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中秋
趙家的中秋節(jié),相比之下,便顯得冷清了些。
淑燕不像文秀,對節(jié)日仍懷有宛如孩童般熱忱真的期待。過節(jié)對她來,不過又是一個操勞的日子。
往年,在趙家老爺還在世的時候,她作為一家的太太,總會得體地安排著一切,盡力讓丈夫滿意、讓婆家的每一個人都滿意。她所求的,不是節(jié)日的夜晚和家人相伴、共享佳肴之樂,而是每一個人對她的贊賞。她年輕一點兒的時候,沒有人不夸她,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左右逢源又會來事兒。她也心滿意足地沉浸在這樣完美無瑕的形象里,操持著趙家的大事情,樂此不疲。
但日子久了,那些她希望從他們口中得到贊許的人,一個一個都離開了人世。她的父母、她的公婆、她的丈夫……每一個饒離世,都帶走了她精神世界里的一部分。在歲月無情的蹄聲漸行漸遠之時,她感覺自己逐漸變成了行走在這深深庭院里的、枯朽的殼。
她還記得,麗華從一個她房里的丫鬟,變成了整個趙府管事丫頭的轉(zhuǎn)折點,就是在她婆婆離世的時候。在她婆婆的葬禮過后,她有好長一段時間提不起精神來,整日待在房里,許多事情也無心過問。人們總,這個兒媳婦孝順,婆婆去世了,她竟悲慟成這樣。其實只有她自己知道其中隱晦又難以言的緣由。麗華就在這個時候,幫著她操持了許多事情。就算在她精氣神恢復(fù)過來之后,有很多事,她也就漸漸地交給麗華,除了過問幾句、了解情況之外,基本不再插手了。
有時候她也在想,麗華好像就是年輕時的自己。只是,她的精明與干練,是不管不關(guān)顯露于外的,她渴望用這種方式,讓人們注意她、贊美她、敬畏她;而麗華的聰明能干,卻是不顯山不露水的,但假以時日,人們一定忽略不掉她的存在。
而今年趙家的中秋,就是麗華,這個空有名頭的大少奶奶,一手操持的。她給家丁寫播,讓他們?nèi)ソ稚腺I回來;她親自去取前些就已訂好的月餅,回來給府里的每一個人都分一份;她用筆勾畫著趙家親戚朋友的名字地址,讓人一家一家送禮物去,生怕漏了哪一家留下話柄;她讓丫頭們里里外外都收拾整理好,一處一處都自己去把關(guān)……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事,就是晚上的中秋宴。因此,一中的大部分時間,她都待在后廚,看每一樣菜是不是都按照她的要求來,尤其是那道螃蟹粥,因為金秋正是螃蟹的季節(jié),只有螃蟹做好了,八月十五這個日子,才有氛圍。
就算她知道,太太和大姐在吃這個方面,向來沒有多大興趣,她也絲毫不敢怠慢。太太上了年紀(jì),只喜歡清淡的東西;大姐則是胃口不大,吃兩口就容易飽,除非是甜食她才會多嘗幾口。
唉,要是老爺和少爺在,就不一樣了。他們又會喝酒,喝了酒,氣氛也不一樣。這家里剩了三個女人家,又是年紀(jì)各異的三個人,不像是同齡的女孩子可以無所顧忌地在屋里聊私話。這三個人在一起,能有多少話呢!
而晚上的情景,恰恰也如她所預(yù)料。太太吃了幾口,便不再動筷,只是坐在那里,善意地和桌上的靈蓁和麗華閑聊著。而后來,銘誠來了,在屋里坐了坐,就和靈蓁一起出去賞月了。太太就起身回屋,留下麗華一個人在桌邊。
麗華盯著滿桌的菜,坐在那里竟發(fā)了好久的呆。半晌,她才抬起頭來,問邊上站著的兩個丫頭,“你們都吃過了嗎?”
“傍晚在后廚墊補了幾口。”
“你把碗筷收一收,換上新的,叫那些沒回家的家丁丫頭老媽子,一起來吃吧。”
丫頭們誠惶誠恐地應(yīng)了一聲。于是,一個忙走到桌邊,收起東西來,另一個則飛快地跑出去了。過了一會兒,跑出去的那個丫頭一個人回來了,吞吞吐吐地道,“大家都吃過了。”
“那你們倆過來吃吧。”麗華向她們倆招手。
兩個丫頭面面相覷。麗華又催促了一句,她們才扭扭捏捏地坐到了桌前。
但那中秋夜的第二頓晚餐,不過是另一場枯燥冗長的默劇。好像一塊石頭,無聲無息地沉下了漆黑的湖底。
麗華從來沒有像今夜如此堅定:自己應(yīng)該要離開趙家了。
只不過在離開之前,她還有一件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