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工業(yè)革命前夜
于是在李定國的催促之下,英,法,奧聯軍只得集結部隊,再次發(fā)起了進攻,這個道理如此簡單。
聯軍士兵被瘟疫襲擊,想必俄軍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聯軍海軍司令英國海軍上將迪恩下令起航,從克里米亞的港口出發(fā)進入黑海沿岸。
一路攻擊前進,一路占領各個港口,戰(zhàn)略要地,各地本土勢力紛紛投降,但鑒于聯軍帶有瘟疫,各地首腦要求聯軍必須進行隔離。
對于這樣不合理的要求,李定國選擇了拒絕,并且下令對已占領地區(qū)來了一場大掃除。
此舉正對了英,法,奧斯曼將領的胃口,各軍將領大呼統(tǒng)帥英明,于是殺氣騰騰的聯軍開始登陸,登陸一切順利,士兵們甚至忘記了霍亂的折磨。
盡管霍亂又使一部分士兵染病,可戰(zhàn)局仍舊快速倒向聯軍,不久在巴爾干涅克河,聯軍再次與俄軍前哨遭遇。
英軍騎兵要求追擊,被李定國拒絕了,因為他發(fā)現這是個陷阱,俄軍是預設戰(zhàn)場,想要靠著泥濘將己方騎兵纏住。
果然,英軍經過偵查之后,印證了李大帥的判斷,嚇出了一身的冷汗,同時也對李大帥卓越的指揮才華生出了深深的敬畏。
此后聯軍執(zhí)行命令便更加堅決,軍心為之一振,于是雙方使用火炮相互遠距離攻擊,聯軍輕松獲勝。
從此李大帥在聯軍心目中的地位便如日中天,還在歐陸留下了一個個傳說,書寫了一段傳奇
俄軍見誘敵不成,火炮對轟又不是對手,便只得撤退到二線主要陣地,他們希望在那里阻止聯軍向俄國本土進攻。
此時,聯軍再次出奇兵,集中了艦隊主力趁著漲潮時,突襲沙俄黑海艦隊,很快黑海艦隊被英法聯合艦隊困在塞瓦斯托波爾港內。
然后,李定國便開始圍點打援,也不急著攻占港口,只是命令前哨艦隊每日炮擊,主力艦隊則隱藏在近海,準備利用有利地形,給予俄軍援兵以重大打擊。
李定國樂觀的認為,只要一場戰(zhàn)斗就能實現目標,但出乎他的意料,他發(fā)動的圍點打援戰(zhàn)術竟然被俄軍粉碎了。
看著從前線潰敗的聯軍士兵,還有從港口中蜂擁而出的俄軍黑海艦隊,沖破了聯合艦隊的阻攔。
李定國目瞪口呆,很快不悅的拂袖而去,然后意識到一個事實,這歐洲的事情果然比大明復雜的多。
這歐洲人……
天生好戰(zhàn)。
真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所爆發(fā)出的戰(zhàn)斗力是十分驚人的,此刻,他終于明白為何攝政王殿下遲遲不愿派兵進入歐洲本土了。
這個仗打著打著又僵持住了,李定國無奈,只好下令聯軍修筑一條工事,防御來自俄軍增援部隊的進攻。
盡管在敵國領土修筑工事非常困難,但建成后將成為日后俄軍增援的嚴重障礙。聯軍可以從克里米亞南部發(fā)起攻城戰(zhàn)。
好消息是,霍亂終于結束了,聯軍在風和日麗中向南進發(fā),部隊被允許沿路搶劫因此士氣高昂。
曠日持久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依舊持續(xù)中。
同時間,大明江南。
周世顯依舊在為了蒸汽機項目而奔走著,事實上蒸汽機技術早已成熟,差的不是技術,而是制造上的細節(jié)。
但凡能夠吸引資本、完成技術轉化,蒸汽機也不至于發(fā)明兩百年后也無人問津。
可以說,改良蒸汽機能夠大行其道,除了瓦特的天賦外,還離不開工廠主的傾囊相助,產業(yè)革命帶來的環(huán)境變化。
蒸汽機的問世從最初的雛形到瓦特改良完畢,究竟是技術問題還是經濟問題,當瓦特路過伯明翰時,參觀了博爾頓在索霍的工場,對當地的冶金工業(yè)印象深刻,兩人一拍即合。
而陷入經營困難瀕臨破產的羅巴克也愿意成人之美,在羅巴克的見證下,博爾頓成為了瓦特此前專利技術的受讓人。
對于蒸汽機的發(fā)展前景,博爾頓看得更長遠,他說:“我的意見是在我的運河邊上建立一個工廠,在那里我想安置制造機器所必需的全套設備,而且這個工廠可以提供給世人各種大小的機器……僅僅為是哪個郡制造,那就不值得費事了。值得費事的,是為全世界制造?!?br/>
而瓦特一如既往地癡迷于改良蒸汽機,就像他之前在寫給朋友的信中所說:“我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這臺蒸汽機上,對其他事情毫無興趣?!?br/>
當一個癡迷于設計的“發(fā)明家”與一個堅信其市場前景的實業(yè)家相結合,兩者的合力是巨大的。
無怪乎50英鎊背面將二位并列,分別引用了兩人的一句名言,瓦特:“除了這臺機器,我別無所思”。
博爾頓:“先生們,我在這里出售的是全世界都渴望得到的,動力?!?br/>
可世人不知道的是,經歷了瓦特的改良后,蒸汽機并沒有如想象中那樣迅速在英國和歐洲世界鋪開,而是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踟躕。
最終在19世紀中期才逐漸取代原先的動力模式,成為英國工業(yè)革命的引擎。
之所以蒸汽機不受當時英國人待見,也不難理解,因為蒸汽機的效率太低,比不上18世紀英國普遍使用的水能動力,但耗費又非常高昂。
舉例而言,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蒸汽機每產生1馬力需要消耗30磅煤,在瓦特改良蒸汽機后,這一數字下降到12.5磅,渦輪蒸汽機則進一步減少到5磅。
對于資本家來說,產出與成本的比例是生命線。
瓦特蒸汽機產生1馬力的成本達到33英鎊,經過30年改進下降到20英鎊,而渦輪蒸汽機只有4英鎊,終于超越了水能等其他動力來源。
這其中最生動的案例莫過于在紡織領域蒸汽機對于水能的替代。
而周世顯這天一大早,便再次參觀了蒸汽機車間,這一次,大明工匠拿出來的是一臺多軸式織布機。
當大明工匠擺脫了下九流的行業(yè)桎梏,便越來越展現出,將理論轉化為的應用的種族天賦。
這樣的種族天賦可真是太棒了!
講創(chuàng)造理論大明人或許有所欠缺,這主要是儒教的束縛所造成的,可是講應用實踐,大明工匠簡直是獨步天下。
畢竟用蒸汽機來紡織,可比拉動火車要容易多了,于是在周世顯不遺余力的支持下,蒸汽織布機便誕生了。
“好,好。”
周世顯一邊大加贊賞,一邊對所謂的資本主義優(yōu)越性不屑一顧,啥玩意啊,但凡資本不那么短視,有點長遠規(guī)劃的眼力。
工業(yè)革命至少要提前兩百年!
便如同他現在所做的,看著這臺織布機樣品,周世顯的臉上笑開了花,他好似看到了在技術革新的刺激下。
大明的紡織業(yè)完成了從小作坊生產向大工廠生產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