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
余真意身處煉獄洞天,卻十分擔(dān)憂外界的戰(zhàn)況。
不知道大唐皇帝,會如何應(yīng)對妖族的入侵。
法家經(jīng)典著作《韓非子》中有“自相矛盾”、“鄭人買履”、“諱疾忌醫(yī)”等著名的寓言故事,該書的編者利用這些故事,生動地揭示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讀來既栩栩如生,又包含哲理。
比如書中寫道:“使雞司夜,令貍執(zhí)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意思是說,雄雞報時、貍貓捉鼠,讓它們各司其職,發(fā)揮長處,這樣才能物盡其用,提高辦事效率。
這句話當(dāng)然是以動物來喻指人,說明有不同特長的人應(yīng)該從事不同的職業(yè)。舉例來說,身強力壯、統(tǒng)兵有方者,應(yīng)該領(lǐng)軍征戰(zhàn),保家衛(wèi)國;而智謀出眾、治國有術(shù)者,則可以處理政務(wù)、出謀劃策。皇帝作為我國地位最高的存在,也各有特長,如書畫雙絕的宋徽宗、辭藻華麗的南唐后主。
皇帝和打仗,在歷史上并非是十分常見的一種組合,因為大部分的帝王都是常年在皇宮之內(nèi)處理政務(wù),如果有戰(zhàn)事發(fā)生,只需要在朝堂之上調(diào)兵遣將即可。不過,我國古代也有許多御駕親征的例子,另一方面,許多開國之君也都是靠著自己領(lǐng)軍作戰(zhàn),逐漸取得天下的。
在這里,我們排除一些雖然在“武功”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自己幾乎沒有帶兵作戰(zhàn)的君主,如秦朝的建立者秦始皇,他在統(tǒng)一六國的過程中主要是委派王翦、王賁等將領(lǐng)作戰(zhàn);此外,派遣衛(wèi)青、霍去病等名將北擊匈奴的漢武帝自己也并沒有率兵出征,和匈奴鐵騎刀兵相向。所以,他們顯然不屬于會打仗的皇帝。
按照時間順序,我們先來說說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光武帝劉秀。
和他的先祖漢高祖劉邦相比,劉秀統(tǒng)一天下的難度或許要更大,原因在于,說起劉邦帳下的出色將領(lǐng),人們會脫口而出韓信、樊噲等戰(zhàn)功赫赫的名帥名將,但劉秀手下的云臺二十八將,可能加在一起也不如韓信的知名度高,在劉秀征伐天下的過程中,他自己才稱得上功不可沒。
劉秀在宛城起兵,很快聯(lián)合綠林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又親率千余騎兵為前鋒,在昆陽之戰(zhàn)中斬殺王莽軍千余人,最終憑借萬余兵馬將王莽的主力部隊消滅,加速了新朝的覆滅。新朝被更始政權(quán)代替后,劉秀在河北發(fā)展壯大,一舉攻入關(guān)中,隨后,劉秀以此為根基,相繼攻滅了許多的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天下,成就了東漢。
東漢末年,梟雄曹操的出現(xiàn)一度讓天下呈現(xiàn)統(tǒng)一的態(tài)勢,他年少勵志為將,精通韜略兵法,在征伐天下的過程中,他為父報仇攻下徐州十余座城池,攻打張繡取得宛城、攻打呂布使得猛將殞命,又在官渡之戰(zhàn)中以弱勝強,擊敗了雄踞河北的袁紹。
河北平定后,曹操北伐烏桓,安置匈奴,又西征韓遂、馬超,奪得西涼之地,再加上從張魯手中奪走漢中,這些戰(zhàn)爭曹操都親身參與,常常自己投入戰(zhàn)場拼殺。最終,用一個統(tǒng)一安定的北方為自己戎馬倥傯的半生畫上了有些遺憾的句號,連蜀漢丞相諸葛亮都在《后出師表》中夸贊他道:“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
唐太宗李世民當(dāng)然是歷史上最會打仗的皇帝之一,他從小文武雙全,十七歲就曾從軍解救被突厥圍困的隋煬帝,后來,李世民在跟隨父親鎮(zhèn)守山西的過程中又積累了豐富的戰(zhàn)爭經(jīng)驗。隋朝末年,天下豪杰紛紛掀起叛亂,李世民力主起兵,很快攻入長安,此后,他又南征北戰(zhàn),為唐朝統(tǒng)一不遺余力,立下了顯赫的戰(zhàn)功。
