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章 非洲
,最快更新小軍閥 !
中**隊把美噩國人從亞洲成功的趕走了,而德國和意大利也同時開辟了非洲戰(zhàn)場。
嚴格地講,北非戰(zhàn)爭正式開始于1940年12月9日。本尼托墨索里尼為了拓展意大利帝國在北非的疆土,派遣軍隊從利比亞出發(fā)進攻埃及,但卻遭到英國人的有力反擊。
一時之間,意大利在北非的軍隊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其在北非的殖民地也將喪失殆盡。此前一直作壁上觀的希特勒不得不采取干預措施,拯救他的意大利盟友免遭滅亡。
意大利在北非的潰敗,直接威脅著希特勒“歐洲堡壘”的安全。在此情況下,希特勒認為已經到了不得不出兵北非的時候了。
1941年2月中旬,第一批德軍增援分隊抵達的黎波里。這個,分隊規(guī)模不是很大,實際上,它只有一名將軍和兩名參謀軍官組成。
但是,那位將軍的么字叫埃爾溫隆美爾。
作為法目戰(zhàn)役期間著名的德軍裝甲部隊“幽靈師”的師長,埃爾溫。隆美爾是一位非常堅決果斷的指揮官。
最初,德國最高統(tǒng)帥部之所以派他前往北非,主要是為了穩(wěn)定戰(zhàn)場形勢,加固意大利軍隊的防線。
當時,他的手中只有第5輕型裝甲師,兵力非常有限。根據(jù)正常的程序,如果他能夠繼續(xù)等待下去,就有可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去做更多的事情x而且,在發(fā)起進攻之前,首先必須等待上級下達命令才能行事。
但隆美爾決意不再等待二在短短數(shù)天之內,他便制定出了一套大規(guī)模的反攻計劃,從此開始了德意軍隊與英軍和英聯(lián)邦軍隊之間長達兩年之久的拉鋸戰(zhàn)。雙方激烈角逐的戰(zhàn)場將是利比亞沙漠,這個曾被形象地比喻為“戰(zhàn)術家的樂園。”“軍需官的夢魘”的地方。
3月24日,不顧上級指揮官們的告誡和提醒,隆美爾指揮第5輕型裝甲師從的黎波里向艾季達比亞發(fā)起了進攻并于4月3日在此建立了指揮部。
緊接著,他拋開以往所有約定俗成的戰(zhàn)爭教條,大膽地將原本就十分薄弱的進攻部隊分為三路:第一路德意聯(lián)軍向東推進;第二路德軍由第5裝甲師主力部隊組成,向梅吉里推進;隆美爾本人隨同第3偵察營的裝甲車和輕型車輛向北朝著蘇魯克推進,當聽到英國人正在撤離班加西的風聲后,隆美爾命令部隊直接向該港口挺進,他們在那里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對于德國非洲軍團的到來昔蘭尼加的人們流露出一種發(fā)自內心的高興。
此時,在隆美爾的有力指揮下,在廣袤的沙漠上獲得了行動自由的德國人繼續(xù)向東推進,他們在兵員數(shù)量上尤其在士氣上贏得了極大的優(yōu)勢。
潰不成軍的英國人被迫后退,一路上不斷地遭到軸心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后者已經完全奪取了制空權。
截至4月7日,隆美爾已經攻占了代爾納并且孤立了梅吉里。
此外,他的偵察部散已經向東推進到圖卜魯格南部地區(qū)。
4月8日上午梅吉里落入德國人之手工德軍裝甲部隊乘勝追擊,英軍部隊完全崩潰,在身后丟棄了大量的坦克、運兵車、卡車以及陣亡宜兵的尸體。
到了4月9日,隆美爾的偵察部隊已經抵達拜爾迪,距離埃及邊境的哈勒法耶山口和寨盧姆只有幾英里之遙了。一些幸存下來的英軍部隊竭盡全力地越過這兩個山口,返回他們4個月以前開始發(fā)起進攻的地方。
然而,更多的英軍卻沒有這樣好的機會逃離,他們被德軍團團包圍。
隆美爾的這次出擊收復了意軍丟失的全部地盤。在此情況下他很快便開始與參謀人員討論有關奪取埃及和蘇伊士運河的事宜。但是他不得不考慮意大利的反應。
在隆美爾的指揮下,有兩個意大利師,阿列特裝甲師和的里雅斯特摩托化師的戰(zhàn)斗表現(xiàn)尤為出色。其余的意大利部隊的戰(zhàn)斗力平庸一旦面臨對手的強大壓力,便會土崩瓦解。
然而,隆美爾把他們與德軍部隊編制在一起,在一些關鍵地段執(zhí)行作戰(zhàn)任務,這樣他們也會有相當出色的表現(xiàn)! 要想鞏固和擴展自己的成果,隆美爾首先必須得到充足的增援部隊和補給,他不得不依賴意大利的商船認為自己提供支援。
