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第三十章【宜凌】(十一)
――卯時過半,宜凌縣衙。
“本官問你,你可知罪?”穿著官服的男子坐在堂上,氣勢洶洶。
“不知。”遲風(fēng)無甚表情,一動不動站在原地。
“好!本官暫且不問你見官不跪之罪,若你能找出真兇,本官就放你離開,若是證明不了……”一臉精明之相的縣令拿起驚堂木一拍,厲聲喝道:“那本官就將你收監(jiān)!定你擾亂本官斷案之罪!”
“自然可以。”折騰了一早上,等的就是這一句,遲風(fēng)看了眼站在旁邊的穆席云,轉(zhuǎn)頭對著縣令道:“可否請驗尸的仵作將情況說明一番?”
“宋喜,將你驗尸的情況說說。”縣令一指身旁站著的高瘦男人,吩咐道。
叫宋喜的仵作往前邁了一步,謹慎小心地開口:“根據(jù)尸斑的情形,可以推斷人是在昨日傍晚時候上吊死的。用的是拇指粗細的麻繩,繩長七尺又四寸,繩頭余兩寸,系的是死結(jié)。脖頸勒痕清晰,呈深紫色,于左右耳后分八字,并不相交,且與麻繩寬窄相符。死者小便有流出,舌伸出于唇間,手部散發(fā)不亂,身上亦無其他傷痕與中毒跡象,所以可以此斷定是自己上吊死的。”
“那指甲里的泥土有何說法?”遲風(fēng)看著小心慎言的仵作,聲音平靜地問道。
“許是之前干農(nóng)活或者玩鬧時留下的,并不能憑此斷言人是被殺害的。而且其母也道明了事前發(fā)生的情況,上吊尋死合情合理。”仵作所說并不違心,所以沒有任何顧忌。
遲風(fēng)看了看在場的人,繼續(xù)道:“不知驗尸是在何處進行的?”
“在村中義莊。”仵作不明所以:“尸首昨夜已被挪動了位置,安放在村中義莊,尸斑也因此有些變化,但并不影響對死因的判斷。”
遲風(fēng)不作辯說,只問:“可否帶我前去一看?”
“這……”仵作有些為難,抬頭看向縣令。
縣令同樣為難,看向了沈逸卿。沈家的人不能得罪,況且還是沈祟易最疼愛的幺子:“本官就允許你前去一看,倘若你再拿不出證據(jù),休怪本官翻臉無情!”
沒有在意縣令的威脅,遲風(fēng)率先走出縣衙。
村民加之許多看熱鬧的人,浩浩蕩蕩一起將小村子里的義莊圍起來,再也找不到昨夜里嚇人的情景。
“本官允許你上前查看。”在差役搬來的椅子上坐下,縣令將官威擺了個十足十。
仵作也跟著上了前,指著地上里外擺了三圈的瓷碗道:“這瓷碗是死者之母為了防止有人夜動尸首布置的,這義莊沒有窗扇,若是有人進來,必然心虛不敢掌燈,只要靠近尸體,就會打翻了瓷碗,灑出水濕了地上的鹽,留下痕跡。”
遲風(fēng)點頭,但并未立刻就上前,而是裝作不知般問道:“那若是有人打翻了碗,又將碗里的水添回去,再擦掉地上的鹽漬,重新撒上鹽,可能看出?”
仵作被此話一問,臉上不由多了笑。若深夜前來的人真如此小心謹慎,那自然是沒法看出了,畢竟地上撒的只是些粗鹽而已。
“來者倘使心細至此,自然是不能看出。”
遲風(fēng)并不急于反駁,而是看似不經(jīng)意地踩翻了一只瓷碗,繼續(xù)走近尸體。
“人死之前必會掙扎,就算是自己尋死,所以勒痕必然不可能只是一道清晰的痕跡而已。”遲風(fēng)翻開了男孩尸體上的衣領(lǐng),對著在場的所有人道:“但這具尸體上卻只有一道清晰勒痕,可見死前并無掙扎。”
在場之人不少發(fā)出了吸氣聲,心中暗覺此話說得極為有理。
“勒痕如此,的確有可能是先被害死再被吊起,不過尸體我已驗過,其他部分并無傷痕,且有小便流出,舌頭也吐出于唇間,因此可以判斷是上吊致死。假若是被人勒死或悶死,都應(yīng)有所表現(xiàn)才對。”仵作搖頭,儼然無法贊同遲風(fēng)的話。
“不錯。”遲風(fēng)不作否認,只繼續(xù)道:“若是被人用繩索勒死,繩痕位置會與上吊致死的有所區(qū)別,且死者多半手不下垂;若是被捂死,則不會有明顯傷痕,但面色多青黯,臉有腫相。所以,這男孩確實是上吊死的。”
仵作還有些被繞得轉(zhuǎn)不過彎,縣令卻已經(jīng)反應(yīng)過來自己被愚弄了一番,當(dāng)下一拍木椅扶手,怒道:“大膽刁民!本官說人是上吊死的,你說不是!現(xiàn)在要你拿出證據(jù)證明,你又說人確實是上吊死的!”
