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通商
這就相當于白鹿充當“中間商”的角色,“灣內(nèi)”制作出來的物件,交由白鹿這個“物流”送到外界的市場上,銷售后收到的貨款,再交由白鹿這個“販賣機”送還給每個村民手上。
這真金白銀的刺激,一下子調(diào)動起整個”灣內(nèi)“的積極性,大家不再把”吃飽活下去”當成人生終極意義,而是想著多存點“錢”,為將來好買那些重未聽過的新鮮物,像留聲機、胭脂口紅、會從嘴里冒煙的香煙、等等等等。
村民們在解決了溫飽以后,開始思考起有什么是自己能做的,而且放在外界還是被認可的……大家冥思苦想,也沒有個好的方案。
直到有個心靈手巧的外來姑娘,在某一天看見只有在逢年過節(jié),或重大節(jié)日才會升起的紙傘,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取下一把細細觀摩:
這紙扇通身是是竹子構(gòu)成的骨架,這在“灣內(nèi)”是不缺的,只是因為油紙早已經(jīng)用光,所以一直沒有新傘做出來,可就算放了這么多年的舊傘,也依舊看上去只是稍微褪色了一些,卻依然像工藝品一般美觀,另外還有雨天遮雨的實用功能。
村民們找來白鹿,白鹿又想法設法給“十六小子”傳遞了口訊,照理說,這是個好主意,可他卻猶豫了,不過最后還是同意了“灣內(nèi)”的請求。
只不過多出來一個條件,那就是“灣內(nèi)”不管未來還是過去所接受的援助,都將算成欠“十六小子”的賬單,待他們賺了錢,先把這欠下的部分還清,剩下的才可以流入村民的口袋。
這時候,喜水身后一直沒出聲的瓦狗,好像疼勁已經(jīng)過去了,又冒著膽子問了一句:“好人做到底啊,怎么這個時候又要收錢?這不是打臉‘青鳥’這個名頭嗎?”
坐在喜水前方的“十六小子”罕見的沒有理會瓦狗的問題,只是舉起手里的酒杯,一口氣喝光里邊猩紅色的酒水,又不易察覺的輕輕搖了搖頭。
喜水把這細小的動作納入眼底,忽然一下子體會到了“十六小子”那時候的擔憂,雖然權(quán)衡過利弊,但明顯這是他做的所有決定里,最未察覺的一個,以致埋下了禍根。
電影繼續(xù)……白鹿給“灣內(nèi)”搞來了一車一車制作紙傘的用料,比起古時候的油紙,現(xiàn)代的紙張質(zhì)量更好,也更輕薄,除此以外,還有很多篾卡、簽頭、涂膠之類,用起來也都非常趁手。
當然,白鹿也把“十六小子”的要求復述給眾村民,果然引起軒然大波,類似“忘祖”、“狡獪”、甚至是“狼心狗肺”的評價取代了對”青鳥“的尊敬,不過最后他們還是不得不遵從。
果然如喜水所預想的一樣,“灣內(nèi)”沒有一個人領會到了“十六小子”的良苦用心,他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厭惡有人從自己身上拿走東西,畢竟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了,村民們都是窮的叮當響,眼下眼看有了進賬,卻先要償還欠款……
遵照“十六小子”的意思,白鹿貶低了外界對竹傘的喜好程度,而且把售價壓的很低,所賣出去的錢財按二八分配,“十六小子”占八,村民只能拿到區(qū)區(qū)的二成。
事實上,“灣內(nèi)”做出來的竹傘,盡管是在戰(zhàn)亂年代,也依舊受到熱烈追捧,這是因為“青興幫”這個大家族當時還未避世時,本身就靠制作竹傘為主業(yè),技術(shù)嫻熟幾乎可以說是爐火純青。
另外就是“灣內(nèi)”罕見的古竹林,竹條更挺直,竹篾更牢固,竹絲更柔韌,這些都是制作紙傘的上佳材料,再加上傳承幾百年的古法工藝,還有現(xiàn)代的造紙術(shù),使得每把出產(chǎn)自“灣內(nèi)”的紙傘都像是藝術(shù)品一樣珍稀。
凡事是打著“青興”標識的,在收購的大買家手里,那就像奢侈品一樣是可以賣到天價的,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富豪商賈的姨太閨女,都對“灣內(nèi)”的紙傘贊不絕口,收藏幾把才顯得很有品位。
恰時,又刮起了一股晚唐風,侍女裝配“青興”牌的紙傘,成為每個追逐時尚小女生們爭先恐后競逐的“標配”,相比起來其他紙傘的粗制,“灣內(nèi)”的更加細膩,就連手感都有一股濃濃的復古風。
一時間“洛陽紙貴”,一把上好的“青興”紙傘,不知不覺間被炒到了天價,再加上本身出產(chǎn)并不多,物以稀為貴,更是猶如時下最炙手可熱的稀缺貨,那些小姐太太們,無不以有一把這樣的紙傘為炫耀對象。
至于仿制品?有些作坊不是沒想到,卻因為手里根本沒有什么古竹,還有那些臨摹淡寫的意境高深的傘面,想復拓都成為不可能,所以勉強做出來的,一看就知道是贗品,上不了臺面。
不僅是單單的紙傘大火,另外一些“青興”出品的,小到紙扇大到屏風,尤其是一人高的屏風,每每要提前數(shù)月預定,而成品的售價趕的上同等重量的銀元……
至于什么竹劍、竹刀,也都沾了古竹林的“運氣”,至少用過的道士法師都贊不絕口,反而又在另外一個圈子受到吹捧,說什么先天帶著“靈”,無論是抓鬼收魂還是斬妖除魔,用起來都非常趁手,到了后期,甚至到了沒有一把“青興”的降魔劍就不出師的地步。
總之,只要是“灣內(nèi)”做出來的物件,就不愁銷量,也不愁賣價,和白鹿接頭的小廝,每次來都要告訴這個只在屋內(nèi)和他說話的“大老板”一些好消息。
什么預售時排了多長的隊伍,拍賣時競價有多離譜,哪個大官的小妾和另一個軍閥的姨太,為了一把傘大打出手,還上了報紙頭條。
說完會在窗臺上放下一米袋大小叮當作響的袁大頭,再由白鹿通過密道返回“灣內(nèi)”分發(fā)給村民,每一次發(fā)“銀餉”村里都像是過年一樣,不止是因為他們的荷包越來越厚,也讓他們對未來更有了盼頭。
那些從大山外嫁進“灣內(nèi)”的婦人,也還是第一次看見自家的財富幾乎可以和自己這輩子見過的還要多,除了慶幸自己在戰(zhàn)亂里性命無虞,等這一切結(jié)束了,再回到自己鄉(xiāng)里也算的上一方財主,更添許多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