皇帝在兩界山上,自然要注意吃喝的東西。
安全一事,不可馬虎。
皇帝貴為九五之尊,衣食住行都要是最好的。皇帝在吃飯的時候都是單獨用餐,不和其他人一起,連吃飯都這么孤獨。怪不得叫孤家寡人了。雖然是一個人吃飯,但需要一群人伺候著,皇帝一般每次吃飯都是上百道菜擺在桌子上,有人會問這么多菜吃一次要多費勁啊,這點你完全不用擔(dān)心,皇帝想吃什么都會由太監(jiān)伺候著。
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時高興,更多時候是吃不完,就會把美食賞賜下去。被賞的人只能在另設(shè)的桌子前,站著吃完。因為是皇帝賞的,即使不餓、不想吃,也得吃,還要表現(xiàn)出真好吃的樣子,否則皇帝會不高興的。
皇帝沒有固定的吃飯時間,什么時候吃飯完全憑借心情。因此為皇帝做飯的御膳房要一直有人待命,皇帝餓的時候,就會對身邊的小太監(jiān)說“傳膳!”,小太監(jiān)便照樣向守在養(yǎng)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監(jiān),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jiān)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yǎng)心門外的太監(jiān),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jiān)……沒多久,御膳房就把一道道佳肴送到了皇帝的面前。
皇帝每次吃飯前都會有人前去嘗膳,這是為了防止有人在飯菜里面下毒,在皇帝吃飯前,都會有個太監(jiān)親自把飯菜一道一道的吃一遍。
如果有毒,皇帝就可躲開斃命的危險,之后皇帝感覺這樣子太不衛(wèi)生了,該進為用銀針驗毒,每道菜都用銀針試一下,如果有毒,銀針就會變黑。
皇帝貴尊人間天子,穿的是龍袍,住的地方是金鸞寶殿,行以輦代步。食,自然也不同尋常。皇帝如何吃飯,是不是如普通人家那般,一家老小圍坐一桌?吃的是不是山珍海味、滿漢全席?在魏晉時期,曾有用人乳汁做菜的傳說,后來的皇帝御膳中是不是這樣?
這個問題在過去是皇家機密,秘不示人。
皇帝喜歡“吃獨食兒”
皇帝怎么吃飯,各個朝代有各個朝代的吃法。飯菜的豐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皇帝們口味和喜歡的不同而有異。目前知道比較多的是明清皇家的吃法。
皇帝并不都是一日3餐,有的多,有的少。如清朝皇帝,一般每天只吃兩頓飯,即早膳和晚膳。
皇家自稱孤家,吃飯時也是自己一個人吃,在專設(shè)的桌子前單獨進餐,民間稱為“吃獨食兒”。雖然皇帝喜歡吃獨食兒,但吃飯時不會就他一個人,旁邊會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監(jiān)。因為菜太多,桌子擺得滿滿的,用餐時遠處的菜便夠不著。但不必擔(dān)心,皇帝吃飯時,并不用自己夾菜,太監(jiān)會送到嘴邊。
皇帝用膳時,除了太監(jiān)在場,不遠處還會站著聽賞的人,如寵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時高興,更多時候是吃不完,就會把美食賞賜下去。被賞的人只能在另設(shè)的桌子前,站著吃完。因為是皇帝賞的,即使不餓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極了”。
皇帝的餐具也是有講究的,以金銀器為主,即使是陶瓷制品,也是上好的質(zhì)地。其中,金質(zhì)碗、碟、盤等器皿最能顯示皇家的氣派,故而皇家都喜歡“金飯碗兒”。如果改用其他質(zhì)地的器皿盛飯菜,會惹主子生氣的。
提起龍袍,我們的第一印象通常都是古時候的皇帝,身著金色龍袍的皇上,這是因為在古代的時候龍袍就是皇權(quán)的象征,所以龍袍通常是九五之尊的皇帝所著,但其實事情沒有那么簡單,其實女性也是有龍袍的,大家都知道在女性的地位很低,那么為什么有女性可以穿著的龍袍呢?
