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改元
“這個”王溥有些尷尬,雖然說他是乾佑年間的進士甲科,現(xiàn)在又主管著禮部,但是他還真是不知道,“為何沒有‘永樂’,臣也是著實不知,或者先向有司詢問一下,嗣后再定年號?”
“‘永樂’年號有些不妥,因為十六國時期前涼桓王張重華就已經(jīng)用過了。”
出言補充的是首相王著,其實也是一個乾佑年間的進士,然則他對史傳的記憶力卻遠非王溥可比了。
呂胤也在此時適時地插話補充道:“不光是十六國時期有人用,天福年間嶺南流賊張遇賢僭號‘中天八國王’,偽王年號也是‘永樂’。”
“唔”
郭煒暗中一嘬牙花子,當然在外形上還是保持了一貫的威嚴,嘴唇緊逼著,只是輕輕的唔了一聲。
難怪歷史上的趙大曾經(jīng)說過“宰相須用讀書人”!他當時感嘆的就是年號問題吧歷史上宋朝的第二個年號“乾德”,就是命宰相趙普等人撰前世所無年號以進的,結果在滅蜀以后的戰(zhàn)利品當中發(fā)現(xiàn)背有“乾德四年鑄”字樣的銅鏡,結果再去問趙普也沒有尋到答案,最終還是問過了翰林學士竇儀才知道,原來前蜀王衍就用過這個年號了。
這件事很掃趙匡胤的面子,當然,趙普回答不上來的窘態(tài)和趙匡胤隨后的那句話又很掃趙普的面子,難怪趙普以后要用“半部《論語》治天下”來給自己解嘲了。
不過眼下看來,這還不光是讀書人的問題,趙普那是小吏出身,在經(jīng)史方面遠不如竇儀這等宿儒那很正常,不過進士甲科的王溥在這方面被進士王著比下去了,多半就只是因為記憶力的問題,所以郭煒就大可不必去發(fā)“宰相當用讀書人”的感慨了。
再說呂胤雖然也算讀書人,卻不是應舉而是以父蔭出身,他可不還是知道點史籍都未必記載了的逸聞?當然,這或許和他兵部尚書的任職有關系,平定嶺南之后的一些圖籍都過了他的手,所以知道張遇賢的事情倒是并不奇怪。
當然不奇怪了,其實郭煒自己都知道張遇賢其人其事呢一個崇拜郭威的軍史愛好者,對五代的歷史多有涉獵是很正常的,再加上“農(nóng)民起義”的特殊性,這個知識點被他掌握了當真不算稀奇。
然則郭煒確實不知道除了張遇賢之外,更早就還有人用過“永樂”年號了,這可真是丟臉啊主要是讓人頗有挫折感。張遇賢這事吧,主要還是離得近,所以大臣們或許有些敏感,否則的話,一個只鬧騰了一兩年卻根本沒有成事的流賊,他們用過的“年號”啥的有必要去避忌么?再說郭煒原本是寄希望于大臣們不會去關心二十多年前遠在嶺南發(fā)生的一點小民變,所以壓根就不會知道呢。
可是現(xiàn)在一看,不光是有人知道張遇賢在二十多年前用過了“永樂”年號,更要命的是五胡十六國的時候就有人用過了。前涼張重華真要說起來郭煒也是有一點印象的,那是西晉崩潰以后少有的在北方站住了腳的漢人政權,而且還是在涼州一帶,當時可是托庇了不少從中原、關中流落出來的漢民呢,不過你為什么要用這個“永樂”年號啊?!
不爽,郭煒心中是相當?shù)牟凰?br/>
“既然如此那么‘永昌’這個年號如何?”,
雖然心里面是特別青睞“永樂”,而且郭煒自家也沒有什么避忌的意思,畢竟他本人是不迷信這些的,而且在曾經(jīng)的歷史上,后來的朱棣用這個年號也沒有妨礙國富民強么但是入鄉(xiāng)隨俗,時人的一些忌諱可以慢慢地去移風易俗,卻萬萬不能對面硬撞。
那么就退而求其次吧,永樂不行就永昌了,郭煒就不信自己用了“永昌”便會和李自成一個走勢,再說這些人肯定不會知道李自成的。
“‘永昌’年號就越發(fā)不妥了。”然而王著的話當場就打破了郭煒的幻夢,讓他的心咯噔一下子,隱約地已經(jīng)知道自己肯定又是疏忽了什么,“在前朝武周時期,女主便用過了這個年號。”
這這這不會這么寸吧?!
