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翻云覆雨
寶鼎當(dāng)然拒不接受封國。</br></br>始皇帝保持沉默,等待寶鼎的抉擇,要么出手殺人,要么自殺。</br></br>豪m(xù)én貴族步步進bī,他們也在等待寶鼎的抉擇,是與我們一起聯(lián)手對抗中央,還是自求敗亡。當(dāng)然,寶鼎也有可能一怒拔劍,但既然你拔劍了,大家徹底撕破了臉,那就是你死我活了,誰也沒有退路,即便付出大秦崩潰的代價也在所不惜。</br></br>我連命都保不住了,我還顧得上什么中土的和平統(tǒng)一?</br></br>寶鼎再次覲見始皇帝。</br></br>這一輪博弈,實際上大家都有底線。前車之鑒后事之師,誰也不想拼個兩敗俱傷、yù石俱焚。大秦如果崩潰了,統(tǒng)一戰(zhàn)果付之一炬,那損失太大了。這不是誰可以承擔(dān)的問題,而是是否值得的問題。政治博弈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假如未能實現(xiàn)這個目標(biāo),反而把老本賠上了,那就得不償失了。</br></br>這就是寶鼎可以抓住的機會,可以回旋的余地。</br></br>寶鼎做出了一副拼命的架勢。你既然和功臣們默契配合,試圖置我于死地,那我不得不低頭,不得不幫你殺人。不殺人,阻止不了北伐,更阻止不了分封,但這人一殺,把對手bī上絕路,誰敢保證地方不會叛誰敢說對手不敢絕地反擊?內(nèi)戰(zhàn)一旦爆發(fā),怎么辦?</br></br>始皇帝自然知道寶鼎的意思,這是討價還價啊。</br></br>“有何要求?”始皇帝問道。</br></br>“遵從陛下的旨意。”</br></br>始皇帝毫不猶豫地說道,“盡量避免內(nèi)</br></br>“臣需要時間。”</br></br>寶鼎這是要始皇帝做出妥協(xié)了。</br></br>始皇帝微微頷首,“遼東可以建封國,皇子領(lǐng)封國的條件可以降低一點,在其功勛不足以封王之前,先遙領(lǐng)或者代領(lǐng),允許其在一定時間內(nèi)積累軍功,但假如未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積累到足夠功勛,則罷去其領(lǐng)封國的資格。”</br></br>封國沒有封王,封國郡縣等于還在中央的控制之下,始皇帝這一步讓得太少了。</br></br>寶鼎無所謂,他關(guān)注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實力,這才是他布局的關(guān)鍵。</br></br>“臣需要得力部下的襄助。”</br></br>這個條件合情合理。功臣們豈是不堪一擊之輩?寶鼎沒有一幫悍將相助,哪敢出手?但這個條件一提,等于向始皇帝表決心,我是一定要殺人了。</br></br>“如你所愿。”始皇帝問道,“你要調(diào)哪些人去北疆?”</br></br>“安平侯司馬尚,大上造司馬斷,大上造章邯,右更荊軻。”</br></br>始皇帝并不意外,現(xiàn)在寶鼎肯定要把親信部下調(diào)回北疆,以加強對北疆武力的控制。此刻寶鼎深陷危局,已經(jīng)顧不上掌控除代北以外的其他地方勢力了,只能把自己伸出去的“手”從江南、兩淮和江東等地火速撤出來。</br></br>始皇帝的目的就是要削弱功臣們的實力,遏制和打擊豪m(xù)én貴族對地方郡縣的控制,唯有如此,他才能逐漸集權(quán)于中央。只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寶鼎竟然如此果斷,毫不猶豫地就把自己的勢力全部收縮回代北,這不禁讓他疑竇叢生,不得不xiǎo心防備寶鼎的“后招”。</br></br>“章邯走了,誰鎮(zhèn)戍江南?”始皇帝試探了一句。</br></br>寶鼎的勢力在江南可謂根深蒂固,就算章邯、荊軻走了,但莊翼和蓋聶還在,楚人和趙人依舊實際控制著江南,其他勢力想在江南站住腳非常困難。</br></br>始皇帝既然問,寶鼎也就順?biāo)浦郏嵵嘏e薦舞陽侯楊端和。楊端和雖然是楚系大將,但與寶鼎并肩作戰(zhàn)近十年,彼此利益糾葛,雙方有一定的信任基礎(chǔ)。寶鼎把楊端和放在江南,不求楊端和能鼎力相助,只求楊端和與莊翼、蓋聶默契配合,穩(wěn)住江南。