要知道,就連太子都不能穿龍袍,只能身著蟒袍以此來區(qū)分和皇帝的身份差別。
龍袍正如它的名字,就是身上繡著龍章圖案的衣服,根據(jù)各個朝代出土可以看到,大多數(shù)皇帝的龍袍上有九條進龍,分布在身體的各個部位。之所以龍袍上的龍是九條,還是因為受到古人的思想。《周易》中崇尚“九五之尊”。正是因為這個緣故,皇家建筑和家具的擺設(shè)也多是采用九,五兩個數(shù)字。
但是,萬事無絕對,也有一些朝代的龍袍選擇了使用十二條龍,十二條龍被繡在一個圓的中間,歷史學(xué)者也因此將其稱為“團龍“。
一件龍袍的制作工藝是非常復(fù)雜的,根據(jù)史記記載,上供給皇帝的龍袍使用的是產(chǎn)自蘇州和杭州交界的兩地,選用的是中國最好的蠶絲,然后由兩個技術(shù)非常好的編織能手使用一種高達一丈五尺的紗機編織而成,制作工藝非常的復(fù)雜,通常分為刺繡和緙絲,其中緙絲這種制作工藝已經(jīng)流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緙絲這種制作工藝在明代以后就很少使用于其他服飾了,通常只在龍袍上使用,這是因為制作工藝太過于復(fù)雜,通常一件皇袍需要耗費工匠好幾個月的心血,并且由于龍袍不是有一個人完成的,所以織工之間必須相互配合,并且織工必須非常謹慎,因為一旦弄錯了耽誤了上交的時間惹的皇上不開心人頭可能就不保了。
所以工匠必須非常的小心,這也就導(dǎo)致了工作量更加的繁重,人工和成本都是其他的幾十倍。所以龍袍是非常的尊貴的。
不僅制作工藝非常的復(fù)雜且講究,就連使用也有非常多的規(guī)則。就拿清朝來舉例。
皇帝的龍袍同時具有著禮服和吉服的作用,在由皇帝主持的一些非常重大的典禮,又或是非常隆重的祭祀場合,皇帝通常是同時穿龍袍和朝袍。而且,在皇帝參加祭祀的前一天,還要提前穿明黃色或者是藍色的龍袍去中和殿或者太和殿閱視祝版,通過這種形式來祈求即將到來的祭祀能夠順利的進行。在不同的場合皇帝的龍袍也是不一樣的,通常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
其中禮服是再隆重的場合才會穿,比如:大朝,大祀,或者其他一些隆重的典禮。吉服則是在稍微不那么重要的場合穿,如:勞師,賜宴,等活動。而常服則如它的名字通常是在平常皇帝穿的衣
服,比較隨便。而行服主要是在皇帝遠行的時候穿。不僅衣服分場合,就連皇帝身上的配飾也是很有講究的,在不同的場合宮女會幫皇上提前準備好皇帝要帶的配飾,然后按照規(guī)定好的佩戴方式給皇帝帶好。
那么女性的龍袍又是什么情況呢?
原來,不僅皇帝有,皇后和皇太后也都擁有屬于自己的龍袍,當(dāng)時也稱為帝后吉服,這種龍袍除了紋飾有所不同以外,都和皇帝的龍袍別無大異,隨著服飾的發(fā)展和人民思想的進化所以八團紋樣最后讓位于女性,從此成為了后妃的專屬紋樣。
皇后的冠服和皇上的冠服一樣也有著嚴格的分類,顏色大多數(shù)為明黃色,還有一些皇后的冠服中間有疊裙,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皇后的朝服上雖然有八條行龍,但是要比皇上的朝服上的龍要少很多。
有趣的是,除了龍袍以外,女性還有朝褂,和朝裙,款式非常多。
并且女性的朝服設(shè)計的更加的細膩,通常使用透氣涼爽的紗來編織朝裙。而朝褂則都是由石青色的布料制作,繡有八爪金龍,象征著皇后的高貴,但是下面繡的紋則更加的多樣化,有繡八寶紋的也有繡壽山紋的,還有很多紋路,非常的精致美麗。
朝褂的形狀似長坎肩,通常被皇宮的婦人穿在朝服外來裝飾自己,而皇后的吉服相比起來就要稍微簡單一些了,沒有那么多各式各樣的花紋,但是華貴的織繡物還是躲不掉的。
雖然有很多女性穿過龍袍,但是真正穿過象征著皇權(quán)的龍袍的女人歷史上可僅僅只有一位,那就是武則天大帝。
在古代一些有錢有勢的人,都將自己的性命看的比任何事物都重要。所以一般這些人,都會請一些有武功家底的人來保護自己。而作為當(dāng)時的最高統(tǒng)領(lǐng)皇帝,貴為天子,自然也是將性命安全看的更重要,而他們的身邊更是高手如云,身邊時刻會有著大量的貼身侍衛(wèi)去保護著他們。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個疑問,皇帝是如何確保自己不會被這些貼身侍衛(wèi)暗殺呢?
