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鏡高懸
腳下雖不平坦,不過好在只要有一點落差的地方都修建了臺階。顯然這處通道是人工修成,應該就是為了修建下面的三處墓穴所用。</br> 雖說這通道便于行走,只不過卻是依照山勢所修,興許為了節(jié)約時間跟人工,極少有開山而修的地方,大多都是順著山體縫隙而修建。導致我跟唐一泓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直走了個把小時,這才終于抵達了這通道的盡頭。</br> 放眼望去,盡頭矗立著一塊極為恢弘大氣的山壁。足有五六米的高度,上十米的長度。被修葺的極為平整,竟是讓人覺得有些許的壓抑感。在那平整的石壁左下側(cè)位置,卻開鑿著一個小門,小門處原先有一塊木板門。只是在時間的侵蝕之下,那木門早已腐朽不堪,只具其形,因為這地底世界無風無雨這才依舊卡在石壁之中。</br> 讓我最為震驚的既不是這恢弘大氣的石壁,也不是那腐朽不堪的小木門,而是那木門之上懸掛的一面青銅鏡子。那青銅鏡子雖說早已布滿斑駁的銅綠,其上雕刻的八卦圖形卻是歷久彌新,甚至能看得出來極為精細。</br> 明鏡高懸在中國可是極有講究的,道家所說鏡子乃是陰寒之物,掛之可辟邪祟,所以也有照妖鏡這種說法。大體上鏡子一般都會被掛在大門之上,或者獨棟的建筑物前方。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鬼魂乃是陰魂之物,鏡子可以傷到鬼魂的元神。</br> 而眼前這面青銅鏡子顯然不是用來對付鬼魂的,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老頭子曾經(jīng)跟還專門給我講過古墓中雕刻八卦的青銅鏡子所為何用。只要在古墓中看到這種鏡子,就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因為這鏡子是用來鎮(zhèn)壓僵尸的。鏡子上面雕刻的圖案,就表明了僵尸的身份。</br> 僵尸一般都是由于尸體所葬之處,陰氣太盛又不流轉(zhuǎn),所以尸體往往不腐不敗,蛇蟲鼠蟻避而遠之。久而久之,這尸體便會在陰氣的滋補之下持續(xù)不斷的生發(fā)長甲。若無陽氣逼近,倒也無甚大礙,一旦得遇陽氣,便會化尸為僵,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僵尸,也有人稱之為移尸,走影,走尸。</br> 我記得我在《子不語》中看到過關(guān)于僵尸的分門別類,其忠共有八種,分別是: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游尸、伏尸、不化骨。但老頭子卻說《子不語》里的記載只是大類,這僵尸的區(qū)分細數(shù)的話卻是一十八種。</br> 分別是:僵尸、血尸、蔭尸、肉尸、皮尸、玉尸、行尸、詐尸、汗尸、毛尸、走尸、醒尸、甲尸、石尸、斗尸、菜尸、綿尸和木尸。其中最兇狠的是僵尸和血尸,怨氣最大的是蔭尸和斗尸,最善良的是肉尸和醒尸。</br> 這十八中細分卻是對應著《子不語》之中的大分類八種,按照實力劃分的話卻是三門九品。分別是上中下三門,前六種分屬上三門,中間六種分屬中三門,后面六種便是下三門。這僵尸跟血尸為一品,以此類推,綿尸和木尸為九品。</br> 這些等級劃分卻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化尸為僵之后也能晉級。但是這個比較復雜,取決與藏尸地的風水以及境遇。但是中國傳統(tǒng)就是專門找風水好的地方下葬,又不興火葬,所以自古以來這僵尸的傳聞數(shù)不勝數(shù)。</br> 正因為如此,所以中國人才琢磨出來各種應付之法。大多數(shù)風水大師都知道所葬之地會引來什么樣的后果,所以往往事先便有了對應之策。我們眼前這面青銅鏡子便是其一,專門用來鎮(zhèn)壓尸體的。民間關(guān)于這鏡子的傳聞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除了房前懸掛之外,還有什么鏡仙之類的傳聞。但是這放在古墓之中用來鎮(zhèn)壓尸體的卻是極為少見,而且等級森嚴。</br> 但基本上萬變不離其宗,對應僵尸的三門九品,這鎮(zhèn)壓尸體的銅鏡也分三門九品。下三門下三品往往會雕刻一些神獸圖案,比如麒麟、饕餮一類的。中三門中三品則會雕刻四大神獸,便是那青龍、白虎、朱雀跟玄武。而上三門上三品則雕刻著八卦,所謂太極化陰陽,陰陽分四象,無窮盡也,只要看見這種圖案的銅鏡,想都不用想鎮(zhèn)壓的一定是尸中之王。</br> 隨著曹操的陰間借兵之道浮出水面,歷年來這盜墓一行更是肆無忌憚。但真正懂行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大多數(shù)人只想著發(fā)一筆橫財,所以別說手法了就連基本的敬重都沒有。往往暴力入墓,導致那鎮(zhèn)壓尸體的銅鏡不是損毀就是被掩埋,失去原本的效用。這些人又往墓中帶來陽氣,一個不小心便會引得那尸體化而為僵,死在古墓之中僵尸手下的盜墓賊數(shù)不勝數(shù)。</br> 這一現(xiàn)象最為常見還要屬清朝末年了,老頭子給我講過一件事情。清朝末年的時候,洋人入侵,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導致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于是大多被迫盜墓。當年江西有個地方叫做鄱陽湖,這鄱陽湖岸邊有個小村子叫做塘灣村。</br> 這塘灣村別的特色倒是沒有,只不過卻是當年朱元璋跟陳友諒決戰(zhàn)的地方。幾十萬大軍交戰(zhàn)之地,死傷自然不可避免。無名小卒死了便就地掩埋,那些手下大將死了卻不能如此敷衍了事。一旦傷了士兵的心,軍心渙散隊伍可就不好帶了。</br> 所以當年無論是朱元璋手下戰(zhàn)死的大將,還是陳友諒手下戰(zhàn)死的大將,基本上都葬在這塘灣村周圍了。那個時候古玩市場瓷器還沒有如今堪比珠寶的勢頭,但身為將領(lǐng)隨身下葬多少都會有一些金銀珠寶之類的。</br> 于是乎這塘灣村的村民挖掘了幾座將軍墓之后,見到那些真金白銀,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到得后來,幾乎全村男女老幼齊上陣,再往后,甚至光天化日之下都能看見這塘灣村的村民撅著屁股在挖墓。可惜好景不長,后來終于出了一件大事。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nèi)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jīng)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nèi)。</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