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長平兩軍換將 天庭一語相激
這三陣,雖然各有玄妙,言語無法形容。但其中玄松道人與玄穹道人所布之陣,雖是煌煌正宗大陣,其實內(nèi)里都有破綻,故意放人一條生路。只有玄素道人的太陰元蠱陣,雖然行跡不彰,無色無相,反而已臻完善,殺人不見血,一個不防,碰之即死,最是兇險。
是故慈航道人既然入陣,已經(jīng)注定該命終于此。
但這三位大士,非同凡俗,乃是闡教元始天尊親傳弟子,西方教主親點,往東土傳法之人。如今三大士殞命,兩教教主都未出手,其中深意,耐人尋味。
燃燈道人更無三大士胸襟,得失之間,左右難定,與懼留孫對視一眼,對玄松道人說道:“今日會陣已過,足見高明。但吾教中,亦不乏高明之士。尚容稍候,日后再見真假。”
玄松道人亦不為己甚,說道:“如此請回,吾等在此,靜候高明之士。”于是兩派弟子,各歸廬蓬。
王龁見己方得勝,欲待出兵,玄松道人道:“彼等還有世外高人未退,有殺生大術(shù)。三軍將士不可輕易出擊,免得損傷性命,反為不美!”于是王龁乃止。
春去秋來,兩軍在長平相持,不覺已是三載。趙國疲敝不堪,秦國也是難堪重負。秦王屢屢催問戰(zhàn)事,王龁如實稟報,其中多有言及神異之事者。當時仍是秦昭襄王在位,乃是肉體凡胎,平生未聞仙道,因此深為不解,反以為王龁推諉,懼戰(zhàn)不前,于是發(fā)書催促更急。有怪罪之意。
王龁心中恐懼,乃向地仙門下求助。玄松道人說道:“此事不難,將軍靜態(tài)佳音即可!只是貧道行事之后,將軍亦要歸咸陽矣!”
王龁道:“但得大王諒解,感激不盡!豈敢戀棧不去,貪慕權(quán)貴?”
玄松道人說道:“將軍亦有方君子也。貧道必設(shè)法周全!”于是王龁道謝而去。
卻說當夜秦君就寢,忽得一夢,夢中有一道人,與他說道:“武安君白起,乃是刑天轉(zhuǎn)世,特來助大王平定天下。長平戰(zhàn)事關(guān)連國運。王龁難以建功,大王何不令武安君為將?如此事必濟矣!”
秦王其實早有換王龁之意。只是事關(guān)重大,臨陣換將又是大忌,因此不敢輕動,今聞得道人之言,心有所動,仍然問道:“王龁比武安君如何?”
道人說道:“王龁。人間勇將也!武安君,天降殺星,與大王削平天下者也!二者怎能相比?”
秦王大悟。乃道:“道長所言甚是。明日孤便調(diào)武安君前往!”
道人又說道:“大王身邊,多有敵探,事若不密,恐累三軍,還請三思!”秦王言道:“道長之意,寡人領(lǐng)會了!但不知寡人身邊,何人是敵國宵小?還請道長相告。”道人大笑道:“忠奸善惡,大王心中自有稱量,日后自見,何須貧道多言?”說罷乃退,秦王大呼,留之不住。
次日一早,秦君醒來,夢中之言,歷歷在耳。又細細思量一番,覺得道人之語,乃是良言。于是密遣武安君白起前往長平,主三軍戰(zhàn)事,又將王龁調(diào)回咸陽。此事秦國朝野上下,一概不知,秦王并在軍中嚴令:“有泄武安君為將者,斬!”于是趙國上下,亦不知秦軍換將之事。
白起至長平,整理軍務,又與玄松道人等眾仙相見,玄松道人說道:“昔日斷頭壯士,可識得貧道否?”白起一愣,頗有些不明就理,卻又覺得玄松道人面熟。
他已是多次轉(zhuǎn)世,當時記憶已經(jīng)逐漸消磨,但偏又未曾完全忘記,因此皺眉苦苦思索不已。
玄松道人見狀,用手朝他頭頂一拍,喝道:“還不醒來!”一道清氣注入,白起頓時一顫,腦海之中,念如電閃,皆是前生之事,想起玄松道人當日恩惠,連忙拜倒在地,說道:“當日阪泉一戰(zhàn)殞身,若無道長之助,豈有今日白起?大恩不敢言謝,唯先三拜!”果真鄭重三拜為禮。
玄松道人連忙將白起扶起,說道:“前世種種,皆如過眼云煙,無須提起。可喜今日地仙門下,又與將軍共同抗敵,日后還請將軍多多費心!”
