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第61章東林書院
裴秉元勘看完太倉州, 有了整治計劃,才受了朱同知的接風(fēng)宴,目的卻不在“接風(fēng)”。
裴秉元已查朱同知、劉通判的家境, 規(guī)矩,領(lǐng)著朝廷的糧餉, 家人在蘇州府城有些產(chǎn)業(yè)。
可見他們并未倒戈鎮(zhèn)海衛(wèi),是明哲保身。
亦或者鎮(zhèn)海衛(wèi)不屑于收買他們。
酒三巡, 眾人熏熏欲醉,正是掏心窩說實話的時候,劉通判舉著酒盞, 自嘲自笑道:“宋詩云‘若知『射』影能相懼,應(yīng)學(xué)含沙得保身’,知州大人莫笑話, 等官吏堪比河蛤蜊,外頭包著殼,頭含著一肚子的黃沙, 為保身爾……便是如此,仍易受人摧。”
太倉州如此情形,他們已不在乎功, 但求安穩(wěn)度日罷了。
朱同知年歲大,寡言一些,聽了劉通判的話,亦低頭苦笑。
裴秉元舉杯與他們同飲,并未強說要他們?nèi)绾稳绾蔚难赞o, 他斟酒舉朱同知,問道:“朱大人如何看?”
朱同知在任年,已經(jīng)送走好幾知州——知州們來時一派豪情, 很快被鎮(zhèn)海衛(wèi)治得服服帖帖,最后黯黯離去。
個個如此。
州衙與鎮(zhèn)海衛(wèi)一相爭,鎮(zhèn)海衛(wèi)就會放賊寇進城“教訓(xùn)”州衙,如此反復(fù),百姓更受其害。
“知州大人既已知曉太倉州的局勢,下官斗膽便明說了。”朱同知勸道,“百姓雖得苦,但仍可勉強度日活,下官竊為爭不不如不爭,興許老百姓還能少受些劫難,些安穩(wěn)的苦日子。”
裴秉元搖搖頭,說道:“兩位大人誤會了,本官今夜還未提及要與鎮(zhèn)海衛(wèi)相爭……本官問的,是這太倉州當(dāng)如何治理。”
緊接著又道:“諾大的太倉州,不止軍衛(wèi)跋扈一件事。衙差懈怠散漫,堤壩久久不能壘,造船傳統(tǒng)荒廢……在兩位眼,這些事不值得一治嗎?”
朱同知、劉通判一愣,面面相覷,又『露』出慚愧之『色』——原是他們破罐子破摔了,大事做不了,事做不好。
“全聽知州大人吩咐。”朱同知、劉通判道。
……
兩個月余,司徒旸派數(shù)個軍士乘海船抵達(dá)太倉州,拜見裴知州。
正巧這時,裴秉元夜帶著人突擊巡察城樓,發(fā)現(xiàn)值夜的衙差不好好看守城門,反倒聚在一起頑葉子牌,喝酒賭錢。
順藤徹查后,州衙內(nèi)的衙役竟有三分之一參與。
“你們既不好好端著這飯碗,有的是人肯進三班。”
裴秉元革去犯錯者,張榜另外招募,趁機好好整治了衙門的衙役。此后,軍士每日早晚帶隊『操』練衙役,眾人皆不敢怠慢。
……
谷雨時節(jié),雨生百谷,故有此。江南之地春雨充沛,綿綿又瀝瀝,此時田壤濕潤如膏,正是黃犢犁地,農(nóng)戶低頭種秧的時候。
百姓忙著農(nóng)耕,裴秉元卻已經(jīng)在擔(dān)憂夏澇了,春耕后有兩月的空檔期,需在此期間把堤壩壘。是日,他來到常熟縣縣衙,與詹知縣商議修筑堤壩之事。
詹知縣比裴秉元品級低,自然對上官恭恭敬敬的,但一提及修建堤壩的事,詹知縣便面『露』難『色』,佯說常熟縣今年要修建水渠,恐怕難抽出徭役修建堤壩。
畢竟每年汛期,外溢的江水都漫到太倉州去了,常熟縣并不受災(zāi)。既無好處,詹知縣怎么可能平白無故出人手呢?
裴秉元早有準(zhǔn)備,說道:“詹大人明年滿任了罷?”
“裴大人此話何?”
