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蒙氏的選擇
第334章蒙氏的選擇</br></br>寶鼎命令兩府官員收拾行裝,急速北上。</br></br>這天晚上昌文君熊熾趕到蓼園送行。</br></br>在各方的努力下,寶鼎終究還是沒有進京,但局勢的發(fā)展出乎大家的預料,誰也沒料到匈奴人竟然在這個關鍵時刻與趙燕兩國聯(lián)手夾擊秦軍,寶鼎因此再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br></br>匈奴人自從占據(jù)云中之后,無時無刻不想著攻占代北,繼而直接威脅中土腹地,所以匈奴人常常入侵擄掠尋找大舉進攻的機會。這一次趙燕兩國主動與之結(jié)盟,給他們提供中土最新消息,并與他們聯(lián)手夾擊秦軍,總算給了匈奴人一個攻占代北的最好機會。</br></br>匈奴人一如既往,先以小股游騎入侵,以麻痹代北秦軍,打探代北軍情。等到秦軍主力在中山戰(zhàn)場與趙燕兩軍陷入僵局之后,匈奴人突然爆發(fā)了,先是匈奴左賢王指揮左方諸王大舉進攻,分隔包圍代北秦軍,把他們困在城池和關隘之內(nèi),接著匈奴大單于又帶著后續(xù)大軍越過長城,陳兵于大黑河一線,準備在代北秦軍糧盡箭絕之際,發(fā)動致命一擊。</br></br>匈奴人不是不想鋪天蓋地地殺進代北,而是不想在代北與秦軍打個兩敗俱傷,以影響到他們此次攻擊的終極目標。他們這一次的目標不是代北,而是河北和晉中,是中原腹地。</br></br>秦軍云集中山戰(zhàn)場,晉中空虛,正是攻擊的最佳時機,但能否攻打晉中,卻要看中山戰(zhàn)場的結(jié)果。假如秦軍在中山戰(zhàn)場迅速取得了勝利,匈奴人最多也就是乘著秦軍傷痕累累精疲力竭之際,以最小代價拿下代北,反之,假如秦軍和趙燕兩軍僵持不下,甚至因為兩線作戰(zhàn)難以為繼的原因戰(zhàn)敗了,那匈奴人不但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拿下代北,還能迅速越過太行山,殺進中土腹地燒殺擄掠。</br></br>正是因為此仗有絕對勝算,匈奴人才愿意與趙燕兩國結(jié)盟,才愿意盡出大軍幫助趙燕兩國夾擊秦軍。</br></br>北方戰(zhàn)局的急轉(zhuǎn)直下,讓熊熾憂心忡忡,言談之間,透出幾分無奈和沮喪。武烈侯此行假如敗了,那先前的所有努力一將在夜間化為烏有。</br></br>“咸陽宮不但無意增兵北方戰(zhàn)場,還以財賦緊張為由,威脅北方戰(zhàn)場上的統(tǒng)率們,逼著他們不惜代價攻克中山。”熊熾搖頭苦嘆,“北疆危矣。”</br></br>“咸陽宮的策略還是正確的。”寶鼎不動聲色地說道,“以最快速度擊敗趙燕聯(lián)軍,敵人兩路夾擊之策遂告失敗,如此一來,匈奴人即使大兵壓境,我們也可以據(jù)險死守,把匈奴人阻擋在大黑河一線,以斷絕他們攻占代北威脅我中土腹地的圖謀。”</br></br>“兩年的大饑荒給了中土沉重一擊,也讓大秦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熊熾嘆道,“財賦嚴重不足是事實。就算我們在中山戰(zhàn)場迅速取得了勝利,移師北上阻御匈奴人,財賦還是難以支撐,而中原局勢的變化將加重這一危機,除非齊楚兩國主動放棄這一千載難逢的反攻機會?”</br></br>寶鼎從熊熾的話里聽出了一點東西。很顯然,咸陽宮要考慮議和齊國了,但無論是齊國,還是政局二次劇變后的楚國,他們的朝堂上都是激進勢力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齊國的田氏和孫氏,楚國的景氏和項氏,都不會放棄這么一個千載難逢的反擊機會。</br></br>自己真的改變了歷史,幾年來的努力終于看到了成效,但可惜的是,改變最大的卻是統(tǒng)一的歷史軌跡,而不是大秦國策變革的歷史軌跡。