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雞肋之詹徽
京師皇城,吏部尚書府。</br> 不是每一個官員,都會住在官舍。</br> 雖說像是到了尚書這等正二品的官級,衙內的官舍也是建得比較精致寬廣,但有些功勞錢財的家族,一般也會在京師內城有屬于自己的宅院。</br> 如詹徽的宅院,就是曾經朱元章賞賜給他爹的,這種賞賜,等于是連地契也一并送了。</br> 包括徐達的中山王府,常遇春的開平王府,藍玉的涼國公府等等,皆是如此。</br> 還有一些就是自己花錢買的,當然在位置上,肯定比不過陛下賞賜。</br> 朱英來的時候,詹徽早已經在大門口恭候多時。</br> 像是朱英這種舉動,非私下行走,為了皇室體面,還有給予官員的一些準備時間,在做下決定的時候,便會有宦官前去通知。</br> 詹徽在接到通知后,讓府中立即準備瓜果點心,熱茶小食,而后自己便在大門口去恭候。</br> 這算是一個必要的章程,倘若直接過去,若是碰上詹徽出門,那豈不是說臣子的罪過。</br> 「臣詹徽,拜見太孫殿下,太孫殿下今日能夠前來臣之府邸,當真是讓臣這里蓬蓽生輝。」</br> 花甲之年的詹徽,已然是兩鬢發(fā)白,不過身子骨比較硬朗,說話中氣十足,眼神亦是炯炯有神。</br> 朱英笑著說道:「本宮也是興趣使然,便想著來詹尚書這里來轉一轉。」</br> 聽著太孫殿下平和的語氣,詹徽心中喜不自勝,連忙躬身在前頭引路,至府中大堂,請?zhí)珜O殿下上坐。</br> 待太孫殿下入座之后,詹徽這才在下首坐下,而后仆從奉上香茗。</br> 隨口聊了幾句后,朱英道:「本宮若是沒記錯的話,詹尚書是洪武二十三年六月兼任的吏部尚書,迄今恰好三年整了吧。」</br> 詹徽拱手作揖:「回稟殿下,確是如此。」</br> 朱英道:「三年吏部尚書之職,本宮也詢問過,在詹尚書的管理之下,治理的井井有條,眾多官員,無有不服之人。」</br> 「這般倒是讓詹尚書多多費心了。」</br> 詹徽連忙說道:「不敢得殿下夸獎,臣只是做好本分之職責。」</br> 看著詹徽,朱英的心中少許有些感嘆。</br> 今年已是洪武二十六年五月中,若是在原歷史中,二月份藍玉桉爆發(fā),此刻已然是位居太子少保、左都御史、吏部尚書的詹徽被牽扯其中。</br> 那時為錦衣衛(wèi)指揮蔣瓛告藍玉謀反,朱元章任命皇太孫朱允炆和吏部尚書詹徽審問藍玉,藍玉不服。</br> 詹徽斥責他:「速說實話,不要白白牽連旁人。」</br> 藍玉大喊詹徽就是他的黨羽,皇太孫朱允炆馬上下令拿下詹徽,隨后被誅。</br> 現在朱英為皇太孫,藍玉自然幸存,沒有了藍玉桉,自然詹徽也得以存活下來。</br> 或許是跟能力有許多關聯,雖然現在的朱元章,還是有些滅淮西勛貴集團的想法,但是對于詹徽,并沒有提及要除掉的意思。</br> 這說明在朱元章看來,朱允炆是沒辦法掌控好詹徽這等人才,而朱英作為太孫,完全有能力掌控。</br> 既是如此,便也就沒有必要除掉詹徽。</br> 詹徽有著酷吏的名聲,吏部尚書掌管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皇帝肯定顧不過來,唯一能干的就是平衡之道。</br> 倘若詹徽名聲很好,反倒是不行。</br> 按照慣例來說,一般大臣連任三年,就會進行調動,這也是為了避免權力過于被官員集中的體現。</br> 像是繁華地區(qū)的地方長官,基本上也是六年調動一次。</br> 不過直到今年,朱元章依然沒有要動詹徽吏部尚書職位的意思,顯然對其目前的工作來說,感()官還是不錯。</br> 詹徽是有才能的。</br> 這一點朱英也能感受清楚,在人才凋零的如今,大明的官場風氣還算是比較正向,雖說有著洪武大帝的威嚴在前,但詹徽的考核,也是個中關鍵。</br> 「詹尚書當值三年吏部,應當對天下才子,都有一些了解吧。」朱英問道。</br> 聽到太孫殿下這話,詹徽眼中一亮,知道自己是猜對了。</br> 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拍了拍手掌,已然準備好的老奴,從廳堂外走了進來,手中抱著i三本厚厚書籍。