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吃人有理
,唐朝工科生 !
修橋鋪路并非易事,但總體來說,修橋的難度要比修路高一些。而且和一千五百年后不同,唐朝的關(guān)中地區(qū),河道不說堪比江南,但絕對算得上河流叢生。
而且這些河流之間,還夾雜著大量的溝坎,宛若炮彈坑的灌水塘,以及漢朝使用至今的灌溉渠。坎兒井這般的玩意兒,各種各樣的原上,都有痕跡。
平日里還不覺得如何,但這幾年戰(zhàn)事頗多。輪換的軍旅時常要從長安地區(qū)走一遭,皇帝幾次從朱雀門閱兵外加視察,路橋都讓人不省心。
以這個年代的生產(chǎn)力,尋常的木橋,能夠承載一軍一次順利通過,就算是非常不錯的質(zhì)量。
然而往往發(fā)生的情況就是,兩百里的距離內(nèi),軍糧運轉(zhuǎn)需要的時間,只要有兩三座橋,可能就會花費超過平地運輸五六倍的時間。
貞觀三年時候,唐軍在河北就遇到過這種尷尬,好在貞觀三年的唐軍已經(jīng)蛻變成了狂戰(zhàn)士。沒吃的一時半會兒也不會鬧,沖過去搶就是了。
面對當(dāng)下天王級大佬們的胃口,老張現(xiàn)在并非是去做大市場還是如何,而是首先解決現(xiàn)實需求。
皇帝朝廷以及百姓還有不入流的商人,都需要在關(guān)洛地區(qū)行走的更加暢通。
而張德在貞觀五年,就瘋狂地推銷前朝李春的趙州橋。
在滑輪組等新式工具的幫助下,石拱橋的施工難度并不大,真正制約完工時間的,反而是對石塊的打磨。然后就是長期使用后的橋面鋪裝開裂以及滲水。
河南道,尤其是洛陽地區(qū),就出現(xiàn)過制作不佳的石拱橋因黃河而垮塌。
因地制宜,此時的長安地區(qū),水資源還是相對豐富的,于是問題并非是路面滲水,反而是拱土填料濕軟,產(chǎn)生形變,讓石拱橋水平推力降低,耐壓性下降。
解決這個問題不難,兩樣?xùn)|西,一是水泥,二是煤灰。
后者很好解決,兩京甚至是太原,如今中戶人家以上,都開始使用石炭,好一點的都用上了煤球,門第之家,自然都是張德所屬河西煤礦的無煙煤。
但是水泥缺口極大,生產(chǎn)難度除開煅燒這個問題,就是粉碎。木制球磨機的使用條件當(dāng)然是水力資源,所以這就限制了很多水泥需求缺口大,卻又不能當(dāng)?shù)卮笠?guī)模生產(chǎn)的地方。
像塞北地區(qū),尉遲恭在草原大興土木,主要就是修建烏堡、棱堡、藏兵所還有糧洞。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水泥來支撐草原控制這個戰(zhàn)略工程,甚至青料塔修建,都只是配套工程。
再比如吐蕃高原地區(qū),棱堡修建就更加迫切,尋常的關(guān)隘終究容易被打破。雖說人們常說堡壘往往都是從內(nèi)部攻破的,然而技術(shù)上來說,還是前者要靠譜一些。
“江西要興辦水泥,倒是好的。不過像廬陵諸地,獠人時常作亂,嶺南灰糖,已經(jīng)鮮有走此處北上,反而是溯流北上,走的海路。”
張德所說的江西,自然是江南道西邊一塊,主要就是岳州、洪州、饒州。
這三州在一條線上,東西兩個大湖,水網(wǎng)極為發(fā)達(dá)。魚米資源對“忠義社”來說,已經(jīng)不算是賣點,這一條線上的賣點在于豐富的人力、很豐富的水力、極為豐富的原材料。
真正讓人眼饞的,正是饒州的獨特土壤。
往后數(shù)百年風(fēng)流的瓷都,就是在饒州。而且無解的是,其中有幾種特型黏土,只有這里有,全世界獨此一家別無分店。
“今年饒州多種菘菜,得舊年社中窖藏之法,今年能得腌菜百幾十萬斤。”李奉誡現(xiàn)在時常外出奔走,作風(fēng)像極了他的父親李大亮。朝上還不如何,但在底層官僚和民間,已經(jīng)有人夸贊李奉誡是“小涼州”,佩服他的梳理之能。