從目前形勢來看,接下來的統(tǒng)一進程將異常艱難,不但看不到齊國不戰(zhàn)而降的“奇跡”,就連大漠上的匈奴人都乘機跑來“打劫”了。大秦從北到南都是戰(zhàn)場,敵人一個比一個兇狠,統(tǒng)一大戰(zhàn)很快就要掀起驚濤駭浪,而連番惡戰(zhàn)之后,大秦國力損耗驚人,統(tǒng)一后的大秦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形勢。</br></br>不過也有好處,好處就是老秦人的功勛會越來越多,宗室的戰(zhàn)績會越來越大。老秦人和宗室是自己最為倚重的兩大勢力,這兩大勢力的進一步崛起,勢必會影響到咸陽朝堂上的權(quán)力構(gòu)架,繼而會影響到權(quán)力和財富的再分配。也就是說,統(tǒng)一進程的艱難,將有利于大秦國策的變革,有利于自己牢牢掌控國策變革的方向。</br></br>“中原局勢亂了,對我們來說未必就是壞消息。”寶鼎淡淡地笑道。</br></br>熊熾臉色微僵,一股不安的情緒瞬間彌漫全身。</br></br>中原局勢亂了,對武烈侯和老秦人來說的確不是壞消息,相反,正好可以借機打擊關東系,壓制咸陽宮,但問題的關鍵是,中原局勢亂了,東南勢必受到連累,東南熊氏肯定要被拉到中原戰(zhàn)場上做“替罪羊”,咸陽宮和關東人肯定要在中原大亂之前把主要罪責推到熊氏頭上,繼而把熊氏徹底打倒。</br></br>打倒熊氏,等于擊毀武烈侯的一支后援,斬斷武烈侯的一支胳膊,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變王統(tǒng)的歸屬,打破武烈侯的布局,咸陽宮甚至可能因此而逆轉(zhuǎn)形勢,所以咸陽宮沒有理由錯過這樣的機會。</br></br>“武烈侯對扭轉(zhuǎn)中山戰(zhàn)局似乎信心十足。”熊熾試探著問了一句。</br></br>中山戰(zhàn)局的發(fā)展是整個局勢演變的關鍵,一旦中山戰(zhàn)場沒有取得預料中的戰(zhàn)果,那么形勢就會向不同的方向發(fā)展。在熊熾看來,秦軍為了戍守代北,極有可能暫時放棄攻擊中山,這樣老秦人既保住了代北,又維持了河北現(xiàn)狀,算是功過相抵。如此一來,齊楚兩國是否乘機攻打中原,就要取決于代北戰(zhàn)局。匈奴人失去了趙燕兩國聯(lián)軍在中山戰(zhàn)場的策應,面對頑強堅守的秦軍,十有**選擇撤退。匈奴人絕不會上了趙燕兩國的當,與秦軍在代北打個兩敗俱傷,以自身的損失白白便宜了趙燕兩國。</br></br>中山戰(zhàn)場繼續(xù)對峙,代北戰(zhàn)事停止,秦軍可以以全部精力應對中原局勢,那么齊楚兩國也就喪失了攻擊中原的最佳機會。不出意外的話,齊國考慮到國內(nèi)的大饑荒還沒有完全解決,楚國考慮到國內(nèi)局勢尚不穩(wěn)定,都會放棄攻擊,于是中原局勢也就繼續(xù)對峙。</br></br>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武烈侯臨危受命,卻未能攻占中山,導致各戰(zhàn)場都陷入僵持,咸陽宮會責斥他,會催逼他拿下中山,而形勢又不允許他再一次發(fā)動攻擊,迫于無奈之下,他只有在國策變革上向咸陽宮妥協(xié),也就是說,武烈侯只有回京,各方勢力也無力阻止武烈侯回京。這一次武烈侯回京,咸陽宮絕不會手軟,更不會錯過打擊或者禁錮他的機會,甚至有可能發(fā)動一場風暴,秦王政會像當年昭襄王“解決”公子弘一樣“解決”武烈侯,永絕后患。</br></br>假如形勢發(fā)展到那一步,熊氏將作何選擇?熊氏沒有選擇,只有向秦王政“投降”,否則熊氏將繼武烈侯之后煙消云散。這一次秦王政同樣不會對熊氏手下留情了,該抹殺的時候就一定要抹殺,不會留下禍患。</br></br>寶鼎沉吟良久,緩緩點頭,“至少有七成以上的把握。”