大家都知道皇宮里會有大量的太監(jiān)和宮女在御前伺候。在皇宮里這兩類人大概是地位最低的了,對皇上構(gòu)成性命威脅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一般來說,太監(jiān)和宮女地位低下,所以就不會有什么異心,因為他們本身就要靠皇上而活,如果皇帝不在,他們也只會更悲慘,所以呢,讓他們在御前行走,是為了可以保護皇上的安全,如果有侍衛(wèi)造反,他們也可以做出一些反應(yīng),而且有些太監(jiān)也是會武功的。
第二點就是,一般都會選擇一些關(guān)系比較親近的人做貼身的侍衛(wèi),一般皇子在開始讀書的時候,會找一些陪讀,這樣呢,就會和皇子一同長大,培養(yǎng)出來很深的感情。這樣即使不把他們培養(yǎng)成侍衛(wèi),一般他們都會貼身保護皇上的安全,所以不會有什么疑心
還有一點就是會設(shè)立多個機構(gòu),他們會在身邊設(shè)立很多可靠的軍隊,這些軍隊都是精挑細選,被特意的長期訓(xùn)練,武功高強,而且只聽從皇帝的命令。
每次皇帝出游都會有很多軍隊跟從,正是因為這樣的設(shè)置,才可以看到這種場景。而且呢,他們也會根據(jù)自己所做的工作領(lǐng)取更高的俸祿。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會更加賣力的為皇帝做事,這樣也就可以使當(dāng)朝的皇帝處于一個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中。
最后就是一種比較精密的處理方式了,就是有些皇子從小就知道自己將處于什么地位,所以呢會花費大量的錢財去尋找一些武功高強的世外高人。并給這些高人加官進爵。而這些人因為從小認識,都比較重情義,便會一心一意的保護皇帝了。
通過這些方式呢,當(dāng)朝的皇帝,即使身邊高手如云,也不會擔(dān)心自己被害,只要一心一意的去處理國家事務(wù)就可以了。
從西周以來大多情況下都是立長不立賢,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中分配國家權(quán)力大小的制度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周超的嫡長子制度在起初是很嚴格的,不管身份如何,都必須是正妻所生的大兒子繼承財產(chǎn),當(dāng)然特殊情況除外,比如說什么意外身亡等等。到了秦朝之后就不太考慮是不是正妻所生的了,只看是不是長子。
天子所娶的正妻一定是有著龐大的勢力家族,只有強強聯(lián)盟才能維持好中央的勢力。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許多諸侯是不愿意立長的,這就導(dǎo)致了內(nèi)亂時常發(fā)生,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誰第一個都城誰就是君主,秩序一片混亂。再往后,都城的禁衛(wèi)軍要想立自己心儀的人做皇帝,就得先要做第一個知道皇帝駕崩的消息的人,隋文帝晚年廢長子楊勇立楊廣,大臣也都很支持。
立儲君在王室之中就是大事,如果皇帝偏離了“立長”的原則的話,有可能會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反對的理由一般有兩個,一是立長是自古以來的立法,不能破了老祖宗的禮數(shù),二是如果立賢不立長的話,大臣和皇子會鉆空子,大臣們肯定會說自己支持的皇子賢,那樣朝堂上一定會大亂的,其中暗箱操作的空間實在是太大了,說誰就是誰,實際如何太難考證。還有就是大臣所支持的皇子被當(dāng)選的話,新皇子很可能會被大臣控制,又會造成不必要的混亂。