“說來這菘菜吃水著實厲害。”長孫沖一個堂堂公子,如今淪落到和一群小伙伴討論蔬菜的產(chǎn)量,分外的有趣,他嘬著清茶,秋冬時節(jié)喝茶很是舒服,只見他攏著雙手在棉袍袖口中,像極了河?xùn)|田埂上的老農(nóng),只是這一身行頭更加華麗一些。
茶水咽下去后,長孫沖才又道,“去年河?xùn)|的菘菜……主要是白菘,畝產(chǎn)不過是三四千斤。饒州那地方,山多地少,反而畝產(chǎn)幾近破萬。賈君鵬跟我說是水量干系,原是不信的,如今卻是服了。”
論種地,全大唐沒一個夠賈飛打的。
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李奉誡看了一眼張德:“哥哥,饒州洪州幾個地方,人力還是可以的。今年三月祭祀,抓了兩萬的獠人,洪州人力還是夠的。而且江西也發(fā)現(xiàn)了幾處煤礦,有一處便在饒州樂安江,開采甚是便當(dāng)。”
“缺個由頭讓人遞條陳上去。”
張德?lián)u搖頭,也有些頭疼,“忠義社”越發(fā)強健,分贓不均的事情,已經(jīng)開始發(fā)生了。商人子弟自然沒什么權(quán)力,大多找個大腿就抱了。更多的是組團抱大腿,下注未必都是跟著張德。
畢竟張大郎怎么看都只是鄒國公的侄兒,還是族侄,隔了不知道多少親。可張大郎又仿佛很受皇帝青睞,十八歲三起三落,這是正經(jīng)有官身還做過事情的。再加上仿佛皇帝的女兒們都有些發(fā)情……
“人力如何都是不夠的,幾萬十幾萬填進(jìn)去,為兄可以很負(fù)責(zé)的告訴你,連個水花都看不到。”
張德平靜地說著,話是說給李奉誡聽的,但別人也可以聽聽。很多時候,沒有參與到這些事情中的小伙伴,是完全不能理解這里面水有多深。
兩三萬的戰(zhàn)俘,全部折為奴隸,真正能做工的,差不多砍一半。種種原因造成的這個結(jié)果,可能是水土不服,可能是失去自由后的暴力反抗,可能是心理疾病。突厥奴即便只是用在河套煤礦和工坊,早年死亡率就接近兩成。
然后就是大部分奴工死亡率爆發(fā),是因為作為苦工勞作一年半載之后,基本上就是成片成片的病倒。
而奴工只要病倒,等同死亡。
這些勞力資源實在是太廉價了,唐軍只要不斷勝利,國內(nèi)士族只要還在道德攻訐,皇帝和朝廷只要還在博弈,這些勞力就能隨時獲得。
手工業(yè)可能還好,但礦山和工場體力勞動,與其等著國內(nèi)的少年十五歲后做工,不如直接從民部兵部拿到條子,買上一批。
最重要的一點,國內(nèi)就算和人簽了紅白雙契,你也不能隨便把人打死。連張亮的假兒子們出去放肆,也要先看看對方是什么來頭。而戰(zhàn)俘……打死和累死,沒有區(qū)別。
“今年要平吐谷渾,若是年關(guān)出動,軍糧甚是要緊。”李奉誡想了想,“若是饒州腌菜咸菜能供上,當(dāng)是大功。”
長孫沖眼睛一亮,拍掌道:“有理,也不需兵部來人表功,由饒州地方上呈,更顯忠義。到時,收買俘虜,只說是開山修路架橋筑堤,定得表獎。”
聽了他們的意思,張德也是點點頭:“若是江西能置辦水泥工場,倒也不錯。屆時再興辦幾個窯場,解一解燃眉之急。”
燃眉之急,當(dāng)然是饑渴的新貴們效仿房謀杜斷在擴張。這些新貴,大部分都有一只或者兩只兒子在“忠義社”中,他們不僅僅能夠調(diào)動一部分長安城西豪商的資金,還能調(diào)動一部分家族在中央和地方上的政治資源。
整個過程,以老張這個一千多年后的世界觀價值觀來說,根本就是在吃人而肥。但對新貴們來說,與其跟老牌世家撕咬的頭破血流,死幾個蠻子,這能叫事兒?(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