“本官乃圣上親自外派,若太倉州治水有所成效,此事必定呈至京都,奏報朝廷。”裴秉元隱晦道,“詹大人還是再想想罷,這的機會可不。”
詹知縣沉思。
話到這,裴秉元需等魚上鉤了,遂起身道:“本官先回去了,詹大人想清楚再來答復(fù)本官罷。”
裴秉元回到家,沒半日,詹知縣身邊的廝來傳話,道是:“稟知州大人,詹大人派的傳話,說裴夫人初來此地,必定有許不相熟、不便,詹大人有個親妹子,不如讓她來陪夫人住幾日。”
這哪是來陪林氏的,分明是看上了裴秉元的身份,想讓裴秉元納其為妾,與裴家聯(lián)姻。
這算是常熟縣出人壘堤壩的附加條件。
裴秉元喉結(jié)一嚅一嚅,臉漲得通紅,顯然吃怒,正打算出口斥責(zé),卻被林氏攔了攔,林氏低聲道:“『婦』人的事交給『婦』人來辦,老爺且寬心,水利之事為重。”
林氏笑盈盈對那廝道:“勞你們家大人掛心,他們父子住在前院辦公讀書,一個『婦』人在后院,著實有些閑悶,正缺個人說話。”
人很快就送來了,叫詹茵倩,是個二四五歲的女子,姿『色』上,教養(yǎng)不俗。
林氏與其閑敘了一番,才知曉——詹家原想留她幾年,結(jié)果想說親時,不巧遇上老人先后辭,一下耽誤了六年,遲遲未嫁人,成了大姑娘。
“妹妹真是太不容易了。”林氏唏噓,又問道,“妹妹想找個甚么的夫婿?”
詹茵倩垂眸應(yīng)道:“父母去了,自然是聽兄長的安排。”
翌日一大早,林氏還在梳妝,聽到院有些爭執(zhí)聲,趕緊出去看看。
見詹茵倩端著一個洗衣盆,正打算到衙門外的古井取水洗衣服,那的洗衣『婦』人最。
問題在于那洗衣盆放的,是裴秉元的衣物。
幸好林氏安排申二家的盯著她,及時給攔下了。
詹茵倩臉上又羞又紅,道:“幫老爺洗洗這幾件衣物……”
申二家道:“詹姐可別『亂』喊,他是咱家的老爺,詹姐要喊也該喊官老爺、裴老爺。”又道,“院就有井,詹姐往外走作甚么?”
詹茵倩被戳破,頭更低了,細(xì)聲道:“古井水洗得干凈些……”
這時,林氏已來到跟前,道:“來者是客,這些粗活哪是你干的?”順勢奪下了洗衣盆,遞到了申二家手,眼神示申二家先退下去。
林氏帶詹茵倩來到廂房,雙雙坐下。
“你的心已經(jīng)明白了。”林氏佯裝大度,淺笑道。
詹茵倩手扯著帕子,默不作聲。
林氏牽住詹茵倩的手,繼續(xù)道:“你是好人家養(yǎng)出來的姑娘,懂規(guī)矩,知修養(yǎng),有你這的人兒當(dāng)妹妹,是一萬個愿。”
“這屋沒旁人,便同妹妹直說了……要看,此事也該趁早,趁著老爺這幾年身子還硬朗。”
“老爺和來都是善待人的,在這蘇州府,老爺和你長兄又是同仁,你長兄必定會為你撐腰。等兩三年后,老爺任期滿了,被召回京了,你也無需擔(dān)憂甚么,在伯爵府還會同往常一待你,老爺也是個情義深的。”
“唯獨一點,你再想回娘家、見兄長,恐怕就沒那么容易了,這份思念你得忍著。”
“伯爵府在京都城是有頭有臉的人家,是出了的善待庶子庶女。你若添了男丁,他上頭有兩個兄長,都是勤學(xué)長進的,足撐起伯爵府,往后必不會虧待弟弟,能讀書最好,讀不好也不打緊,即便分家,兄長們也會替弟弟張羅好府邸親事的。”
“若是添了女孩,伯爵府眼下的地位,得是勛貴人家前來求娶,除去嫁不了那些長子嫡出的、清流有功的,也還有不少選擇的余地……此事有父兄們替她張羅,你亦不必費心。”
“你管跟回京都城富貴日子就是了。”
聽完林氏一番話,詹茵倩的臉『色』漸漸由羞紅轉(zhuǎn)為沉沉,她若是余歲,興許聽不明白其深,如今她已二四五,豈會聽不明白嫁做人妾之難?
她掙脫了雙手,收回身前,咬咬牙道:“女不明白裴夫人是甚么思。”
林氏佯裝驚訝,追問道:“妹妹不是想嫁入伯爵府為妾嗎?”
