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辦事兒
田先生聽到杜家那邊回的話,感覺自己算是找對人了,雖然他并不會讓人照顧自己,可是人家有這份心,就是比別人強(qiáng)多了。
孫女婿看著也不錯,挺精神一個小伙兒,還和楚家有姻親關(guān)系,以后也能相互照應(yīng)。
他覺得人生的大事兒都已經(jīng)定下來了,孫女以后也就拜托給杜家了。
胡氏這邊,讓杜榆給她爹寫了信,告訴了他這么一個好消息。
而且胡氏的想法是,讓二郎也趕緊成親,畢竟他今年也十六歲了,明年就十七歲,總不能還等到她妹妹后面成親吧,這也不像話啊。
以前沒有給二郎定親的時候,胡氏是不著急,現(xiàn)在呢,一旦定親了就想著趕緊把兒媳婦給娶回家去。
而且田姑娘只比二郎小一歲,明年成親,也是可以的了。
不然老是拖著,也不像話啊。
所以胡氏讓杜榆把這個也寫在了書信里,要是杜有忠答應(yīng)了,這就開始準(zhǔn)備婚事了。
“娘,那等二哥成親了,這住到哪里啊,還是跟大哥大嫂他們住在一起?”杜榆問道。
“縣里的房子也夠,一個住東廂,一個住西廂,再說,還有正房呢,我們又不在那邊住了,我得趕在年前把西廂請人給刷一刷才好。”
兄弟們住在一起,這感情才深嘛。
“娘,文慧還那么小呢,你粉刷西廂,那不是把她給驚擾了?”杜榆說道。
“沒事兒,我考慮過類,在那邊粉刷的時候,讓你大嫂在楊柳村住一段時間,這也是應(yīng)該的,讓你奶奶也看看文慧。”
雖然給了兒媳婦這么多自由,但是她到底是人家的孫媳婦,兒媳婦,也該有些時間過來這邊盡盡孝了。
杜榆估摸著,爹那邊肯定會答應(yīng)的,因為田姑娘的歲數(shù)不算小了,再拖下去也沒有必要。
兩家要成親,房子,人都有,操辦起來也方便。
而且胡氏還想著,她到時候肯定是跟著自己的丈夫在外面的,這兒子和女兒的終身大事兒都安排好了,到時候他們各自都有人照顧,她在外面也放心不是?
雖然二郎有他哥哥嫂子照顧,可是有些地方卻照顧不到,還是自己的媳婦照顧最好。
到時候,他們是跟著她一起去丈夫那里,還是繼續(xù)呆在這里,她都放心了。
齊氏自然是希望孫子早點(diǎn)成親,那樣也好早點(diǎn)抱重孫子,所以讀胡氏的提議,一點(diǎn)兒意見也沒有。
而且二郎的年紀(jì)也夠大了,像胡氏說的那樣,總不能還在自己妹妹后面成親吧,那樣也不像話啊。以前是想著晚婚,就沒有什么不像話的,現(xiàn)在既然已經(jīng)定了,那就早點(diǎn)把事情給辦了,只要六禮一個不差就成。
這一切都是在杜有忠同意的前提下,畢竟他才是二郎的爹。
杜有忠回信也很快,當(dāng)然是同意的,不過,也要求他們這邊要先和田先生商量,如果田先生自己不同意,那么他們就不要勉強(qiáng)。
杜有忠對這門親事是滿意的,原來在錦溪書院教書的時候,他就認(rèn)識田先生,對田先生也很敬佩,如今他孫女能嫁給他兒子,對杜有忠來說,也是一個好事兒。
為此,他還專門單獨(dú)給田先生和楚院長都寫信了,表示了對這門親事的贊成和歡喜。
既然杜有忠都同意了,胡氏就又去書院找了楚夫人,和楚夫人表達(dá)了,想要盡快把兒媳婦娶進(jìn)門的意思,請楚夫人能夠傳達(dá)傳達(dá)。
楚夫人自然是通過楚院長去傳達(dá)的,田先生這邊表示,明年考完秀才試后,不管結(jié)果如何,就要嫁孫女了。
他也告誡田姑娘,到時候去了婆家,要好好的伺候婆婆,和妯娌和睦相處,不能做那惹是生非的人。
田姑娘都一一記下來了,又對自己要離開祖父舍不得。
田先生道:“你嫁出去了,祖父才放心,我在這書院才會沒有牽掛。書院里我這么多的學(xué)子,還不能照顧我?就是楚院長那邊,以后咱們也是姻親了,不會放著我不管的,祖父跟你說,杜家人實在,但是咱們不能一心只顧著娘家,你嫁到杜家,就是杜家的媳婦,是杜家的人,主要以杜家為主。你未來的大嫂,你也認(rèn)識,和她好好相處,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請教她,祖父這邊你一點(diǎn)兒也不用擔(dān)心,有時間回來看看我,就可以了。”
田姑娘點(diǎn)頭應(yīng)下來了,她祖父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她好,她都聽祖父的。
婚期很快定下來,就在來年的四月初,那時候院試都已經(jīng)考過了。
也不耽誤事兒,而且胡氏還有個打算,那就是如果二郎考上了秀才,那么就帶著媳婦,先行一步去彭澤那邊,照顧自己的丈夫,也讓新媳婦給杜有忠見見禮,同樣,也要把縣衙內(nèi)院給管起來,她這邊,還要等著把杜榆的婚事給辦了呢。
回來的時間太長,總不能讓丈夫一個人在那里。
所以帶了冬月的時候,就把縣里的西廂房給粉刷好了,直接成了新房。
而楚芳芷帶著小文慧就在鄉(xiāng)下住下來,她最開始也有各種不習(xí)慣,但是慢慢適應(yīng)了也好了。
現(xiàn)在住在鄉(xiāng)下,也不會像杜榆小時候那樣,還需要下地干活兒,現(xiàn)在連奶奶齊氏都不讓幾個兒媳婦干活兒了。都是有下人照顧著。
齊氏看著自己的重孫女,不由的嘆道:“現(xiàn)在的孩子,可真是享福,從小就有這么多人伺候著,從不離手的,想我們當(dāng)年,那孩子就是字地上滾,也沒有人說要看著,特別是農(nóng)忙的時候,連飯都吃不上,就顧著搶手了,哪里還管孩子哭不哭?”
