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這讓李長河不由得又想到宋徽宗的鬧劇,匆匆忙忙給南京名字都取好,宣布歸屬大宋,結(jié)果兩次出兵,每次十幾萬大軍,都被遼國殘兵敗將大敗而歸,把大宋的家底都快打沒了,后來面對更加強悍的金人一面倒也就不奇怪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啊…這種天大的鬧劇,又在景國發(fā)生了,這可是要為天下人恥笑的。
不一會兒,掃水的太監(jiān)發(fā)現(xiàn)他,就往里通報,不一會兒貴臨小太監(jiān)就出來了,笑臉迎他進去。
穿過生機盎然的正庭,李長河在屋檐下收起雨傘,里面正有宮女奏樂,還有皇上難道的笑聲傳來,另外一個聲音該是田妃的。
唉,在人最快樂的時候說最糟心的事,自己也是造孽啊…李長河忍不住搖頭,一步跨了進去。
…
楊洪昭呆滯站在岐溝關(guān)城頭,遠遠看著北方,眼窩深陷,旁邊的親兵為他撐傘,同等的還有郭藥師,也撐著傘,可雨很大,兩人都濕了一半。
岐溝關(guān)很寬,至少超過十丈,長長的青磚城墻,中間夯土,寬過一丈,兩頭接山,橫貫東西。
岐溝關(guān)很不起眼,險要比不上居庸關(guān),山海關(guān),重要比不上玉門關(guān),雁門關(guān)…因為它總是老二,第二。
以前史書中的那些強大王朝,兩漢,隋朝,都以此作為防御北方外族的二線防線,一線是山海關(guān),居庸關(guān),燕山府,大同府…
可到景朝,燕山府,大同府,居庸關(guān),山海關(guān)卻都在遼國手中,這些險要反成他們的阻礙。
楊洪昭也是這樣一個人,永遠是第二,就如腳下的岐溝關(guān)。
起初因為冢道虞,冢道虞的存在如天上日月,星辰無法與之爭輝,他是景國立國兩百余年來,唯一一個武功能和開國太祖平起平坐的人。
以前有冢道虞,楊洪昭再努力,再立功,在他面前也只是平平無奇。
好不容易等到冢道虞老了,沒精力出征,他成為資歷最老,經(jīng)驗最豐富的老將,終于能掛帥出征,平安蘇府一帶叛亂,他細心謹慎,將敵人行動全盤料算,眼看就是大捷,就是他從二線爬上來的機會,結(jié)果遇上太子那頭豬!
最終叛亂是平了,他依舊是大帥,不過功勞最大的卻是平南王。他也不敢苛責太子什么,畢竟那時的太子,就是將來的皇上,他能如何?
上天又給他第二次機會,那就是北伐遼國,皇上終究不放心外將,還是讓他掛帥,這是難得的又一次大好機會!
結(jié)果…
他奉行一生,幫了他很多次,讓他從年輕領(lǐng)軍一路走來連戰(zhàn)連勝的小心謹慎,卻成了這次慘敗的最大源頭,他長嘆口氣,世事無常。
如果他激進果斷,敢于冒險,直接不考慮被遼國還剩的兩支大軍伏擊的危險,急行北上,與奇襲先鋒匯合,就不會有今天的慘敗,耶律大石再厲害,他數(shù)萬大軍入城也無計可施。
可沒有如果,最令他撕心裂肺的還不只是失敗,還有自己的兒子楊建業(yè),莽撞又懂事的小子,他一生居于人下卻沒氣敗餒的支柱,已經(jīng)過去二十多日,還沒有一點消息。
以前他總是想,冢道虞是比他厲害,可沒他這樣的好兒子,可如今…
放眼望去,岐山關(guān)以北只有茫茫雨幕,灰蒙蒙的大地,泥潭積水遍地都是,就是沒有半個人影。
他從郭藥師口中聽說了耶律大石率軍回攻那晚的兇險,聽說了因為楊虎事先就逃跑,西門沒有守備,遼軍泉涌而入,楊建業(yè)陷入背負受敵的死地,亂軍中沒人能活下來。
可他還是不信,他每天都在這等著,一連等了十六天,沒看到熟悉的身影。
“那晚如果我沒跑,或許楊將軍還能回來。”郭藥師在雨中凄涼道。
“不怪你,百來人能做什么,白白送死…”楊洪昭說。
郭藥師放下傘,一臉凄然:“我說的不是這個,該死的活得好好的,不該死的死了,這是什么道理,什么人間。”
“還說不準呢,他可能沒…”楊洪昭強撐著道,嘴唇顫抖,他都不敢去說那個字。
“我早知道他死了,他們幾百號人,前前后后都是明晃晃的火把,沒人能撐過去。”郭藥師淋著大雨,大聲道:“只是覺得不值,年紀輕輕的一個人,深明大義,奮勇殺敵,可他死了。
欺軟怕硬,早早棄城而逃的楊虎,早早就被他爹派人接回去了,生怕把他怎么樣!
