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朝堂
周世顯越罵越氣,這三個哨官是榆木腦袋,怎么會搞的火力銜接不上,讓區(qū)區(qū)十幾騎突破了火力網(wǎng)?
這要是遇上了滿八旗,一個沖鋒豈不是全軍覆滅了?
問題出在定裝火藥的使用上,三個哨官太刻板了,要知道戰(zhàn)局緊急時,定裝火藥不必撕開,是可以直接塞進槍管的……
如此,可以大大簡化射擊步驟,讓射擊頻率大幅度提升!
當然這樣做的后果,會造成火藥燃燒不充分,在槍膛里留下極多殘留,對火槍造成極大的損壞。
周世顯大罵:“命都沒了,還管銃?”
罵了一通,叫三個哨官回去反省,周世顯抓了抓腦門,這都是淳樸的農(nóng)家子弟,太節(jié)儉了呀。
得讓部下改掉這個節(jié)儉,心疼武器的臭毛??!
旁邊駱養(yǎng)性和一群錦衣衛(wèi)高管傻了,又麻了。
聽聽,聽聽,這是人話?
一營兵打的晉幫叛黨尸橫遍野了,自家才死了兩個,傷的也都是輕傷,就這還不滿意呢?
周世顯一抬頭,瞧見了頂頭上司,忙快步走來,英俊瀟灑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
“總憲大人還愣著做什么……搬銀子呀!”
駱養(yǎng)性傻愣愣的點了點頭,忙道:“搬,搬呀!”
此番查抄晉幫首富平陽票號,現(xiàn)銀,金條,各種名貴古董,孤本珍品,折銀總計一百二十萬兩。
這個數(shù)字將北鎮(zhèn)撫司所有人,都驚呆了。
都知道晉幫富可敵國,可這……也太令人吃驚了,吃驚之外還有沮喪,很快變成了憤懣。
北鎮(zhèn)撫司衙門里,罵聲四起:“直娘賊!”
連年兵災(zāi),旱災(zāi),大家伙都是苦哈哈的,連皇爺都窮了十幾年,紫禁城漏水都沒錢修補,這伙晉幫卻大發(fā)橫財。
一百二十萬兩雪花銀,這還是一家票號抄出來的!
單單是這一筆巨款,足夠錦衣衛(wèi)上下幾年的開銷了,甚至能養(yǎng)活整個京畿的百姓一整年了。
罵聲中,周世顯冷冷一笑,和尚頭上的虱子,明擺著,大明財政崩潰的根源就出在商稅上了。
大明商稅是三十稅一,這是什么概念呢,后世二十一世紀,全世界通行的商稅是五稅一,甚至四稅一,差了近十倍!
這稅率是誰定的呢,開國之君朱元璋,這也沒錯,大明開國時百廢待興,為了鼓勵商業(yè),輕賦稅也在情理之中。
問題就在于這稅率,兩百四十年沒變過了!
為何大明不加商稅,因為讀書人反對,讀書人為何反對加商稅,因為家中個個都是經(jīng)商的巨富。
讀書人能加自己的稅么?
一陣罵聲過后,周世顯擺了擺手,這一百二十萬兩雪花銀,他自然不會蠢到獨吞,先劃撥一半送去紫禁城,用來充實內(nèi)駑。
內(nèi)駑就是崇禎帝的小金庫。
再分十萬兩給駱大人,改善一下錦衣衛(wèi)弟兄們的小日子,剩下的他要帶走,帶去潼關(guān)充作軍費。
當天夜里,分臟……不是,分配完畢,駱養(yǎng)性嘴都笑歪了。
又是一天,清晨時分。
天陰沉沉的,又下起了雨。
崇禎十六年的夏天,雨水充沛,旱情得到了極大的緩解,可惜對大明帝國來說已經(jīng)有些遲了。
紫禁城,朝會。
對于京中發(fā)生的這件大事,諾大個京城都驚動了,成了茶余飯后的談資,青樓茶館里都傳的沸沸揚揚。
一個個朝臣頂風冒雨,緩緩走過金水河。
周國輔穿一身三品官服,與幾個輔官走在行列中,朝臣都遠遠躲著他,耳邊不時傳來嘈雜的議論聲。
從他獨子當了錦衣衛(wèi)指揮同知,這樣的非議每天都有,讀書人,讀書人的體面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古來如此,周世顯這種行為叫自甘墮落,他還是個舉人呢。
金鑾殿,早朝。
天陰沉沉的,光線很差,文武分列兩班,殿中各位大人交頭接耳,像是一群馬蜂,嗡嗡的響個不停。
“皇上駕到,肅靜!”
太監(jiān)唱了一聲喏,崇禎帝坐上寶座。
這大明朝的規(guī)矩,倒不至于每天磕頭山呼萬歲,大明中后期的朝堂之上,有點像是……歐洲議會,風氣很開放,甚至可以說是狂放。
“有事早奏,無事退朝!”
一切都是照本宣科。
王承恩話音剛落,便有一位御史走出班列,躬身道:“臣有本奏!”
“臣也要奏!”
一時間,金鑾殿上群情激憤。
周國輔微微色變,這幾個御史多數(shù)和東林,復社有染,他們要奏誰呢,自然是他周大人的愛子。
若說是這伙人和周世顯有仇,或是和晉幫勾結(jié),那也未必。
這就是大明中晚期官場的生態(tài),這伙人自稱言官清流,打著為民請命的幌子,有事沒事奏兩本,說穿了無非是搏眼球,求關(guān)注……用后世的話來說,就是蹭熱度,搏出位。
這世代又沒有傳媒,報紙,想成名只能靠讀書人口口相傳,也就是小道消息,并且還得干點出格的事。
比如罵首輔,罵閹黨,甚至罵皇帝都是家常便飯。
這一切都是因為開國之君朱元璋,定下的一條國策。
朱元璋說:“朕與讀書人共治天下,不因言獲罪?!?br/>
于是乎,漸漸的演變成了這種畸形的官場生態(tài)。罵皇帝,蹭熱點,蹭廷杖……說穿了就是找揍。
誰若是罵了皇帝,還挨了廷杖,那可就在讀書人圈子里出名了,連皇帝都敢罵,這就是剛直不阿的錚錚君子啊!
這便是傳說中的賣直求名。
一旦有哪位大人有幸挨了廷杖,那可就揚名天下了,就算是不做官,到了全國各地的書院,那可都是天下士子的偶像。
弄不好,還有江南名妓投懷送抱呢。
果然,金鑾殿上,彈劾四起。
“臣彈劾錦衣衛(wèi)指揮同知,駙馬都尉周世顯殘暴不仁,凌虐百姓……”
“臣附議!”
一時間,輿論洶洶,彈章四起。
上首,崇禎帝面無表情,就像是死人一般,這種彈劾一旦開了頭,便很難阻止,多少年了都是如此。
不把皇帝逼急了,翻臉了,是不會停下來的。
所謂黨爭,便是如此,是非不重要,軍國大事都當兒戲,你支持的我必反對,你反對的我必支持。
吵著吵著便亡了國。
良久,崇禎帝才木然道:“知道了,都說說吧?!?br/>
彈劾的奏章多了,皇帝也只能按部就班,主持文武百官展開朝議,也就到了互相噴口水的時間。
這下子更是開了鍋,好好一個金鸞殿變成了菜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