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一時間大殿里氣氛肅穆沉重。
“北方重鎮(zhèn)不只有南京,還有遼國西京大同府,也是故土重鎮(zhèn),歷代先帝為收復(fù)故地,也從太原北面的三交之地出兵北上,卻屢屢挫敗在大同府下。
皇上,如今我們確實收回南京,可西京還在金人手里呢,此時不宜太多樂觀,待到從金人手中取回大同府才是全功之日啊……”溫道離嚴(yán)肅道。
話音落下,朝堂上許多人臉色都變了。
許多人被嚇得臉色蒼白,更別說說話了…
金國兩年不到的時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攻滅北方最為強(qiáng)大的遼國,要知道遼國與景國交手百余年,大多時候各有勝負(fù),但勝更多的還是遼國。
遼國疆域更比景國大太多,如此堂堂大國,居然被金國兩年不到全部攻滅,之前北方傳來戰(zhàn)報,金國攻入大同府,將城中民眾盡數(shù)屠戮,死者愈十萬,慘絕人寰。
消息到京城的時候,很多人都嚇壞了,百姓提起金國害怕到變臉色,朝中大臣也畏金如虎。
“溫大人,既然…既然大同府已經(jīng)落入金人手中,我們還是不提為好,不提為好…”湯胖子小聲道,其余人都不說話,算是默許。
李長河心里好笑,這湯胖子還真是賤到一種境界了,別的大臣也怕金人,可怕歸怕,人家都憋著不說,要裝模作樣。
這胖子倒好,直接就不要臉的說出來了。
皇上咳嗽兩聲,擺擺手,意思是讓溫道離不要繼續(xù)說了。
旁邊的孟知葉不斷給太子使眼色,太子見狀,連忙站出來拱手道:“父皇,兒臣以為人無大志不成器,國無大志則羸弱,遼南京改名燕門府確實妥當(dāng),可既為燕門,以其為北方門戶,難道說我景國世世代代不向北開疆拓土了嗎?
兒臣以為不妥,有父皇豐功偉績在前,后輩怎能不思進(jìn)取,以燕門為界故步自封?以兒臣之見,應(yīng)該改遼南京為燕山府!”太子慷慨激昂的道。
一番話下來,大家都紛紛點(diǎn)頭。
皇帝聽后也點(diǎn)點(diǎn)頭,“不錯,你能想到這些朕甚是欣慰,所言也十分有理,想得周到,若為燕門,以后再得燕地以北之地不好命名,那就為燕山府吧。”
“皇上圣明,功震古今,太子殿下深謀遠(yuǎn)慮,是社稷之福…”
“是啊是啊,太子殿下高見…”
“…”
事情定下來,改遼國南京為燕山府,禮部一班官員連忙開始拍馬屁。
太子一臉得意,這時皇上看向他,問道:“長河如何看此事?”
李長河拱拱手:“我覺得溫大人說得有理,還不能高興太早。”
他這話一出,皇上微微皺眉,有些不高興了。
不過皇上沒說什么,倒是判東京國子監(jiān)、朝散大夫陳鈺先站出來,一臉正色指責(zé)道:“平南王此話只怕失言吧!
收復(fù)南京是歷代先皇之志,可無人能成,轉(zhuǎn)眼百余年,無一人能成,如今皇上英明神武,處事機(jī)敏果決,完成幾代先皇夙愿,開疆?dāng)U土!什么叫高興得太早?
我看根本是不忠不孝之言!”他說得義正言辭,一臉大義凜然,仿佛自己真是什么不忠不孝之言一樣,其實只是偷換概念罷了。
李長河懶得理會他,聰明人和聰明人說話為好,和傻子吵架降智商,他認(rèn)真的拱拱手對皇上道:“皇上,臣心中還是有幾點(diǎn)憂慮。”
“你,你……”程禁見自己不理會,氣得胡子發(fā)抖。
“說來朕聽聽。”沒想皇上也根本沒理會他的意思,程禁只好悻悻然退后,不滿的回到群臣中間。
李長河接管樞密院之后,基本已完全遼國朝廷局勢,同時對北方也了如指掌,十分上心,“第一點(diǎn)就是從樞密院情報中看來,郭藥師等先鋒只是帶領(lǐng)小隊人馬快速北上,以奇襲的方式控制南京城,中軍大軍還在路上,沒有進(jìn)入南京,能不能守住還是未知。”
“二來是南京城外還駐扎兩個大營的遼軍,都是遼國最精銳的部隊,韓德讓留下的彰德軍,還有耶律大石手下的遼興軍,都是威脅,不得不防。”
皇上點(diǎn)點(diǎn)頭:“最后呢?”
