
哪怕李琰再平庸,也不會有放棄皇位的想法。
裴旻今日來是向李琰匯報東北局面的,李隆基不能主事,所有的朝政打算都是裴旻負(fù)責(zé)處理的。
李琰負(fù)責(zé)監(jiān)國,裴旻不定時的將自己所處理政務(wù)的資料送來東宮。
如果有機(jī)要之事,裴旻會親自來跟李琰說清楚。
裴旻今日要說的就是東北的事情。
裴旻派出的明暗兩路使者已經(jīng)先后抵達(dá)幽州了。
兩人的第一手情報已經(jīng)傳到了裴旻手上。
御史臺傳來的消息都是明面的,但是已經(jīng)透露了一些情況了,其中就有張守珪的失蹤,張康總攬遼東軍務(wù)。
這種情況是朝廷不知道的。
邊帥的責(zé)任重大,如果邊帥生病或有異樣,無法處理政務(wù),必須通報朝廷,再由朝廷定奪是由何人暫時接替張守珪的職務(wù)。
得到朝廷認(rèn)可下令,張康才真正有資格總攬遼東軍務(wù),現(xiàn)在的情況東北顯然違背了這一點。
而徐銘調(diào)查的更加透徹,他已經(jīng)調(diào)查到張守珪失蹤的原因。
因為跟著張守珪失蹤的還有一個大夫,幽州最出名的大夫也跟著失蹤了。
這一點細(xì)節(jié)讓徐銘注意到了,然后以此調(diào)查成功查到了張守珪受傷一事。
再有此事入手,黑水之戰(zhàn),張守珪重傷,這個事實,鐵證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