江南能否穩(wěn)住,直接關(guān)系到大江流域的形勢發(fā)展,這對大秦維持統(tǒng)一局面至關(guān)重要。</br></br>這個人選始皇帝很滿意,他同樣需要江南的穩(wěn)定。</br></br>“舞陽侯到了江南,嶺南鎮(zhèn)戍jiāo給誰?”始皇帝明知故問。</br></br>寶鼎不管了,嶺南反正是蠻荒之地,遠征軍也大半撤回,不管是由熊氏鎮(zhèn)戍還是始皇帝從咸陽另派心腹,暫時都影響不了大局,就算熊氏在嶺南割據(jù)稱霸又如何?難道熊氏還敢翻越南嶺殺進江南?那不是找死嘛。不過始皇帝肯定要派親信去鎮(zhèn)戍嶺南,監(jiān)控和遏制熊氏外戚。</br></br>=</br></br>北伐勢在必行,武烈王阻擋不住,迫于不利形勢,武烈王不得不放棄江南的控制權(quán),撤回部署在兩淮和江東的勢力,試圖以實力上的收縮來擺脫始皇帝和其他政治勢力對他的“圍追堵截”。</br></br>武烈王這頭老虎“逃”得太快了,而且還把到嘴的食物全部丟了下來,這使得圍堵他的狼群頓時停下腳步,一窩蜂地?fù)湎蛄双C物。</br></br>統(tǒng)一之初,始皇帝和武烈王聯(lián)手,以發(fā)動南北戰(zhàn)爭為借口,把王翦等一幫功臣和jīng銳軍隊全部調(diào)到了北部邊疆。始皇帝借機阻御了功臣們威bī咸陽試圖擴大封國的意圖,而武烈王則借機把自己的勢力部署到了兩淮和江東,讓自己的實力急劇膨脹。誰知好景不長,轉(zhuǎn)眼他就成了眾矢之的,當(dāng)初他怎么吃下去的,現(xiàn)在怎么吐出來,而且吐得更多。</br></br>江南、兩淮和江東三個鎮(zhèn)戍官長是多大的一塊武烈王毫不心痛,非常慷慨地還給了咸陽。始皇帝當(dāng)然想一口吞下去,但他知道這是武烈王拋出來的假如他獨吞,必定與朝堂上的各方勢力發(fā)生直接沖突。本來是他要挑起武烈王和功臣們之間的廝殺,結(jié)果現(xiàn)在變成武烈王作壁上觀,他赤膊上陣和貴族們做殊死搏斗,這種蠢事他是不會干的,所以他也把拋了出去,但其他各方勢力要想把這塊吃下去,就必須向他做出讓步,實際上始皇帝就是借此機會削弱功臣們的實力。</br></br>武烈王迫于危機“自斷一臂”,那么你們呢?如果你們貪婪成不讓步,不妥協(xié),那我們就斗一斗,而最終的嬴家肯定不是你我,而是作壁上觀的武烈王,到那時,你們失去的將更多。</br></br>咸陽政局頓時為之一變,各方勢力暫時放下了加建封國和推動北伐的事,轉(zhuǎn)而全力以赴爭奪地方控制權(quán)。</br></br>武烈王翻手為云,覆手為雨,轉(zhuǎn)眼間扭轉(zhuǎn)被動局面。</br></br>=</br></br>寶鼎出了咸陽宮,馬上拜會駟車庶長公子豹,將這一消息告之宗室。</br></br>公子豹半天沒說話,但冷峻的臉sè和緊皺的眉頭還是把他心里的憤怒清晰地表達了出來。</br></br>“為何現(xiàn)在告訴我?”公子豹突然質(zhì)問道,“為何瞞著我們擅自做出這種決定?你知道放棄這三個地方的控制權(quán)對我們意味著什么?”</br></br>寶鼎躬身致歉。</br></br>這事沒得商量,既然公子豹、公子騰和一幫宗室大臣并沒有在朝議上直接反對加建封國,更沒有公開支持寶鼎反對北伐,可見宗室并沒有意識到老嬴家在統(tǒng)一后的權(quán)力和財富的再分配中占據(jù)了最大的一塊利益,他們認(rèn)為這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他們甚至配合始皇帝一起向?qū)毝κ海琤ī迫寶鼎屠戮功臣,這讓寶鼎大為失望。</br></br>“我必須阻止北伐。”</br></br>寶鼎說了自己的理由,很簡單,現(xiàn)在北伐只會拖垮中央財政,把大秦推進崩潰的深淵。大秦崩潰了,損失最大的就是老嬴家,所以老嬴家要從大局出發(fā),把該給功臣的就給功臣,以此來緩和彼此間矛盾,為大秦贏得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br></br>“你認(rèn)為這能緩和彼此間的矛盾?”公子豹嗤之以鼻。</br></br>寶鼎笑笑,“最起碼,此策可以推遲矛盾爆發(fā)的時間。大秦需要這個時間,老嬴家同樣需要這個時間。”</br></br>公子豹看了他一眼,問道,“何解?”