賢明在主觀上是可以改變的,長子的身份客觀上就存在的,立長不立賢是選擇繼承人最穩(wěn)定的方法,只要是治理正常,從小培養(yǎng)他的治國理政的能力,長大后做一位合格的君主是沒問題的。
上喜歡御駕親征的皇帝有很多,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們是了不起的皇帝軍事家。但御駕親征也有極大的風(fēng)險,隋煬帝楊廣三征高句麗導(dǎo)致隋末大亂。因此除非武將出身的皇帝,大多數(shù)皇帝都不輕易冒險。
唐高祖李淵是會帶兵能打仗的,曾領(lǐng)兵擊敗母端兒農(nóng)民起義,收編一萬多人。隋末大亂時,李淵率軍三萬強渡黃河攻入長安,奠定了李唐近三百年的基業(yè)。但李淵稱帝后再沒有帶過兵,三個兒子能力都很強,又有李靖、李這樣的猛人掛帥,李淵自然不需要親自出征了。
李淵建立的大唐王朝不用多說,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私以為唐朝上層政變不斷,也放松了對百姓的管制,唐朝是中國古代普通百姓過得最舒服的時代。唐朝滅亡后百姓十分懷念,上一次百姓懷念前朝恐怕還是西漢。
隋文帝楊堅是一位較少帶兵的開國皇帝,但同時又是一位鐵血皇帝。他篡奪北周大權(quán)時大殺宇文氏諸王,派鄖國公韋孝寬打敗相州總管尉遲迥。建立隋朝后,隋文帝派楊廣和韓擒虎滅陳,派大將楊素平定嶺南,向北派兵擊敗突厥。隋朝不缺仗打,但隋文帝從不親征,因為他奪權(quán)的過程中十分謹慎,后來也就從不冒險了。
隋文帝楊堅統(tǒng)一全國后勵精圖治,締造了輝煌的“開皇之治”,他開創(chuàng)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為后世所沿用,隋文帝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評價都很高。
唐高宗李治因為李世民和武則天強勢,總是給人軟弱的感覺,其實這是不對的,李治可是打造了大唐乃至漢人王朝最大的疆域。李治善于發(fā)現(xiàn)和重用軍事人才,蘇定方、劉仁軌、高侃、程務(wù)挺、黑齒常之等。李治在位期間平漠北、破高句麗、敗倭國、滅西突厥等,李治也曾想御駕親征,可惜老婆不愿意,武則天權(quán)力還不穩(wěn)固,可不想病懨懨的李治出意外。
唐高宗在位期間緩和了貞觀末年遺留的階級矛盾,制訂了影響深遠的《唐律疏議》,打造了大唐最遼闊的疆域。但同時他也縱容了武則天,為大唐留下了隱患。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能力很強的一位皇帝,在位期間兼并朝鮮、吞并百越、討伐大宛、北擊匈奴,奠定了傳統(tǒng)漢地的基本范圍。但漢武帝是一位政治家和戰(zhàn)略家,對于帶兵打仗這種粗活,還是衛(wèi)青、霍去病更合適。
歷史上漢武帝劉徹一直被指責(zé)窮兵黷武,前期衛(wèi)霍打贏了就是攘夷拓土,后期李陵、李廣利打輸了就是窮兵黷武,這么說是不合適、不科學(xué)的。漢武帝期間文史、軍事、經(jīng)濟等都得到了發(fā)展,絲綢之路也帶回了豐富的食材,漢武盛世是毫無疑問的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在位期間滅六國、征百越、敗匈奴,奠定了中國本土的疆域。秦始皇在位時猛將云集,尉繚、王翦、蒙恬、趙佗等,實在是沒必要御駕親征,經(jīng)歷荊軻刺秦后,秦始皇是小心謹慎的,打仗這么危險的事怎么可能輕易涉險。
