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喧囂的朝局(一)
戌時末牌,夜稍有些深了,然則三爺卻并未去休息,依舊在書房里與陳、李兩大謀士有一搭沒一搭地閑扯著,看似休閑,可實際上么,視線卻是時不時地瞄向門口的屏風處,眼神里的期待之色著實是濃得可以,而能令三爺如此等待的人,自然只有一個,那便是弘晴。
三爺確實是有些心急了,沒旁的,弘晴這都已是去了兩個多時辰了,也沒見回轉(zhuǎn),在摸不清老十三底細之前,議事也實是沒甚可議的,只能是瞎扯一氣,偏生三爺這會兒心里頭牽掛太重,又哪有甚閑扯的心思可言,也就只是口不應心地哼哈著罷了,正自煩躁無已間,突然聽得一陣腳步聲響起,旋即便見一身青衣的弘晴已是從屏風后頭轉(zhuǎn)了出來,三爺循聲望將過去的眼神立馬便是一亮,好在養(yǎng)氣功夫還算到家,倒也不曾急著發(fā)問,只是微微潮紅的臉色卻已是將三爺心中的渴望明明白白地表現(xiàn)了出來。
“孩兒叩見父王,見過夫子,見過李先生。”
三爺臉色的渴望神情是如此之明顯,弘晴自是不可能看不到,心中難免滾過一陣好笑,但卻并不敢?guī)У侥樕蟻恚仓荒苁菑姳镏鴵尩搅私埃е斎f分地行禮問了安。
“嗯,晴兒回來了,坐下說罷。”
三爺雖是心急,卻也不致于急到失禮之地步,也就只是虛抬了下手,和煦地賜了座。
“謝父王賜座。”
弘晴在三爺?shù)拿媲皬膩矶际且桓毖?guī)蹈矩的乖巧樣兒,此時當然也不會例外,但見其恭謙地謝了一聲之后,緩步走到了一片的幾子后頭,一撩衣袍的下擺,就此端坐了下來,但卻并未急著開口言事,而是身子微躬地擺出了副恭聽訓示之模樣。
“你十三叔怎么說?”
三爺對弘晴這等恭謙之行止自是滿意得很,不過么,倒也沒甚嘉許的言語,僅僅只是點了點頭,便即直奔了主題。
“好叫父王得知,十三叔已決意在明日上本,與十四叔一爭高下,其之本章孩兒已是看過了,較之十四叔所上更為穩(wěn)妥與可行。”
三爺既是問了,弘晴自不會有甚隱瞞,這便先給出了個綱領性的結(jié)論。
“哦?”
三爺關心的并不是老十三會不會上本,而是想知曉這本章的內(nèi)涵究竟如何,沒旁的,軍權(quán)從來都是社稷的根基,真要是被老十三借著整軍的機會控制住了軍伍,對三爺來說,顯然不是啥好事情,只是這話卻是不好明著說出口來,三爺也就只能是不置可否地輕吭了一聲,以眼神示意弘晴接著往下細說了去。
“父王明鑒,十三叔的折子幾近萬言,不單涉及到武備更新,也不止是整軍計劃,更牽涉到兵部之機構(gòu)變革,簡而言之,便是以機構(gòu)革新帶動軍伍重整,而武備更新則隨前兩者而動,具體來說,便是在兵部架構(gòu)下,組建參謀本部、后勤本部、各軍兵種司令部,并開設各級軍事學院,以實現(xiàn)軍事教育之職業(yè)化,全面提高各級將領之指揮才能,并為新式軍隊提供基礎軍官,以達成軍務革新之目的,若真能依此行了去,我大清軍隊之戰(zhàn)力足可提高十倍不止,此乃社稷之福也,我大清基業(yè)定可江山永固無虞!”
折子本來就是弘晴所寫,這會兒要說,自然是能全文背了出來,不過么,弘晴卻是并未這么做了去,僅僅只是將折子的中心思想闡述了一番。
“唔……,軍務如此革新,動靜未免過大,倘若有尾大不掉之事怕是不妥罷?”
三爺壓根兒就不懂新軍之軍務,縱使弘晴說得個分明,他也依舊是云里霧里地迷糊著,當然了,三爺其實并不關心軍務革新能否成功,真正擔心的只是老十三會否因此崛起,正因為此,三爺對弘晴的這么番回答自是難言滿意,可又不好直接追問,也就只能是沉吟地點了點頭,拐著彎子地問出了擔心之所在。
“回父王的話,孩兒也在新軍中呆過,對新軍之事務并不算陌生,觀十三叔此番之變革,恰恰能在既保軍伍戰(zhàn)力之同時,合理規(guī)避不軌之徒擁兵自重之可能,此無他,從兵部架構(gòu)上來說,雖擁有整軍治軍之權(quán),卻無調(diào)兵之力,而全國分成的八大軍區(qū),由八總督分別領銜統(tǒng)御,各有新式軍旅若干,以萬人為單位,組建師級建制,各師主官以及總督皆為四年一任,以輪換制確保各軍區(qū)、師不會被野心之輩輕易操控,再有,軍事學院制的存在,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依靠各級將領近親繁衍之可能,與此同時,各主力軍、師配置基本相同,縱使主官輪換,也可確保接任者能在最短時間里熟悉軍伍,不致影響到軍伍之戰(zhàn)力,簡而言之,便是除帝命之外,再無人可輕易調(diào)動軍伍,當無尾大不掉之可能!”