齊氏是在憶苦思甜了,而楚芳菲還挺喜歡聽這些事兒的,兩個看著不搭調(diào)的人,還很能說的到一塊兒去。
就是小文慧,以前齊氏是從來不抱孫女的,如今也能抱上一抱了。
因為要忙著過年后的兩個婚事,所以今年過年,胡氏就沒有怎么操心。
不過有另外幾個妯娌,也都幫襯著,這個年過的還很不錯。
三嬸高氏還把這兩年豆腐坊該給他們這一房的分紅給了胡氏,胡氏一看這錢,就說道:“三弟和三弟妹行啊,這一年還能賺這么多的。”
高氏忙笑道:“大嫂,你別打趣我們了,這也不算多了,不過我和四郎他爹會更努力的。”
開了豆腐作坊,高氏更開朗了,而且渾身都有活力,其實呢,算起來,這豆腐作坊一年也就賺一二百兩的銀子,和那些商家比起來,真的不多,不過杜有賢和高氏都很滿足,畢竟是自己努力而得來的,也為這個家做了貢獻(xiàn)。
“榆兒姐,我告訴你啊,那邊那個柳兒堂姐還回來過。”杜櫻悄聲的對杜榆說道。
杜櫻也知道,家里對那邊二伯父家里,都不待見,也不想提起他們,不顧和自己的堂姐有什么話不能說呢?
杜榆點(diǎn)頭,說道:“她回來干什么?”
不是已經(jīng)給知府老爺當(dāng)小老婆了嗎?這都當(dāng)了兩三年了,難道是衣錦還鄉(xiāng)?還是說,混好了,想要回來耀武揚(yáng)威一番?
但是從他們回來到現(xiàn)在,也沒有人提,要真是把奶奶惹氣了,肯定是他們回來就知道了,不僅僅家里,就是村子里,也有很多人會主動告訴他們的。
“她是悄悄的回來的,我偷偷的看見的,那邊不是有他們的房子嗎?就一輛馬車,趕回來了,在那邊屋子住了有差不多一個月吧,然后才走的,我還和四郎偷偷的去看了的,他們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就是那個柳兒姐,說是生病了,在回來養(yǎng)病。”杜櫻說道。
生病了?生病了也該請大夫啊,到這邊楊柳村干什么?
難道是被知府家給趕出來了,但是這又不像,畢竟不是說最后也走了嗎?
杜榆覺得自己該打聽打聽,免得這杜柳跟個瘋子一樣,到時候咬他們一口。
既然在這邊養(yǎng)病,那總是要看大夫吃藥的,這就好打聽了。
不過杜榆知道這結(jié)果后,還真是不知道說啥了,原來這杜柳是小產(chǎn)了,所以才回到楊柳村養(yǎng)病的,不過既然小產(chǎn)了,就不易挪動,怎么就還跑到這鄉(xiāng)下來了?
難道是宅斗失敗,所以只能避到鄉(xiāng)下來了?
這樣的結(jié)果對杜家是好的結(jié)果,對于杜柳最后怎么又回去了,杜榆也不想多問了,只要不惹到他們家就成。
看這偷偷摸摸的情況,也是不想讓人知道的意思,那么這杜柳就是在知府后院里斗失敗了,不管是被正房夫人斗的還是被其他的妾室斗得,都是失敗,也不知道杜柳現(xiàn)在后不后悔,她這樣積極的想著給人當(dāng)小妾。
而杜榆如果知道杜柳之所以被接回去的原因后,肯定會覺得可笑了的,因為杜柳之所以被那知府大人接回去了,竟然是因為這杜柳是杜榆爹的侄女兒,人家知府大人看在杜榆爹的份上,所以才網(wǎng)開了一面,讓杜柳回去了。
杜柳本人郁悶不郁悶?她可是以前還怨恨過杜家這邊的人,還說什么因為杜榆爹中了秀才,所以才連累的她當(dāng)不成秦家的丫鬟。這次又因為這個原因,她因禍得福了,不知道,她是不是還要積極的撇清?
可是啊,不管她樂意不樂意,就已經(jīng)受了杜榆爹的恩惠了。
作者有話要說:三更君表示,今天下午有四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