所謂“御駕親征”,說的是天子親自率兵去和敵人打仗。
天子為什么“喜歡”御駕親征呢?劉邦的理由是:“朕觀班中臣宰,多半而鬢發(fā)斑白,無人掌師。寡人御駕親征,迎敵陳,除河?xùn)|萬姓之災(zāi),免黎民涂炭之苦。”
也就是說,劉邦御駕親征,是因為大臣們大多老得頭發(fā)都白了,無人帶兵打仗,他不得不親自出馬。
駐守馬邑的韓王信因與匈奴作戰(zhàn)敗多勝少,并向匈奴求和,劉邦懷疑他與匈奴勾結(jié),致書責(zé)備,韓王信擔(dān)心劉邦要殺他,干脆真的與匈奴約定一起進攻漢朝,并以馬邑之地請降,隨后與匈奴狼狽為奸,會師南下,把太原郡占了。
韓王信謀反后,劉邦決定御駕親征。他此行有兩個目的,一是平定叛亂,二是趕走匈奴人。第二年夏天,劉邦親率三十萬大軍,懷著必勝的信念,浩浩蕩蕩開往前線。
漢軍初戰(zhàn)告捷,在今山西沁縣小勝了一把。還等啥呢,乘勝追擊吧。前哨探軍劉敬說皇上千萬追不得,那是敵人的誘兵之計,劉邦哪里肯聽,帶領(lǐng)先頭部隊一直追一直追,追到大同的平城,果然中了匈奴誘敵深入之計,劉邦和先頭部隊被冒頓單于四十萬大軍包圍在白登
山。
七天七夜之后,糧草用盡,外無援兵,皇帝老兒眼看就要被包餃子,千鈞一發(fā)之際,擅長陰謀詭計的謀士陳平死馬當(dāng)活馬醫(yī),出了個賄賂單于老婆的“餿主意”,沒想到枕頭風(fēng)一吹,單于居然將包圍圈打開一個缺口,放走了劉邦。
白登之圍后,匈奴對漢朝長達近百年的欺負史開始了,逼得漢朝將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用屈辱的“和親”政策換來一點安寧,每年還要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
東吳孫權(quán)襲取荊州,把關(guān)羽殺了,惹怒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大哥劉備。
他忍了兩年。兩年后劉備稱帝,決定興兵伐吳,一為奪回荊州,二為關(guān)羽報仇。
至少在諸葛亮看來,這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劉備不聽諸葛亮和其他大臣的勸阻,不但要伐吳,還決定傾全國之力,誓與東吳魚死網(wǎng)破。剛做皇帝三個月,他就迫不及待地親率七十多萬軍隊,進攻東吳,先頭部隊很快奪取了長江三峽峽口,攻入?yún)蔷常㈨樌孟嘛鰵w。
東吳大都督陸遜果斷實行戰(zhàn)略退卻,完全退出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shù)百里長的山地留給蜀軍,并積極準備反攻,最后采用火攻,將劉備七百里連營燒了個精光,又集中兵力四處圍攻,蜀軍潰不成軍,大部分死的死逃的逃,車、船等軍用物資損失殆盡,劉備連夜突圍逃到今湖北巴東東北,又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差點成了俘虜,若不是驛站人員焚燒潰兵丟棄的裝備堵塞山道,劉備注定在劫難逃。
逃到位于奉節(jié)的白帝城后,劉備一病不起,次年四月病死在白帝城。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夷陵之?dāng) 薄?br/>