遲風(fēng)皺起眉,被耳邊聲音震得有些不耐:“上吊不見得就得自己動手。如若在人暈厥之后將人吊起,死者又剛好在死前恢復(fù)了知覺,便會是此種死狀,既會大小便流出,舌吐出于唇間,又無明顯掙扎痕跡。”
就在眾人皆在思考此話的可能性時,穆席云頭個注意到了遲風(fēng)鞋面上微微泛出的白色鹽漬,頃刻心中疑惑解去大半,眼里贊許與驚嘆也愈盛。天亮之前,查看尸體僅僅用了一個火折子而已,在黑漆漆的義莊里光芒微弱得很,而且統(tǒng)共停留了不到一盞茶的時間,這人竟已心思細密到如此地步?!
“當(dāng)然,這只是推測,現(xiàn)下還沒有證據(jù)。”趕在縣令與仵作質(zhì)問之前,遲風(fēng)自己做了判斷:“不過人既然是死在后山上,便說明死者死前必須要走到山上去,不知在場各位可有意見?”
眾人一齊沉默,覺得此說再正常不過。
遲風(fēng)走到義莊門口指著不遠處的青山,道:“此山只有山北腳在宜凌城,且北面山體陡峭,極難攀爬。所以想要在山上吊死,只有兩種辦法過去,一是從臨城翻山過來,二是從山下走過去。但山腳周圍都種有水稻,要想過去,必須從中經(jīng)過,從中經(jīng)過,鞋底便會沾上泥土。”
尚還站在尸體旁邊的仵作大呼精妙,立刻彎腰去查看死者鞋底,被磨得已經(jīng)破損不少的鞋底根本沒有什么東西。
“我方才已查看過,塵土雖有,卻不是水稻田里的那種。”遲風(fēng)走回尸體附近,指著死者指甲里的泥土道:“既然被吊死時可能因為暈厥而沒有掙扎,那暈厥之前總該有所掙扎,所以這泥土,極有可能是在暈厥前留下的。”
“但這不過只是推測……”仵作還是有些不死心。
“不錯,斷案講求證據(jù)。”遲風(fēng)走到之前被踩翻的那只瓷碗邊,指了指地上漸漸顯現(xiàn)的鹽漬,又指了指自己鞋面:“若是昨夜有人靠近尸體,即便不能斷定他是兇手,至少也是有嫌疑之人,不知縣老爺可否捉幾個有嫌疑之人來審一審?”
十年寒窗,誰不是想要出人頭地有所抱負,就算后來礙于種種情勢忘了最初的念想,此情此景還是叫原本準備應(yīng)付了事的縣令起了探明真相的心情。
“你就如此肯定昨夜一定有人靠近過尸體?”
“是。”遲風(fēng)總不能說昨夜他來探過一回,見到了地上兩處未干的水跡。
“那好,本官就應(yīng)你。”縣令兩眼一亮,抬手一招,道:“來人,去把全村人的鞋子都搜一遍!若遇反抗或是將鞋子沾水藏起的,一概定為嫌犯!”
“是!”一十幾個差役聽令立馬散去,挨家挨戶進行搜查。
借縣令下令的工夫,穆席云將在場所有的人都打量了一圈,最后在看到婦人的女兒時,與道熟悉的視線望了個正著。要想懷疑對人并不困難,但要是能在如此有限的時間里掌握證據(jù),那才是真正值得人嘆服的!很顯然,有的人大概確實有這個能耐……
“你……是仵作?”叫宋喜的仵作不敢置信地看著神情自若站在義莊正中的人,忍不住問道。
“不是。”懶于說明什么,遲風(fēng)用兩字將話擋了回去。他并不是仵作,只不過曾經(jīng)確實以為某日會子承父業(yè)。
“報!這是從死者家里找出來的。”一個差役拿著雙粗布單鞋,一路跑來。
“人不是我殺的!”還不等縣令問話,臉上一片擦傷的女子就倒退一步倚在墻上:“你有什么證據(jù)!你冤枉好人!要殺也是你殺的!”
“安靜!”縣令大喝一聲,立刻令嘶喊的女子安靜下去:“本官問你,你姓甚名誰?這只鞋可是你的?”
女子看了眼驚愕的婦人,噗通一聲跪在地上:“民、民女呂秀,是石頭的姐姐,但人不是我殺的!”
審問時威壓必不可少,縣令當(dāng)下更加厲聲:“說!這鞋為何沾有鹽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