然而,他卻面臨著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英國皇家海軍不時地對軸心國船隊發(fā)起猛烈的無情進攻,地中海上的交通線實際上已經落入英國之手。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巡洋艦和驅逐艦中隊從埃齤及出發(fā),潛艇部隊則從馬耳他島出發(fā),剛好拖住了靠大利通往北非的地中海航線的咽喉。意大利商船隊僅剩下一艘商船,其余的船只全部葬身地中海海底。
1941年4月10日,隆美爾的部隊抵達圖卜魯格要寨,并且倉促地組織起一場進攻,但被駐守的澳大利亞部隊擊退。隆美爾在北非的迅猛進攻引起了德軍總參謀部的關注,于是派出了弗雷德里希保盧斯將軍前往調查。
保盧斯不但沒有為隆美爾的戰(zhàn)績動心,相反,他的報告中說隆美爾“剛愎自用”且“不聽指揮”。
同時,保盧斯非常擔心,北非戰(zhàn)場上的“細枝末節(jié)”般的戰(zhàn)斗將會極大地消耗德國的實力,從而影響到德國人在其它戰(zhàn)場的進攻。
隨著英軍發(fā)起的一連串進攻,有關德軍在北非作戰(zhàn)目標的爭論暫時告一段落。
1941年5月,韋維爾將軍發(fā)起“布利維特行動”,后被擊敗。6月,英軍再次發(fā)起進攻,這次行動代號“戰(zhàn)斧”,得到了來自英國的將近300輛新式坦克的加強。
英國人試圖通過坦克戰(zhàn)來摧毀隆美爾的裝甲力量。
但是,德國人出神入化地使用了他們的拖曳式反坦克火炮,從封閉良好的陣地上進行射擊,給英軍坦克造成了極大的殺傷。 最后,德軍裝甲部隊從側翼殺出,干凈利落地結束了戰(zhàn)斗。當時,德國陸軍裝備的37毫米口徑火炮無法擊穿英軍“馬蒂爾達”和“瓦倫丁”等步兵坦克,于是就巧妙地將德國空軍的88毫米口徑高射炮用于反坦克作戰(zhàn)。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英國人當時也擁有一種類似的武器,93毫米口徑快速高射炮,但由于缺乏想像力和部隊之間的有效協(xié)同,最終無法像德國人那樣運用自如。
在持續(xù)3天的塞盧姆戰(zhàn)役中,德國非洲軍團展現(xiàn)出非常高超的指揮藝術和極為出色的參謀能力。
相反,英國人的表現(xiàn)實在令人不敢恭維。鑒于這種情況,倫敦高層撤去了韋維爾的職務,改派奧金萊克將軍出任中東英軍總司令,要求他盡快重新發(fā)起進攻,解救仍被軸心**隊包圍的圖卜魯格。 當時,交戰(zhàn)雙方都在向北非戰(zhàn)場增派兵力,相比較而言,德國人顯然力不從心,因為入侵蘇聯(lián)的戰(zhàn)爭已經全面打響了。面對重重困難,逆境之中的隆美爾只有硬著頭皮繼續(xù)堅持,指揮他的已改名為“非洲裝甲集群”的部隊戰(zhàn)斗下去。 圖卜魯格非常關鍵:如果能夠占領這座港口,隆美爾的補給物資就可以直接輸送到陣地后方的陸地上,而不必從班加西港出發(fā),沿著巔岸線行駛數(shù)百公里后再上岸。 經過密碼破譯人員的辛勤努力,英國人洞悉了隆美爾對于圖卜魯格的企圖,趕在隆美爾發(fā)起進攻之前先發(fā)制人。
這走進攻正在迫近的跡象。然而隆美爾忽略了這一征兆,同時他還忽視了有關英軍發(fā)起大規(guī)模進攻的第一份報告。
為了解除德軍對于圖卜魯格的圍困,英國第8集團軍在坎寧安將軍的指揮下發(fā)起了進攻。英軍強大的坦克部隊在沙漠上縱橫馳騁,尋找并摧毀德軍裝甲部隊。
11月川9日,英軍坦克抵達西迪賴宰格機場。隆美爾不愿意放棄原定對于圖卜魯格的進攻,于是就與英國人在西迪賴宰格周邊地區(qū)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到23日。
在這里,沒有前線和后方的真正區(qū)別,雙方的司令部部隊和補給車隊都曾遭到對方坦克的突襲,彼此都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
但對于對方的損失均缺乏準確的掌握。在這樣一場戰(zhàn)斗中,心理優(yōu)勢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力量。
11月24日,隆美爾沒有把眼光僅僅停留在擊退英軍的進攻上,相反卻指揮部隊突入英軍后方,目標直指埃齤及邊境。
這是一個極其大膽的舉動,但是未能獲得成功,相反卻使這位德國指揮官與他的指揮部失去聯(lián)苊系達數(shù)日之久。
而在英軍方面,坎寧安將軍由于指揮作戰(zhàn)不力,被中東英軍總司令奧金萊克將軍撤職,奧金萊克派自己的參謀長里奇中將出任第8集團軍指揮官。
隆美爾的突擊行動未能取得預期的成功,卻被他的參謀班子視其為不成熟的做法。
最終德軍放棄了對于圖卜魯格的圍困,開始向后撤退!(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