一進城想著劫掠百姓,貪得無厭引起百姓暴動的童冠,現(xiàn)在天天在大帳里好吃好喝,哪像打了敗仗的樣子!
要不是他們,楊將軍怎么會死!南京城怎么能丟!”
郭藥師越說越憤慨,他越是經(jīng)歷了那些血戰(zhàn)、抉擇,對楊建業(yè)這年紀輕輕卻深明大義又勇猛剛強的小將就越是扼腕嘆息,他英年早逝的哀痛時刻折磨著郭藥師,他再三建議希望主帥楊洪昭處置這兩人,楊洪昭卻很謹慎,哪怕死了兒子也根本不敢。
楊虎是楊文廣的兒子,楊文廣太原知府領(lǐng)三交軍事指揮使,童冠是侍衛(wèi)軍步軍指揮使,與楊洪昭同為三衙首官之一。
“我說了還不知道!”楊洪昭終于忍不住大聲道,再也忍不住老淚縱橫…
岐溝關(guān)外,大雨蒙蒙一片,多少英魂,埋在關(guān)外。
楊洪昭已經(jīng)絕望,一屁股坐在雨水中,不只是兒子的死,他也不知道接下來該怎么辦,對外如何就像打仗,對內(nèi)如何處理關(guān)系,里外都是絕路。
李長河進去之后,舞樂沒有停,皇上畢竟老了,半躺在虎皮座椅上,田妃打扮用心,但也遮掩不去歲月的痕跡。
難得見他有這么放松的時候,笑著招招手:“長河,快來看看,這是高麗舞女,是高麗舞,挺新鮮的。”
李長河走過去,看了一眼,都挺漂亮的,不過外國人并不奇怪,因為商貿(mào)的關(guān)系,在景國外國人很常見。
最多的是契丹人,羌人,大理國那邊的各族人,高麗人,日本人,少數(shù)時候能見到阿拉伯中亞一代的都有。
開元雖是首都,但廣州,杭州,明州等地沿海一帶才是主要貿(mào)易地區(qū),所以外國人大多集中在這些地方,而且市舶司也設(shè)立在這些地方。
市舶司相當于后世海關(guān),可以說是種十分先進的制度,它保證朝廷能從海貿(mào)中獲利,然后促進朝廷支持海貿(mào),使得海貿(mào)有管理,有秩序,又促進海洋貿(mào)易不斷發(fā)展。
最具體的體現(xiàn)就是不斷減稅,船舶入海貿(mào)易是要收稅的,一開始市舶司收十稅二,慢慢降為十稅一,再到十五稅一,而且還有往下降的趨勢,關(guān)稅降低,就會大大促進貿(mào)易,海貿(mào)也成為整個國家財富的重要來源,必將更加重視,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可惜這種制度在明初開始被廢除,之后就海禁。
海貿(mào)到達極致的時候,東亞大多國家,使用的都是景國造的銅錢,特別是日本,大理,遼國等周邊一帶。
道理很簡單,景國的商人多,商品多,貨幣的公信力必須有資源的支撐。
以前的遼國,日本,夏國等喜歡用景國的銅錢道理很簡單,他們用景國的銅錢可以和景國商人買到商品,可用自己的國家造的銅錢買不到東西,因為本國根本那么多商品。
久而久之,很多人都發(fā)現(xiàn)與其用自己國家的錢,不如用景國的錢跟景國商人買賣,為此甚至出現(xiàn)走私國錢幣的人,如此一來,景國銅錢在周邊國家都是通用結(jié)算貨幣,因為景國的商人哪里都有,景國的錢能買到東西,別的錢就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