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第 134 章
燕承詔性子向來孤傲, 面色冷若冰山,眉眼間總是微微蹙著,不喜言笑, 叫人覺得他像是懸崖峭壁上的一只孤鷹。
可裴少淮接觸下來,慢慢發(fā)現(xiàn)他亦會懟人、與人打趣, 今日更是從他話中聽出了幾分煙火氣息。
不再那么拒人于千里之外。
裴少淮想了想,問道:“燕緹帥手下掌管南北兩司,近來可忙得過來?依舊似以往那般,要整日在宮中當(dāng)值?”
燕承詔搖搖頭, 應(yīng)道:“宮內(nèi)宮外, 與我而言并無太大差別。”他有令牌, 可以暢通進(jìn)出皇宮。
“那裴某建議燕緹帥多宮外在值,勻些時間多陪陪世子妃。”
“有我在, 她便能少吐些?”
“不能。”裴少淮解釋道,“女子懷胎害喜, 不同于尋常嘔吐, 不可用藥止吐, 只可仔細(xì)照料著,讓她少受些苦頭。燕緹帥伴其左右, 替世子妃擋一擋府中的規(guī)矩, 她自然能好受一些。”
裴少淮與燕承詔之間,雖然關(guān)系尚可, 但還算不得至交。像媳婦害喜這樣的家事、私事, 若是有親近之人為燕承詔解惑, 他又何至于紅著臉問裴少淮?
若是由此去深思,也能猜出燕承詔幼時的幾分境遇。
再者,郡王爺、王妃心有怨氣, 豈會善待剛?cè)腴T的兒媳,縱是她身份尊貴、饒有手段,亦免不得要受些氣。
所以裴少淮以為,相對于止吐,燕承詔常常陪伴左右更重要一些。
燕承詔拱拱手,認(rèn)真思索過后,應(yīng)道:“今夜我便帶她回縣主府住。”直接搬離安平郡王府,倒是夠直接,又言,“謝過裴大人提醒。”
“小事而已,燕緹帥客氣了。”
裴少淮心想,燕承詔受賜成婚,歪打正著覓得佳人,也算是一樁美談。
燕承詔將那本《閨范圖說》一卷,別在腰間,言道:“等有了眉目,我再去六科尋你,快則一兩日,慢也不會超過三四日。”
“此事不會耽誤燕緹帥回府陪世子妃罷?”裴少淮問道。
燕承詔的眉毛蹙得更緊了一些,懟了裴少淮一句,道:“看來裴大人不光對我有誤解,對南北鎮(zhèn)撫司亦皆有誤解。”一本妖言書卷而已,自可安排手下人去查,燕承詔挑挑眉毛又道,“要不改日請裴大人去南鎮(zhèn)撫司坐坐,看看我們平日里是不是吃白餉的。”
“不必了,不必了。”裴少淮連晃頭。
正經(jīng)的官員誰愿意去南鎮(zhèn)撫司啊,那可是站著進(jìn)去,躺著出來的地方。
……
《閨范圖說》一事已托燕承詔去查,裴少淮安心了許多,只消知曉是誰在背后搞鬼,再設(shè)法應(yīng)對就是了。
這兩日,朝堂上“熱鬧”了起來,只緣戶部尚書因失職被皇帝革去官位,貶放貴州,此生不得再回京都朝廷。
朝堂的“熱鬧”不是百官為戶部尚書唏噓、送行,而是各大派系小派系皆對空出來的尚書之位虎視眈眈,你爭我搶,開始想方設(shè)法把自己派系的人推上去。
戶部僅次于吏部,當(dāng)了戶部尚書幾乎是半只腳踏入了內(nèi)閣。
裴少淮身為給事中,手里有廷舉權(quán),可向天子舉薦賢能作為戶部尚書的人選。每日散朝后,到六科找裴少淮的,或是私下往伯爵府投帖的官員絡(luò)繹不絕,目的心知肚明,裴少淮皆未見。
裴少淮認(rèn)為,戶部事關(guān)民生大計,唯有心懷百姓又熟識銀錢稅例之道的人,方能勝任,他心里早有了廷推人選——上回當(dāng)廷駁斥裴少淮不該把銀幣推廣到海外,后又“倒戈”幫裴少淮說話的右都御史。
裴少淮仔細(xì)研究過馬御史以往的諫言折子,從中識得馬御史的本事和秉性。
第一次行使廷推權(quán),裴少淮做得很仔細(xì)。
……
初夏大雨滂滂至,潑得藤蘿散滿地。
六科中庭里的綠藤蔓,春日長出,還未來得及攀緊竹竿、墻縫,就被這匆匆而來的大雨從墻上沖了下來。
裴少淮坐在衙房書案前,正在細(xì)讀通政司送來的文書,了解大慶各地的事。
他聽聞匆匆步履聲,剛一抬頭,燕承詔已經(jīng)走了進(jìn)來,沒有敲門,還立馬把門戶都給關(guān)上了。
只見燕承詔神色嚴(yán)肅又冷靜。
若只是查出誰寫的厚版《閨范圖說》,應(yīng)該還不值得燕承詔露出如此神情。
裴少淮心中一凜,暗想道,要么是順藤摸瓜,牽扯出了別的東西,要么是寫書之人身份特殊。
“里面說。”裴少淮起身道。
他帶著燕承詔進(jìn)了衙房的內(nèi)屋,這里堆滿了舊文書,微光從厚窗紙透入,顯有些悶。裴少淮問道:“查到的內(nèi)容牽扯很大”
燕承詔點點頭,他沒有說《閨范圖說》出自誰人之手,而是取出一塊印刷用的木雕板,板上已經(jīng)雕刻好文字,但還未上墨印刷過。