夷陵之?dāng)『螅律氖駶h政權(quán)到沉重打擊,多名大將陣亡,損失士兵、物資無數(shù),蜀國元氣大傷。劉備死后,國內(nèi)又叛亂四起,諸葛亮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花了五年工夫,才平定了那些叛亂,使國力恢復(fù)到勉強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苻堅是五胡十九國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前秦帝國在他治理下,走上軌道。他任用漢族一位平民出身的王猛當(dāng)宰相,是他最大的成功。
管仲臨死時向姜小白所作的建議,姜小白大大的不以為然。王猛臨死時向苻堅所作的建議,苻堅也大大的不以為然。
王猛警告苻堅說:“國家的死敵不是晉帝國,而是雜處在國內(nèi)的鮮卑人和羌人,他們的首領(lǐng)又都在政府中身居要職,有些更掌握兵權(quán)。我們最大的隱憂在此,必須早日糾正。”臨終時再強調(diào)這個警告:“嚴防鮮卑,嚴防羌。”
但苻堅是一個胸襟開闊,從不猜忌人的人。這種高貴的情操必然產(chǎn)生一種觀念,認為只要誠心待人,對方一定誠心待我。所以他對那些投降或被俘的帝王將相,從不殺戮。甚至如鮮卑親王慕容垂,羌部落酋長姚萇,反而引為知己,寵愛有加,授給他們高等官爵和很大權(quán)柄。
苻堅統(tǒng)一北中國后,下一個目標(biāo)是統(tǒng)一全中國這是任何分裂時代,每一位英雄豪杰都具有的愿望。383年,苻堅南征,命他的弟弟苻融率領(lǐng)步騎聯(lián)合部隊25萬,擔(dān)任先鋒。
大軍從長安出發(fā),直指晉帝國邊境重鎮(zhèn)壽陽。
消息傳到建康,像大地震一樣,東晉帝國大小官員一個個面無人色,宰相謝安更目瞪口呆,賴以抗敵救亡的大將謝石和先鋒謝玄,總共只有兵力五萬人。派遣緊急赴援壽陽的將領(lǐng)胡彬,也只有水軍五千人。用這一小撮膽顫心驚的部隊去抵御一百萬能征慣戰(zhàn)的強敵,其結(jié)果比雞蛋去碰石頭,還要明顯。
人心惶恐,不可終日。謝安不是靠才干而是靠門第取得高位的,謝石是謝安的弟弟,謝玄是謝安的侄兒,政府大權(quán),久在謝姓家族之手,皇帝司馬昌明不過是個木偶。謝玄向謝安請示軍機,謝安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應(yīng)該怎么辦,只茫然說:“另外有命令。”
偏偏這個傳令兵又被前秦兵團的巡邏隊擒獲,晉軍虛實,完全暴露,可以說一切不幸都落到搖搖欲墜的東晉帝國頭上。前秦兵團先鋒司令苻融看了胡彬的告急文件,向苻堅報告說:“晉軍既弱又少,一擊即破。我們必須迅速行動,才能一舉把它的主力摧毀,免得逃脫。”
謝石決定照朱序的話孤注一擲,向淝水挺進。前秦兵團在淝水北岸構(gòu)筑工事,謝石派人告訴苻融:“你們領(lǐng)兵深入,當(dāng)然為了求戰(zhàn),現(xiàn)在隔河相峙,好像作長久打算,豈不有失初意。請向后稍退,讓我們渡河。”
強敵當(dāng)前,弱小的一方竟敢渡河,只有天絕其魄的人才選擇此一死法。苻堅告訴苻融說:“等他半渡,我們用鐵騎沖擊,使他無一人生還。”于是,答應(yīng)謝石的請求,下令退去。
我們有理由相信,苻堅這個退卻命令,是他直接向全軍頒發(fā)的,所以全軍同時行動,亂哄哄地變成排山倒海般狂奔,以致失去控制。謝石乘著敵人洶涌后退之際,毫無困難的渡過淝水,閃電般展開攻擊。
苻融親自出馬,繞著大軍邊沿掠陣,企圖阻止他的軍隊后退,可是坐騎忽然栽倒,竟被亂兵踐踏而死。朱序乘機在后高呼:“秦兵大敗了!”