白起慨然道:“道長有命,豈敢不從?”恐凡俗不便,于是又在軍營左近,起一高大廬蓬,結(jié)彩懸花,供地仙門下落腳。白起每日前來,聆聽諸仙指點。
卻說趙國,地處北方,與胡族為鄰,地薄不適耕種,國力本弱于秦國。長平之戰(zhàn),廉頗悉請趙國之兵,趙國空虛,君臣恐懼。待長平初戰(zhàn)不利時,郭開獻策,遣使至秦庭求和。秦庭聞趙國來使,一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美人珠寶,賞賜無數(shù)。東方諸國聞之,以為秦趙有媾和之意,合從之約遂廢,無一國出兵相助。
后來廉頗在丹水與秦軍僵持數(shù)年,進又不進,退又不退,勞而無功,糧草輜重,耗費無數(shù),將趙國國力,拖得疲敝不堪。于是趙國上下,流言四起,多有怨廉頗者。
郭開乘勢向趙王進言道:“臣聞兵法之要:敵弱我強,當以正合;敵強我弱,當以奇勝。今秦趙二國相比,秦強而趙弱。然廉頗將兵丹水,并無奇計退敵,又無險可守,偏又不進不退,長此相持,其意若何?臣恐其欲將趙國精英,盡付他國之手,望大王明察!”
朝臣聞言,十人倒有九人贊同,頓時群情洶洶。
趙王道:“卿家所言,甚是有理。但長平戰(zhàn)事,非同小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臨陣換將,乃是大忌,卻是不可不慎!”
郭開道:“廉頗居心,實難測度,不可不防!大王,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當斷不斷,遺禍非小!”
是時朝廷上下,竟無一人為廉頗維護進言。
于是趙王心動,說道:“但不知朝廷之中,誰可代廉頗為將?”
郭開道:“臣有客自秦國來,嘗與臣言:秦之所懼者,非廉頗也,乃馬服君之子趙括也!故臣以為趙括可以為將!”左右朝臣,并無其他良才相薦,亦紛紛贊同。
馬服君者,趙奢是也,乃趙國兵法名宿、軍事大家,戰(zhàn)功卓著。其子趙括,與趙奢學習兵法,及大,每與奢辯,奢不能難。于是名聲在外,朝野咸聞,皆知趙括兵法之精,勝于乃父。獨趙奢不以為然,以趙括少年得志、紙上談兵、難聽勸諫,謂其領(lǐng)兵必敗,嘗在家中嘆曰:“亡趙國者,必趙括是也!”
其時朝野上下,只道趙括已成大器,可繼承馬服君衣缽,又豈知紙上談兵之弊?于是不論君臣,紛紛贊同趙括領(lǐng)兵,趙王亦定下了主意。
廉頗聞趙王換將,使趙括相代,憤然道:“凡夫俗子,一介愚蒙,敗壞祖宗基業(yè),豈有人君之望?”他雖是西方教弟子轉(zhuǎn)世,到底是肉體凡胎,一旦不能領(lǐng)兵,一身與凡俗無異,因恐趙王拿他問罪,竟不回趙國,轉(zhuǎn)奔魏國去了。
正是:
金身宿慧轉(zhuǎn)世來,
朝野幾人識仙才?
最為難固君王寵,
一語去職是郭開。
廉頗去職,燃燈道人與懼留孫聞之,亦無可奈何。
趙括至長平,即大換軍中將領(lǐng),以左右親信相代,議曰:“今趙國疲敝,不堪久戰(zhàn),大王之意,須當速勝,不勝則早日退兵。此地無險可守,安可久待?吾意三軍即刻整理輜重糧草、兵馬戰(zhàn)甲,不日便攻秦軍陣,一分勝負,以為進退!”左右皆他親信,哪有他議?于是紛紛贊同。
或有報廬蓬之中,有神仙方士相助。趙括年少氣盛,哪里肯信?竟將燃燈道人等,都看作招搖撞騙的江湖術(shù)士,意欲驅(qū)逐離營。
燃燈道人與懼留孫說道:“趙括意欲速戰(zhàn)速決,事已急矣!若無能人相助,吾二人擋不住地仙,秦必得全勝。如此一來,東方六國,尚有何力可以抗秦?”
懼留孫無奈道:“圣人既不發(fā)動,吾等無翻天之力。為今之計,只有請于玉帝,或事有可為之處!”
燃燈道人然其言,于是與懼留孫一起,協(xié)同李靖、韋護,往天庭而來。
玉帝聞得燃燈道人與懼留孫至,將其迎入凌霄寶殿,珍肴嘉果,擺滿玉案,殷勤招待。
燃燈道人說道:“陛下,如今地仙封神,助秦國在人間席卷,陛下如何還能安坐九天?”
玉帝因而道:“地仙封神,尚有諸位圣人在前,為之周旋。朕坐九天,但問周天之事,人間之事,豈敢擅專?”
燃燈道人聞言不悅,說道:“陛下此言差矣!想當日天書封神,地仙橫插一腳,何其霸道。如今地仙封神,陛下反欲坐視不理乎?”
玉帝說道:“非也!只是諸教未動,朕麾下亦缺高明之士,恐捍不動地仙大派,獻丑不如藏拙,只好靜待機緣!”
燃燈道人說道:“陛下,諸教皆等得,獨天庭等不得。諸教皆可旁觀,獨天庭不可旁觀。”
玉帝詫然道:“這卻如何說起?”
燃燈道人說道:“陛下,地仙將地書、人書之神一道同封,其數(shù)已眾,又為他一派所掌,獨斷專行。若是此事成功,屆時內(nèi)有地府、陰司眾神為臂膀,外有地仙大派為奧援,天上地下,仙道神道,任其縱橫,誰可阻擋?縱然陛下有心,只恐天書暗弱,難纓其鋒矣!”</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