詹茵倩身子往后側(cè),連連搖頭,道:“裴夫人誤會了,女是奉兄長之命,來陪夫人解悶而已,萬不敢動其他心思。”
“是會錯了。”林氏佯裝不好思,訕訕道,“幸好這屋就咱兩個人,不然可就壞了詹姑娘的聲了。”
再晚些時候,詹茵倩便借口說自己身子不適,先回去了,往后有機會再來陪知州夫人。
……
夜,裴秉元得從前院搬回后院住,連連夸贊夫人有能耐,這么快就擺平了,又好奇問:“夫人都同她說了甚么?”
“官人真想知道?”
裴秉元點點頭。
“也沒甚么。”林氏邊卸下珠釵,邊趣道,“說要嫁就趁官人這幾年身子硬朗,人家姑娘便打退堂鼓了……”讓裴秉元不知是喜是愁。
夫妻二人玩鬧了一會,言歸正傳,林氏道:“已經(jīng)送帖邀詹知縣的夫人后日來喝茶敘話了,你就放心罷。”
人是退回去了,但還有些善后的事要做。
……
……
太倉州東靠滄海,北臨大江,五月時候不見炎熱,尤為清涼舒爽,裴少淮的心境也跟著舒坦。
初來太倉州兩月,家、府衙雜事頗,但裴少淮每日余留固定時間鉆研文章,答策問為主。
譬如今日,他從父親那兒聽到一個消息,說得是廣順府的糧倉連續(xù)三年空空如也,倉內(nèi)一顆糧食都沒有,巡撫將此事上稟朝廷,知府、府丞等一大批官員被撤職。
廣順府地勢平坦,良田頗,無災(zāi)無害,年年豐收,為何會收不到稅糧填滿糧倉呢?
裴少淮此題作策問文章,他寫道:
“富庶之地久無積儲非不產(chǎn)糧,乃因軍衛(wèi)土地失控也。”
廣順府和太倉州有相似之處,大量的良田被軍屯所控,老百姓手的田地不足一。軍戶所繳的稅糧歸軍屯,豪右武弁、勛貴之后侵占良田又無需納稅糧,光靠老百姓手那點田地,哪填得滿府衙轄管的糧倉?
裴少淮最后寫道:“欲厚糧倉,需清理屯田,將豪貴侵占之地歸于百姓耕耘。”
他寫這篇文章也非頭腦一熱,仗義執(zhí)言,而是朝堂上屢屢提及土地兼并之弊,百官上諫削弱豪貴特權(quán),限制王親貴族、豪右武弁手下耕地的限額,將良田歸還百姓,朝廷才能源源不斷收到糧稅。
他寫這篇文章是順勢而為。
落款“北客”,裴少淮讀了一遍,頗為滿,疊好放入信封,叫來廝長帆,吩咐道:“長帆,同上次一,送去東林書院,投在崇文文社的書箱,注別叫人看到。”
“少爺,的省得。”
長帆是跟在裴少淮身邊的新廝,五歲,同長舟一也是個機靈的,還識字。
裴少淮又道:“回來的時候順道去書院正門,看看今年錄用的單貼出來沒有。”
“是,少爺。”
下晌,夕陽西斜時候,長帆回來了,回稟裴少淮道:“少爺,單貼出來了,上頭有您的字。”臉上卻分不快,仿佛受了甚么大委屈。
“怎么了?”裴少淮問道。
長帆憤憤道:“少爺有所不知,那東林書院也忒不地道了,他們將少爺字單列在一張榜上,上頭寫著‘北直隸鄉(xiāng)試解元,隨父南下,父太倉州知州,故免試錄入’。”
裴少淮大抵想明白了,倒也不惱,說道:“事實而已。”
長帆氣得滿臉通紅,繼續(xù)道:“榜下還有學(xué)子指指點點,說甚么若是真真考一場,這知州家的大公子未必能被選入,還說北直隸的鄉(xiāng)試是兒科,其解元能比南直隸的五,的聽后,回來路上越想越氣。”
裴少淮心想,這長帆年紀(jì)還是太了些,跟長舟比起來,不夠穩(wěn)重,也不夠通曉人心。
慢慢來就好了。
長帆對裴少淮帶有些崇拜,又道:“若是少爺去參加了考試就好了,好叫他們知曉少爺厲害,讓他們不敢口出狂言,哼。”
裴少淮慢條斯理地同長帆說道:“既能免試選入,自然就不會參加考試的。”
緊接著解釋道:“若是哪位教諭批改時,知曉的身份,有貶低的文章,眾人便會說北直隸鄉(xiāng)試解元不如此,比不了江南學(xué)子。若是公平公正了,列前茅,他們又會說書院教諭是看在父親的面上,給留了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