</br></br>熊熾暗自驚凜,半晌無語。自己對形勢的揣測似乎錯了。假如武烈侯有七成把握拿下中山,那秦軍主力肯定要轉(zhuǎn)戰(zhàn)代北,而齊楚兩國也極有可能攻擊中原,以便把秦國拖入兩線作戰(zhàn)的窘境。一旦秦軍戰(zhàn)敗于中原,中土三國暫時鼎立的局勢也就基本明朗了。</br></br>武烈侯哪來的七成把握?熊熾驚疑之中驀然意識到,武烈侯的目標不是中山戰(zhàn)場的趙燕聯(lián)軍,也不是代北戰(zhàn)場上的匈奴人,而是中原戰(zhàn)場上的關東人,是關東系中實力最為龐大的蒙氏。打倒蒙氏,等于砍斷了秦王政的一支胳膊,這將給咸陽宮以重創(chuàng),國策變革的阻力將大為減少。武烈侯現(xiàn)在一心一意要做的事就是推進國策變革,以此為基礎來完成他的謀劃,由此不難揣測到他每一步棋后面所隱藏的真實意圖。</br></br>熊熾再也無心關注武烈侯哪來的七成把握,而是考慮熊氏在未來復雜局勢中的選擇了,可惜他不是先知,他看不到未來,但熊氏又不能走一步看一步,那太危險了,極有可能陷入萬劫不復之地。今日熊氏可不是幾年前的熊氏,沒有了華陽太后的庇護,熊氏就像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弱不禁風”。</br></br>熊熾望著寶鼎,希望他能提醒一句,即便是威脅,是嚴正警告,他也能接受,也有助于熊氏做出選擇。</br></br>寶鼎面如止水,坐在那里一言不發(fā)。他已經(jīng)做出暗示了,他告訴熊熾他有七成把握拿下中山,這個暗示已經(jīng)非常明顯,如果熊氏還是不能做出選擇,還是像過去一樣,總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心態(tài),試圖漁翁得利,那對不起,你自生自滅吧。熊氏的利益在未來,熊氏的重新崛起也要靠下一代,對于這一代貴族,寶鼎本來就有把他們掃進“垃圾堆”的意思,可惜人性貪婪,熊氏對權(quán)力的**太大,這種**蒙蔽了他們的心智,讓他們始終看不清局勢的發(fā)展。</br></br>“武烈侯對江南局勢可有什么考慮?”熊熾忍不住,再次做出試探。</br></br>“我告訴公子高和武安侯,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暫停南嶺大渠的開鑿,以全部精力戍守江南,確保江南的安全。”</br></br>“武烈侯認為江南會有戰(zhàn)事?”</br></br>寶鼎微微皺眉,也是忍不住了,于是說道,“東南水師控制在你們的手上,還有東南和江南兩地的地方軍,如此實力,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牢牢掌控主動權(quán)。”寶鼎目露不屑之色,冷笑道,“我不明白的是,你們到底是年紀大了還是沒有膽氣?為何不敢主動出擊?為何不能推進和控制局勢的發(fā)展?你們對咸陽宮到底抱有什么希望?難道指望大王會像個孩子一樣,拉著你們的袍袖親熱地叫舅舅?難道非要等到屠刀架到你們的脖子上,你們才會拔劍出擊?”</br></br>熊熾目瞪口呆,駭然心驚。</br></br>“放棄你們的妄想,改變你們的行事風格,不要再像過去一樣以為自己是這個王國的主宰,在這個王國可以予取予奪為所欲為。今非昔比了,現(xiàn)在熊氏若想得到自己滿意的東西,就得像個盜賊一樣,去搶劫,去殺掠,舍此以外,別無他途。”</br></br>寶鼎深深吸了一口氣,強自忍住心中的憤懣,壓抑下對熊氏的不滿和鄙夷,再不說話。你背叛我也好,背叛秦王政也好,最終都不會有好下場,既然左右不能逢源,前后都沒有生路,那倒不如拔劍而起,自己控制自己的命運,或許就能絕處逢生。</br></br>熊熾坐在那里陷入沉思,良久,他躬身告辭,自始至終沒有說一句話。</br></br>寶鼎望著他的背影,暗自嘆息。