軍務革新的事兒繁瑣得很,自然不可能幾句話便說清楚,加之三爺與陳、李二人都不甚精通此道,弘晴也就只能是撿緊要的方面來說,縱使如此,也一樣是長篇大論了的,不過么,最后倒是給了三爺一個明確的答案。
“十三弟還真是好氣魄,如此巨大之變革,要想通過朝議一關,怕沒那么容易罷,再者,涉及如此之巨,沒個數(shù)年的經(jīng)營,怕也難有實現(xiàn)之可能,真若是朝臣們?nèi)浩鹪戨y,真未見得能順遂了去。”
三爺對弘晴還是極為信任的,盡管他自己一時間還無法弄清楚這等軍務變革的內(nèi)涵之所在,然則弘晴既是作出了保證,三爺自也就信了,不過么,卻并不以為老十三的變革折子能輕易闖得過朝議一關。
“父王所慮甚是,此等巨大之變革自不可能一次性到位,終歸須得一步步行了去方可,十三叔在折子里也寫明了此條,據(jù)其所言,軍事學院方是此番變革的核心之所在,若此事能遂行,則一切皆可圍繞之而行也,至于全天下軍伍之武備更新一事么,大可徐徐圖之,先以直隸為試點,年余之內(nèi)便可見成效,待得直隸諸軍完備,再行推廣到全天下也不遲,若能如此,自不愁大事不能成也。”
弘晴早就考慮過了軍事變革的方方面面,對于三爺所擔心的問題,自是早就有了相關之對策,此際借著老十三的名義解說起來,自也就頭頭是道得很。
“嗯,那就姑且等老十三上了本,再看情況而定好了,夫子,子誠,您二位對此可有甚見教否?”
只要老十三的軍事變革不會影響到自個兒“儲君”的地位,三爺自是無可無不可,當然了,相較于老十四這個野心勃勃的政敵來說,三爺自是更為傾向中立的老十三,不過么,也并未打算全力支持于其,大體上還是存在坐山觀虎斗的算計,只是因著茲事體大,三爺心中雖是已有了決斷,卻并未急著說破,而是將問題拋給了陳、李兩大謀士。
“王爺明鑒,依屬下看來,兵部兩阿哥之爭固然是十三爺之策更優(yōu),然,王爺卻是不宜偏幫十三爺,非關正理,只在圣心,故,屬下以為大道上可支持十三爺之策,只是在具體實施上,卻須得兩分,竊以為讓十三爺去建設軍事院校并行新軍整訓之事,而十四爺則去管兵部架構(gòu)之變革,或兩相宜也,此屬下之淺見也,還請王爺明斷。”
如此多年的歷練下來,李敏銓之智算能力雖尚不及陳老夫子,可所差已是不大,盡管事先并不曾得弘晴之提點,可其一番建言下來,卻是說到了事情的關鍵之處,這等玩平衡的手段也耍得分外的滑溜。
“子誠此言大善,若得如此,皇阿瑪處當無不準之理也,夫子以為然否?”
一聽李敏銓這般建議,三爺眼神立馬便是一亮,沒旁的,十四爺在兵部經(jīng)營多年,根深蒂固,由其出面整合兵部相關機構(gòu)改革,正相適宜,當然了,變革之后的老十四在兵部之權(quán)力不單不會增大,反倒會越發(fā)小了去,此無他,掣肘耳――無論是參謀本部還是各軍種司令部的調(diào)整,都須得從外頭掉進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之軍官,而眼下能有新軍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唯有豐臺大營那一萬新軍,內(nèi)里的將領不是弘晴的人便是老十三的人,不管老十四如何調(diào),都繞不過這個坎,如此一來,三爺也就名正言順地將手伸進了兵部之中,似這等好事,三爺豈有不贊成之理,只不過為了慎重起見,三爺還是問了問陳老夫子的意見。
“小王爺怎么看此事?”
陳老夫子并未附和三爺?shù)脑挘矝]對李敏銓的建議加以評述,而是轉(zhuǎn)手將問題丟給了弘晴,此言一出,三爺與李敏銓的目光立馬齊刷刷地聚焦在了弘晴的身上。
“回夫子的話,學生以為此事確可如此處置,然,卻不可急于表態(tài),終歸須得等朝議喧囂上一番,再行上本,或可得其利哉。”
弘晴顯然沒料到陳老夫子會突然將問題拋了過來,不由地便是一愣,不過么,卻是不敢稍有怠慢,趕忙沉吟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不錯,正該如是!”
弘晴此言一出,三爺?shù)故菦]馬上表態(tài),而是偷眼看了看陳老夫子,直到見陳老夫子點頭嘉許了之后,這才一擊掌,語帶興奮地就此定了調(dià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