燕承詔將刻板遞給裴少淮,說道:“順著《閨范圖說》,我們找到了書局的印刷坊,它的倉庫里頭還堆放著數(shù)千本這樣的書……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這塊刻板。”
裴少淮接過板子,刻板上的文字是反的,初讀時有些費力,當(dāng)裴少淮讀完第一句話,神色大變。仿若這一瞬,先前的所有猜想都被推翻——裴少淮再怎么謹(jǐn)慎,還是小覷了黨派之爭的手段和本事。
《閨范圖說》只是個引子,重點是這塊刻板。
沒有人是傻子,他們做的局是一環(huán)連一環(huán)的。
刻板上寫的是兩個人在對話,用語簡單易懂,一個叫“周楚成”,一個叫“沈易”。
“周楚成”說道:“皇帝駕崩前曾立詔,要升周皇貴妃為皇后,圣旨就藏在佛廟梁上……”
這里的“皇帝”顯然不是當(dāng)朝天子,而是先帝。
另一個叫“沈易”接話,先贊揚了一番皇貴妃,說:“周皇貴妃賢良淑德,廣受美譽,皇后薨了,理應(yīng)順從民心將她提為皇后,掌管六宮,大慶才得安寧。”
明面上說的是封后,實則在造謠當(dāng)朝天子的太子之位名不正言不順,有違祖制。若周皇貴妃真的被封皇后,則楚王燕松為嫡出皇子,依照大慶祖制,先論嫡庶,再論長幼,理應(yīng)立燕松為太子,而非庶皇長子燕柘。
裴少淮心中惴惴,問道:“此物還未印發(fā)出去吧?”此妖文若是傳了出去,不管“圣旨”是真是假,勢必會引起不小的朝亂,令大慶動蕩不安。
“還在查。”燕承詔應(yīng)道,又猜測說,“應(yīng)當(dāng)是剛剛開始謀劃,時機未到。”
太子之爭,此事還得從皇帝燕柘的身世說起。先帝在位時,皇后生下長公主后再無所出,名下無嫡子。
燕柘生母原是皇后宮中都人,某日宮中大宴,她偶然間被先帝選中臨幸,十月懷胎生下了燕柘。先帝覺得被皇后算計了,心中本就有怨,加之都人身份卑微,所以先帝從一開始就不喜歡燕柘這個皇長子。
便是說燕柘屬于庶出。
周皇貴妃生下的三皇子燕松,亦屬于庶出。在皇后無子的情況下,冊立太子應(yīng)遵循“長幼有序”,立燕柘為太子名正言順。
彼時,皇后身子孱弱,時日無多,先帝拖著遲遲不立太子,就是為了等皇后薨去,立周皇貴妃為后,再立燕松為太子,如此就符合祖制了。
先帝的目的眾所周知、心照不宣。
以河西派為首,朝中過半的言官屢屢死諫,催著先帝趕緊立儲,以穩(wěn)江山。皇后亦是一直硬挺著,直到后來燕柘冊立為太子,過了好幾年才撒手離去。
燕柘在位已近二十年,這些事本已漸漸被塵封,后來者鮮有聽聞。加之君主開明,大慶強盛,更是無人敢再提天子庶出的事。
如今,偏偏有人把陳年舊事又挖出來,還添油加醋說周皇貴妃已被奉為皇后,其心可誅。
燕承詔說道:“此事牽扯過大,我必須稟報圣上,故先來同裴大人知會一聲。”以免裴少淮不知不覺。
裴少淮了然,這么大的事,單憑他們兩個怎么可能兜得住,應(yīng)道:“謝燕緹帥提醒。”
皇帝怕的不是楚王造反,因為楚王如今實力遠(yuǎn)不及他。皇帝怕的是“名不正言不順”,怕的是群臣再分派系、相互攻訐,怕的是民心不穩(wěn)……一石激起千層浪。
裴少淮又問:“《閨范圖說》后十二章出自誰人之手?”
“河西一派。”
果真如裴少淮所料。
燕承詔拱拱手,收起刻板匆匆離開,往乾清宮的方向去了。
裴少淮端坐在窗前書案旁,這樣靜靜過了半個時辰,他才厘清了個中頭緒——
《閨范圖說》看起來小打小鬧,實則是為了再次唱響周皇貴妃的名頭,為后續(xù)刊印妖文做準(zhǔn)備。
“周楚成”的名字含義可理解為“周皇貴妃生的楚王燕松會成功登位”,“沈易”指的是“沈閣老將會易主,被拜為首輔”,看似幾個字,卻處處暗藏殺機。
妖文刊印后,各地撒放,朝中勢必為當(dāng)年之事再起爭執(zhí)。皇帝當(dāng)年依仗的是河西一派,如今想要立起“正統(tǒng)”還得繼續(xù)依仗河西一派,這么多年,河西一派一直都是朝中最大的一個派系。
刊印妖文,不是真的為了幫楚王造反,只是為了在朝中造亂,挾持著皇帝繼續(xù)重用河西一派。
若是河西派事成,則開海難成,戶部尚書一職也將落入河西派囊中。
徐大人被指諂媚周皇貴妃,沈閣老因“沈易”被指勾連楚王……河西派還可趁此機會大肆打壓政見不同的臣子。
此一計謀,可擊數(shù)鳥。
事情尚未發(fā)生,不知道皇帝會如何處置。
此事雖出自河西派之手,但是否為樓宇興牽頭謀劃的,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