“最后…”李長河組織語言,最后也是他最害怕的一點(diǎn)就是:“民族政策,我怕北方各位將軍處理不好此事…”
“什么?”皇帝不解。
“就是怕他們區(qū)別對待漢人與其它族人,導(dǎo)致惡果。”
“哈哈哈哈…”眾人左右相視,大笑起來。
幾個文官對著他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王爺擔(dān)心實在可笑。遼國漢人頗受契丹人欺壓,此時我們大軍一到,他們必然會開城相迎,若我們殺盡遼人,他們更是高興才是,何來此憂?”
幾人說完,其他人也笑起來,不斷說著“多慮了”“怎么會如此”之類的話。
皇上沒說什么,只是將這事一筆帶過。
李長河嘆口氣,心里還是擔(dān)心…
隨著文化的交流,民族、信仰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沖突激烈的同時,融合必然也是劇烈的,這種時候,稍微處理不好就會釀成大錯。
如今進(jìn)入遼國境內(nèi),各種名族混雜,更加容易出現(xiàn)問題。
蒙古人能征服大半個世界,除去實力強(qiáng)大的騎兵部隊,還有一點(diǎn)非常重要,那就是寬松的民族政策,信仰政策。
蒙古人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可奇怪的是,沒有那種地方戰(zhàn)斗到最后一兵一卒也要跟他們死磕到底的情況,這才使得蒙古有余力不斷擴(kuò)張。
重要的一點(diǎn)在于,他們不會像西方的十字軍一樣,在教皇名義下,所到之處要求所有人都信仰基督,不信就是異教徒,不受上帝保佑,可以隨便殺。
在蒙古人統(tǒng)治的地方,隨便他們信什么,基督、穆斯lin、道教、佛教等等都行,甚至允許傳教士傳教。
寬松的民族政策,信仰政策,在黑暗又苦難的世界中非常重要,也大大減少基層百姓對蒙古的抵觸,使得他們在阿拉伯地區(qū),歐洲地區(qū)都能立足,建立王國。
而不會像十字軍一樣,一到阿拉伯地區(qū),立馬就和當(dāng)?shù)貒疫M(jìn)入不死不休的戰(zhàn)爭狀態(tài),穆斯lin戰(zhàn)到最后一人也會和他們死磕,更別說開疆?dāng)U土。
而在東方,信仰問題大多數(shù)時候是寬容的,自古如此,愛信道的信道,愛信佛的信佛。問題在于不同地區(qū)的人之間,景國周圍最強(qiáng)大的部族有女真人,契丹人,羌人,吐蕃人。
女真人的金國,契丹人的遼國,羌人的夏國,吐蕃人的吐蕃,這些國家在前朝,甚至更前的漢朝,要么同屬一國,比如金國的遼東地區(qū),夏國西域都護(hù)府,遼國南方大部,在前朝乃至更往前的漢朝時期都是一國,蕃因為士兵無法適應(yīng)高原而被古人以為天神庇佑,一直沒有統(tǒng)一,但也和川蜀,滇地等地交流頻繁。
總之到景國如今,雖四分五裂,但已經(jīng)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架勢。
這不只是基層,高層也是如此,遼國高層就有許多漢人,大名鼎鼎的韓德讓不只是遼國有能力力的權(quán)臣,改革遼國制度,使遼國國力達(dá)到空前絕后,還是掌權(quán)者蕭太后公開的情夫。
夏國張元更是漢人,但卻幫西夏大敗景軍,官至中書侍郎,也就是夏國宰相,其后代到如今這一代還是夏國宰相。
總之這些交融經(jīng)過千年,到如今已產(chǎn)生緊密又不可分的態(tài)勢,李長河最怕的就是北伐這些將領(lǐng)不懂如何處理這些問題而隨意做決定招致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