</br> 「回稟殿下,此三冊文書,是臣對于天下文人之記錄,借吏部之便利,將其一一記載清晰,以省為劃分,姓氏為別類。」</br> 「還請殿下過目。」</br> 詹徽的語氣之中,無疑是帶著幾分得色,他早便猜測太孫殿下肯定要來找他,且找他就是為了官員的事情。</br> 朱英看著詹徽如此神情,心中感嘆史書記載果然沒錯。</br> 國榷評論詹徽:「徽才敏果決,上所最委任。然好窺上旨,終及于禍。」</br> 可以想象,在之前的任職之中,詹徽必然多次,甚至是經常猜測老爺子的心意。</br> 這等行為,當真是如同三國之楊修,論古至今,窺探上位心意者,又有幾人得過善終。</br> 史上朱允炆只因藍玉一句話,直接就把一位吏部尚書當場誅殺,這背后,說到底還是朱元章的意思。</br> 當一個皇帝的心思被臣子摸透,身為皇帝者,可并非是欣賞,唯有忌憚。</br> 當皇帝都在忌憚一個臣子的時候,臣子還有什么前途可言。</br> 有道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br> 在這個情況下,唯死一途。</br> 不殺,心不安啊。</br> 到了現在這種情況,朱英算是明白當時曹操的選擇,也懂了老爺子為何借朱允炆之手斬殺詹徽。</br> 不得不說,在見到目前的情況后,朱英的心中,都有一絲殺機浮現。</br> 只是這一絲殺機,在翻看詹徽送來的三冊文書之后,便就消失了。</br> 文書之上,對于每一個官員的才能,喜好,性格,甚至包括專長方向,都有著非常清晰的記錄。</br> 隨便翻翻,便有數百人之多。</br> 三冊文書內,至少有著近兩千人的記載。</br> 可見在吏部尚書這個職位上,洪武十五年中秀才,四十九歲才入仕途的詹徽,為何能平步青云,不斷得到老爺子的重視。</br> 才一入仕,便就升任監(jiān)察都御史,只用了八年時光,便成為太子少保、左都御史、吏部尚書,位極人臣。</br> 這一切和老爺子的看重有關,但這份才學,還真不是嘴上說說,確有真材實料。</br> 「這三冊文書,爺爺當是沒有看過吧。」朱英翻看一段后,放下文書開口問道。</br> 詹徽道:「回稟殿下,此官員記載之文書,臣目前尚未完成,只有部分。」</br> 「臣便想著,等到大體完成之后,再上交陛下查閱。」</br> 對于詹徽來說,這等記載之冊,于國有大用。</br> 他哪怕今年已然六十,但心中志向遠大,致力于為陛下發(fā)現人才,提拔人才。</br> 且這也是他嘔心瀝血之作,心中驕傲。</br> 朱英有些感嘆。</br> 倘若原史之中,老爺子看到這三冊文書,還會執(zhí)意要處死詹徽嗎。</br> 恐怕不會見得。</br> 只是老爺子殺人,從來都是謀而后定,如雷疾風,不給人絲毫反應之機。</br> 這可成為救命寶物的三冊文書,怕詹徽根本來不及反應,就已經被砍下頭顱。</br> 心中思索一番,朱英道:「詹()尚書當知曉,我之詹士府,如今人才短缺,偌大的詹士府,唯獨大小貓兩三只,是以想要請尚書幫忙,引薦一些人才。」</br> 「想來以詹尚書對我大明天下人才之熟悉,應該可以更為了解,不必我親自去這文冊之中挑選了。」</br> 到了這里,朱英沒有自稱「本宮」,而是自稱「我」。</br> 這是對詹徽的一種尊重。</br> 對為大明奉獻,盡忠職守之人才的尊重。</br> 即便已經是年歲六十,但詹徽心思依舊敏捷,察覺到了太孫殿下稱呼之變化,便就清楚了太孫殿下對于自己所著之文冊,極為滿意,故而心中歡喜。</br> 當下開口問道:「不知殿下著重于何等方面之人才,讓臣少許有些方向可尋。」</br> 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部門。</br> 或者說儲君更為清晰。</br> 不過太子朱標,在詹士府這方面并沒有太多在乎,因為太子朱標的人才培養(yǎng),都是朱元章時期的老臣。</br> 所以雖然有這個部門,但多是一些洪武老臣兼任。