郭煒簡直要仰天長嘆了,好容易自己琢磨了兩個很滿意的年號,不光是有主打的,另外還有一個備選,結果這樣的雙保險都被破了!武則天竟然用過“永昌”這個年號!難怪李自成會敗亡了被打擊得有些遷怒情緒的郭煒,這個時候已經(jīng)忘記了自己本來是不怎么迷信預兆的了。
怎么辦?
有司交上來的這些擬制都缺些勁頭,而且還有幾個郭煒相當不喜歡的,盡管“太平興國”也不賴,不過歷史上宋朝的那些年號在他的心目中都已經(jīng)被打上了“軟綿綿”的先天印記,能不用他肯定是不會用的。
自己去想既有氣魄又有文采還不會和歷史重復的年號?郭煒可沒有進士甲科的自信,這不直接山寨的兩個都被駁了么?
難道要再退而求其次,去山寨“宣德”或者“弘治”?這兩個年號的寓意倒也不差,不過郭煒還是覺得有些遺憾,總感覺它們差著一口氣,既襯不上自己的志向,估摸著也襯不上自己今后的作為。這樣的兩個年號,分明是留給自己的子孫用的么
再者說了,有了前面的兩個教訓,郭煒可不敢保證“宣德”和“弘治”就不會發(fā)生重復的事情了,本身就不算是優(yōu)選,如果還會發(fā)生重復而屢屢暴露自己在經(jīng)史教育方面的缺失,那可真是沒有意味。
眼珠子一轉,再略略掃了一眼殿內的眾臣,郭煒的心情慢慢地寧定下來。重復算什么?好年號就不怕重復!只要擺正了道理就行。而且就算多少有些強詞奪理又怎樣?反正自己現(xiàn)在的威望如日中天,在和契丹進入暫時的和平時期之后,自己還正籌謀著在國內搞搞制度建設呢,到時候多少是會傷害一些既得利益階層的,不如就趁現(xiàn)在用不傷及實際利益的年號問題來測試一下自己的威望,將來真動手的時候心里面就會更加有底了。
郭煒清了清嗓子,努力平緩著語氣說道:“武周的女主曾經(jīng)用過‘永昌’年號?牝雞司晨,本非正道,想來她的年號都是虛有其表,既不足以表征國運,也不足以干擾后世,所以我朝不必去避武周年號了而且武周的年號繁多,后世卻又何必因此變亂之政而多有顧忌?”
郭煒的這番話倒是歪打正著了,其實他原先就不知道武則天用過了“永昌”年號,卻又怎么會知道武則天當政的時候年號繁多呢?他說這話完全是出于面子問題,加上他有一些小聰明,直接就推測出武則天用過很多年號不然的話,武則天稱帝也就是二十年的樣子,為啥在他的印象里面就沒有什么武周的年號呢?唐高祖的武德和唐太宗的貞觀一以貫之且不說,唐玄宗也有開元和天寶這樣名垂青史的年號嘛~,
不過看看眾臣的表情,郭煒就知道自己并沒有能真正地說服他們,不管是因為武則天這個女主很獨特也罷,還是因為武周屬于李唐的變態(tài)也罷,總之他們的確是不怎么贊成改元“永昌”的。想想也是,武周的國號也是“周”,要是再用一個相同的年號,很難不讓人誤會的。
“若是說武周篡自李唐,同屬于一統(tǒng)漢土的大朝,所以我朝不合適用和它們重復的年號,那么前涼張重華只是邊鄙小國,又只是稱王而非僭位,總不至于影響我大朝聲威吧?若是這也要避,那么東瀛、高麗乃至交趾都效仿中夏使用了年號,難道朝廷還要去搜尋了解這些蠻荒小國的儀典而便于回避么?至于張遇賢輩,一個只存在了兩年的流賊何足掛齒”
郭煒朗聲說道,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有什么強詞奪理之處。的確,在他看來,前涼只是前朝亂世當中的一個小王國而已,這可不同于前蜀那種稱帝的政權,嚴格說起來還真是和日本、高麗、交趾的地位差不多,憑什么中原王朝要避讓他?在這些事情上面就應該以我為主。
“這個”
王溥想要說些什么,一時間卻又說不出來。
“就這樣吧,朕意已決。”郭煒,沒等王溥說下去,馬上出聲打斷了他,“朕屬意兩個年號,一個是‘永樂’,一個是‘永昌’,至于和前世的重復,一個是邊鄙小國,一個是牝雞司晨,朕并不在意。眾卿就在這兩個當中進行選擇吧。”
既然皇帝都已經(jīng)說到了這個份上,群臣還能有什么選擇呢?相比起武則天這個大家盡量避免提起的女主來,張重華顯然是更沒有存在感的。
于是就在顯德十六年十一月初五,郭煒率領眾藩和朝臣親至南郊舉行冬至大祭之后,朝廷正式宣布改元永樂。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