前秦兵團本來是主動撤退的,到此竟一潰而不可收拾,互相奪路,向北逃命。苻堅隨著亂軍逃走,幾乎被流箭射死。
實際上,許多皇帝御駕親征,并非無人帶兵,而非要天子親自出馬不可,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征高麗,就不是這種情況,他的身邊,可是戰(zhàn)將如云,李世績、李道宗、薛萬澈、程名振等等,個個都是有勇有謀的優(yōu)秀分子,人人都能獨當(dāng)一面,李世民對他們也并非不放心,而他之所以要御駕親征,是因為他覺得,親自出馬勝算更大。
其他“喜歡”御駕親征的皇帝,大概都是這么想的。然而事實上,這種想法很多時候只是一廂情愿,不少天子御駕親征,不但未能達到預(yù)期目的,還輸?shù)靡凰浚械纳踔涟衙紒G了,比如劉備,御駕親征為關(guān)羽報仇去打東吳,不但間接地丟了命,還導(dǎo)致國力大損,從此在下坡路上狂奔,把國家都害了。
為什么會這樣?有人總結(jié)說,皇帝御駕親征,免不了要對下面的將領(lǐng)進行干預(yù),甚至大包大攬,讓將領(lǐng)們一切唯上,不敢作主,放不開手腳,打仗自然沒有效率。
沒有效率還是輕的,更嚴重的后果,正在等著他們呢。所以還是老子說得好,“無為而無不為,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
曾幾何時,大唐是一個需要向周邊和親的國家,那時候國力羸弱。在古代有一種方式,既能減少將士流血犧牲,又能減少戰(zhàn)亂,還能穩(wěn)定兩國關(guān)系,那就是和親。皇帝將自己嫡親的公主,送去番邦和親。
也曾有大臣在番邦和親時向皇上提議,這是對皇族的蔑視,對皇權(quán)的挑戰(zhàn)。可皇帝皇子公主眾多,可能有的公主一輩子都不被皇上重視。所以和親這種方式?jīng)]有理由被皇上拒絕,因為這比打仗可要簡單得多。
但公主畢竟是金貴之身,這么做有損天朝威嚴,所以就從唐朝開始興起,選擇一些宗室之女,或大臣之女,亦或是宮中宮女,加封公主封號,被送去和親。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唐太宗時期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原是宗室之女,在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遣使請求聯(lián)姻后,文成公主在遠嫁番邦后,吐蕃積極學(xué)習(xí)漢族文化,文成公主為弘揚藏族文化也作出不少貢獻。
歷史上比較出名的被送去和親的還有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她本出生于長江三峽附近的一戶普通人家,因皇帝廣招美女?dāng)U充后宮,而被選入宮,但在進宮后久未受皇上青睞,遂一直郁郁寡歡。
但就在呼韓邪來朝之時,漢元帝召五女欲賜予呼韓邪,誰知王昭君也在此列,并被呼韓邪一眼相中,此時的漢元帝腸子都悔青了,但話已出口,不好反悔,只能答應(yīng)將王昭君遠嫁匈奴。
王昭君在嫁給呼韓邪后兩人恩愛有加,并育有一子,但只可惜,呼韓邪命不長,婚后三年就死了。隨后王昭君又依匈奴禮俗,嫁給新一任單于,兩人依舊過著恩愛的日子。
中原地區(qū)的漢族總會和邊境的少數(shù)民族產(chǎn)生摩擦,邊境的異族政權(quán)總會想方設(shè)法搶奪中原人民的資源。強硬的統(tǒng)治階層會直接攻打和反擊他們,而追求和平的皇帝則會把自家皇族的公主遠嫁到邊疆,以求一時的安寧。那為什么總是漢族的公主遠嫁,而不是異族的公主嫁到中原來呢。
第一個把公主送到邊疆的朝代是漢朝。當(dāng)時漢高祖帶領(lǐng)了幾十萬大軍去攻打匈奴,但是他派出去搜集情報的人帶回來的情報都是假的,情報上說匈奴的戰(zhàn)斗力奇差,所以漢高祖自信滿滿地帶著剩余的士兵繼續(xù)進攻,最后被敵軍團團包圍。
因為這一仗他們打了平手,所以匈奴覺得大漢皇朝也不過如此,于是更加頻繁地入侵邊境,讓百姓們受到無窮無盡的困擾。
漢高祖向大臣們征求打敗匈奴的方法,有一個大臣就說:“他們的武力比較強,我們是沒有辦法以暴制暴的,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婚姻上面做文章,以聯(lián)姻的方法穩(wěn)住他們”漢高祖覺得這個提議很有道理,于是趕緊把這件事提上日程。
這時候漢高祖的大女兒已經(jīng)進入適婚年齡,所以他想著先把自己的大女兒嫁過去以示追求和平的決心。這樣一來,兩地的統(tǒng)治階層就有親戚的關(guān)系,匈奴的大汗也就成了皇帝的女婿,如果公主能順利生下兒子,那么匈奴的下一任王就是皇帝的外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