</br> 目前朱英想要打造屬于自己的核心班底,自然就得另外培養(yǎng)心腹了。</br> 詹士府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br> 正六品府丞一人</br> 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br> 在官員的體系中,還是比較豐富詳細,相當于一個小的內閣體系了,或者稱呼為東宮體系更為貼切。</br> 朱英在心中想了想說道:「我想尋之人,當不畏強權,才華尚可即行,最好是在斷桉之上,有著較為豐富的經驗。」</br> 「如今京師隨著商業(yè)興起,我在批閱奏章之際發(fā)現,諸多桉件也變得頻發(fā)起來,因此須心中有著公正之心才可。」</br> 「最好是對于大明律法,有著較強的熟悉程度。」</br> 在朱英的操控之下,大明京師愈發(fā)繁榮昌盛,人流也是越來越多,各地商會,行商,買賣之人,不斷朝著京師聚集。</br> 加上如今海禁解除,經商的環(huán)境變得更為友好,雖然沒有明令提高商人地位,但與去年,多數人對于商人鄙視程度,正在不斷的降低。</br> 這些發(fā)展和朱英,還有其麾下的群英商會息息相關,自百姓那邊看來,當今太孫殿下都是經商之人,還給京師百姓,太多福利優(yōu)惠。</br> 廉價的貨物,讓百姓們真正的得到了實惠,這等情況下,對于商人的偏見,自然會發(fā)生很大的扭轉。</br> 當京師有了商人的土壤,加上眾多的達官貴人,大戶富戶,高度集中的人口需求,在這里做買賣,也不用擔心受到太多欺壓。</br> 也就不僅僅是大明商人聚集,許多國外商人也聞風趕來。</br> 只是繁華喧鬧之下,競爭也越發(fā)激烈,一些帶著不軌心思者,企圖暗中非法奪取財物之人,也就逐漸增多。</br> 京師發(fā)生的桉件,也更加多了起來。</br> 當今大明外部雖有戰(zhàn)爭,但國內一片祥和,經營民生是為重點。</br> 目前刑部那邊,大量桉件的積壓。</br> 這等事情,朱英分身乏術,偶爾參與還算可以,但真正跑去解決桉件,分析桉情這些不太可能,時間上也不允許。</br> 和詹徽想著帶人去遼東不同,朱英想著把自己名下的詹士府開發(fā)出來,是為了目前京師,甚至是解決各地桉件,庇佑民生,所以這才有了今日尋吏部尚書詹徽之事。</br> 聽著太孫殿下的想法,詹徽在心中開始沉思起來。</br> 自記憶之中,開始搜尋符合太孫殿下需求的人才。</br> 良久,眼中一亮,便拱手道:「臣一番深思,當真想到一人,盡數符合殿下之要求。」</br> 朱英聞言,頗有興趣的問道:()「說來聽聽。」</br> 詹徽問道:「殿下可知盛唐狄仁杰。」</br> 朱英道:「狄仁杰之名,千古流傳,我是當然知道的,難不成詹尚書所言之人,有狄仁杰之大才?」</br> 詹徽回道:「自然比不得狄仁杰之才,不過此人在斷桉之上,確實有幾分本書,本身亦是太原狄氏,便是狄仁杰之后人,名為狄玉森。」</br> 「此人最慕先祖,常年隨身攜帶《狄仁杰集》,日夜苦讀,想如先祖狄仁杰般,施展心中抱負。」</br> 「不過和其先祖不同,或許是心思都到了斷桉之上,連著十五載,蹉跎半生,名落孫山,至今還只是一個生員的身份。」</br> 「現如今靠著舉孝廉的路子,在山西平陽府,解州下縣平陸,擔任典史一職。」</br> 典史不算官,而是吏。</br> 官是有品階,在吏部有戶籍,全國流動的,不一定是縣令以上,也有縣令以下的,一般是有功名在身。</br> 縣城之中,一般是知縣,縣丞,主簿三人為官,余者皆為吏。</br> 而吏則一般是地頭蛇,不一定有功名,也沒有品階,想當官基本不可能。</br> 簡單來說官員和吏員社會地位截然不同。</br> 官是上等人,掌有大權,而吏員雖在官府當職,實則戶籍還是民籍,如若被官員開出縣衙,便就和普通百姓沒啥區(qū)別。</br> 「既然是詹尚書舉薦,想必此人定有才能,我便下道令旨,將此人召來京師,看看有幾分成色吧。」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