</br></br>“只要皇帝在,分封諸侯就絕無可能。”寶鼎笑道,“這其實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大家之所以急不可耐,完全是出于防衛(wèi)的需要,以攻代守,以威bī咸陽宮來守住目前的封國制度,從而阻止皇帝集權(quán)中央,防止他徹底斷絕分封之路。”</br></br>公子豹聽懂了。寶鼎這是暗示他,yù速則不達,像分封諸侯這種事在始皇帝手上絕對行不通,只有寄希望于二世皇帝甚至三世皇帝。只要大秦帝國在,只要老嬴家始終掌控中土,還怕沒有分封之日?</br></br>公子豹沉思良久,嘆道,“既然發(fā)生了這種變化,阻止北伐也不是沒有可能,但你若想最大程度地拖延北伐時間,就必須讓那幫老家伙jiāo出兵權(quán),解甲歸田。”</br></br>寶鼎躬身為禮。</br></br>公子豹知道寶鼎jiāo出地方控制權(quán)以求緩解與其他政治勢力的矛盾之后,也就不可能再去屠戮功臣了。屠戮功臣就要冒功臣叛luàn的危險,功臣一旦叛地方割據(jù),大秦勢必陷入分裂,這是寶鼎極力避免的事情。既然形勢已經(jīng)發(fā)展到這一步,宗室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幫助寶鼎竭盡全力維持大秦的穩(wěn)定,給大秦贏得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br></br>=</br></br>右丞相隗狀匆匆趕到太傅府。</br></br>他聽到消息就來拜會寶鼎。寶鼎這一招的確高明,但代價是宗室和外戚實力受損,關(guān)東系和老秦人乘機坐大,可以預(yù)見,不久的將來,必然出現(xiàn)地方割據(jù)勢力,與中央形成直接對抗。</br></br>寶鼎聽到這些話暗自冷笑。我實力大了,你就聯(lián)合他們打擊我,現(xiàn)在我放棄江南等地的控制權(quán),你又想借助我的力量壓制他們,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如果讓你得逞,恐怕第一個割據(jù)地方的不是他們,而是你隗氏。</br></br>隗狀分析得倒是非常透徹,但寶鼎一句話讓他目瞪口呆。</br></br>“守住本土吧。”寶鼎淡淡說道,“如果你執(zhí)意堅持馬上北伐,我擔(dān)心連本土都守不住。”</br></br>隗狀的臉sè十分難看。無疑,寶鼎不支持他向外擴張勢力,這說明什么?說明寶鼎這一次在始皇帝和豪m(xù)én貴族兩大政治勢力的聯(lián)手打擊下,對大秦的前景不再看好,甚至很悲觀,悲觀到已經(jīng)預(yù)測到大秦的分裂和戰(zhàn)寶鼎已經(jīng)在為未來的國內(nèi)戰(zhàn)爭做布局了。</br></br>隗氏的根基在巴蜀,目前不過鞏固了過去楚系所擁有的勢力范圍,隨著熊氏外戚的整體沒落,隗氏雖然代替熊氏外戚掌控了楚系,但因為在軍中的勢力非常單薄,隗氏基本上沒有向關(guān)東擴張的可能。</br></br>“江南對未來關(guān)東局勢的發(fā)展極其關(guān)鍵。”隗狀試探道,“皇帝對江南鎮(zhèn)戍可有什么看法?”</br></br>“巴蜀、荊宛、江南,再加上嶺南。”寶鼎眼里lù出一絲嘲諷之sè,“楚系的勢力基本覆蓋了這四大地區(qū),難道猶嫌不足?”</br></br>隗狀松了口氣。寶鼎終究還是舍不得江南,楚系終于還是拿到了這塊戰(zhàn)略要地。</br></br>“遼東如果建封國,大庶長李信恐怕要調(diào)離東北疆。”</br></br>隗狀再次試探,看看能不能把李信放到兩淮或者江東。</br></br>寶鼎搖搖頭,毫不客氣地說道,“上次我建議你把李信調(diào)回隴西,戍守京畿但你拒絕了我的建議,非要把李信放到東北疆。”寶鼎說到這里,冷笑了兩聲,面lù不屑之sè。東北疆三大鎮(zhèn)戍統(tǒng)率王賁、馮毋擇和李信,正好分屬于老秦人、關(guān)東人和楚系,看上去是互為牽扯,但誰料到三人竟然齊心協(xié)力,以平定遼東之功威bī咸陽在東北疆建封國,就此掀起了一輪政治風(fēng)暴,而目標(biāo)就是寶鼎。</br></br>隗狀面不改sè心不跳,神sè如常,撫須笑道,“現(xiàn)在武成公王翦,廣武侯麃公和臨洮侯羌廆都在隴西,李信調(diào)至隴西,恐怕沒有立足之地。”</br></br>寶鼎故作沉yín,然后不緊不慢地說道,“老將軍們?nèi)竹R一生,功高蓋世,統(tǒng)一大業(yè)完成后,也該卸甲歸田,頤養(yǎng)天年了。”</br></br>隗狀想了一下,不置可否地笑笑,“如果有老將軍們坐鎮(zhèn)長城,北伐的勝算應(yīng)該更大。”</br></br>“北伐?”寶鼎笑了起來,“如果你想讓太子在繼承大統(tǒng)的時候,不得不把封號改為大王,那就請你不遺余力地支持北伐吧。”</br></br>隗狀臉sè頓滯,半晌無語。</br></br>=</br></br>左丞相王綰與寶鼎相對而坐,侃侃而談,談話的內(nèi)容始終圍繞著武安君白起。</br></br>王綰試圖用這種方式提醒寶鼎與老秦人的親密關(guān)系,讓他重新回憶一下這十幾年來的崛起之路中對其幫助最大的是誰,另外就是感謝寶鼎在危急時刻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沒有與老秦人反目成仇,也沒有像他父親一樣拋棄老秦人,而是毅然與老秦人攜手抗敵。</br></br>老秦人對分封的渴求最為強烈,在他們看來,這是他們應(yīng)得的獎賞,這是他們一代代人流血流汗拼搏而來。回頭看看大秦的歷史,宗室有他們付出得多嗎?外戚的功勛超過了他們嗎?但歷朝歷代,流血流汗的是他們,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是他們,即便政治斗爭的時候做犧牲品的還是他們,而在享受勝利果實,享受權(quán)力和財富的時候,卻偏偏忘了他們。</br></br>這一代的老秦人創(chuàng)造了統(tǒng)一中土的豐功偉績,然而,統(tǒng)一前后,始皇帝和宗室外戚在掠奪權(quán)力和財富的同時,卻不斷地打擊他們,壓制他們。功勞最大,回報卻最少,這讓老秦人的怒火越來越大,尤其在統(tǒng)一完成后,始皇帝和咸陽宮急不可耐地剝奪老秦人的兵權(quán),削弱老秦人的實力,大有兔死狗烹之勢。</br></br>老秦人終于忍無可忍了,既然你要殺我,那就對不起,魚死網(wǎng)破,yù石俱焚吧,于是終于掀起了這一輪政治風(fēng)暴。</br></br>老秦人已經(jīng)做好了與始皇帝決裂,與武烈王反目成仇大打出手的準(zhǔn)備,然而,武烈王終究沒有違背當(dāng)日的承諾,終究沒有背叛老秦人,他做出了選擇,以犧牲自己的利益來保全老秦人。</br></br>“我們都需要時間,無論是皇帝,還是你我。”寶鼎說道,“這一次我還有能力化解危機,但下一次我就沒有這個能力了,所以請你從老秦人的未來出發(fā),做出必要的讓步。”</br></br>王綰略略皺眉,目lù疑問之sè。</br></br>“武成公和廣武侯已經(jīng)老了,臨洮侯和通武侯也年近五十,老秦人需要年輕力壯的下一代。”寶鼎嘆道,“如果現(xiàn)在北伐,打敗了,老秦人將遭遇重創(chuàng),甚至可能就此一蹶不振。”</br></br>王綰聽明白了,這是寶鼎的條件,讓老將軍們告老還鄉(xiāng),讓年輕一代代替他們統(tǒng)領(lǐng)大軍,這樣幾年后當(dāng)北伐條件成熟,他們就能出塞作戰(zhàn),建下顯赫功勛,在未來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內(nèi)都能牢牢掌控軍隊。只要老秦人始終控制軍隊,那老秦人就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br></br>老將軍們告老還鄉(xiāng),可以有效緩解老秦人對咸陽宮的威脅,可以讓始皇帝敢于在封國一事上做出讓步,尤其重要的是,這次武烈王和老將軍們的主動妥協(xié)可以讓始皇帝和咸陽宮贏得更大的權(quán)威,而只有更大的權(quán)威才能讓始皇帝和中央敢于集中jīng力實施休養(yǎng)生息之策。</br></br>王綰思考良久,問道,“在武烈侯看來,何時北伐最為合適?”</br></br>“五年之后,十年之內(nèi),必須完成北伐。”</br></br>王綰微笑點頭,老秦人需要時間擴張和穩(wěn)固地方勢力,五到十年,應(yīng)該差不多了。</br></br>=</br></br>=</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