等你接到壽春政局再變,陽文君及其勢力遭到血洗之后,你就知道熊氏所面臨的處境了。那時候假如你們不敢控制自己的命運,而是把命運交給秦王政,那就等死吧。至于公子扶蘇的儲君之位,更是想都不用想。只是這樣一來自己的謀劃就被破壞了,失去了楚系這個強力后援,未來步履維艱啊。</br></br>=</br></br>寶鼎辭別了母親和妻子,日夜兼程趕赴河北。</br></br>這一天到了大梁,蒙武和中原軍政官長們出城相迎。寶鼎仔細詢問了中原形勢,不過對中原局勢的發(fā)展沒有做出任何預測。其實也無須他預測,形勢擺在這里,中原局勢的發(fā)展取決于北方戰(zhàn)場,只要北方戰(zhàn)場能夠取得勝利,中原也就不會有存亡危機。</br></br>蒙武主動邀請寶鼎在大梁休息一夜。寶鼎也想探探蒙氏的底,欣然答應。</br></br>晚上蒙武悄悄趕到寶鼎的營帳。這段時間蒙氏焦慮不安,他們無法判斷北方戰(zhàn)局的發(fā)展,但他們對寶鼎的才智抱有一定的信心,這一點蒙氏兩代人的看法完全一致。寶鼎屢創(chuàng)奇跡,這就是實力的體現(xiàn),而這種可怕的實力讓他們在堅決追隨秦王政的同時,也不得不給家族預留一條后路。假如在未來的權(quán)力博弈中,武烈侯贏得了最后的勝利,而他們又沒有給家族留一條后路,那蒙氏三代人辛苦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必定毀于旦夕之間。</br></br>蒙武這種深夜秘密造訪的舉動已經(jīng)把蒙氏的意圖暴露無遺,所以他也就沒有必要遮遮掩掩了。</br></br>“武烈侯對逆轉(zhuǎn)北方戰(zhàn)局有幾成把握?”蒙武開門見山地問道。</br></br>寶鼎笑了起來,“北方戰(zhàn)局進行得很順利,何來逆轉(zhuǎn)之說?”</br></br>蒙武暗自吃驚,不過他的神情沒有任何變化,兩眼炯炯有神地望著寶鼎,等待解釋。</br></br>寶鼎神態(tài)從容,微微笑道,“中山戰(zhàn)場的僵持,不過是上將軍的消耗之策,在僵持中消耗趙燕聯(lián)軍的武力和錢糧,在僵持中消耗趙燕聯(lián)軍的士氣。尤其是代北軍,雖然司馬尚想盡辦法穩(wěn)住了代北軍,不過那畢竟是暫時的。你可以想像一下,當匈奴人大舉入侵代北的消息傳到中山戰(zhàn)場,當趙燕聯(lián)軍的傷亡越來越大,當我?guī)е鴰资f援軍趕到呼沱水一線,代北軍還有多少士氣?代北軍的將士還有多少人愿意舍命相搏?人不能絕望,人一旦絕望,哪里還有勇氣和信心?”</br></br>“至于代北戰(zhàn)場,匈奴人根本不足為慮。”</br></br>“匈奴人還沒有統(tǒng)一大漠,它的東面有負隅頑抗的東胡人,它的西面有虎視眈眈的大月氏,它還不具備大舉入侵中土的實力和時機。”寶鼎慢條斯理地說道,“對于匈奴人來說,與趙燕兩國的合作是個攻占代北的機會,不過他們之間的聯(lián)盟非常脆弱,純粹是互相利用。”</br></br>“趙燕兩國和匈奴人都想讓對方與我大秦打個兩敗俱傷,以便自己漁翁得利,所以匈奴人的主力大軍至今還在大黑河一線按兵不動。匈奴人這一招很高明,他們讓代北戰(zhàn)局陷入僵持,給秦軍以重壓,迫使秦軍不惜代價盡快結(jié)束中山大戰(zhàn)。一旦秦軍以慘重代價贏得了中山大戰(zhàn),那等于中了匈奴人的奸計,拱手把代北送給了匈奴人。”</br></br>“我們不愿意放棄代北,所以也不愿意以慘重代價攻占中山。趙燕聯(lián)軍正是摸準了我們的心思,因此一直咬牙堅持。等我趕到中山戰(zhàn)場,我可以肯定,趙燕聯(lián)軍馬上就會主動議和。在他們看來,大秦絕不會放棄代北,否則關中和河北都將處在匈奴人的威脅之下,為此,大秦會被迫停止中山大戰(zhàn),轉(zhuǎn)而集中主力北上與匈奴人作戰(zhàn)。”</br></br>“趙燕兩國以結(jié)盟為誘餌,把匈奴人引到了代北戰(zhàn)場,挑起了大秦和匈奴人的戰(zhàn)事,如此便給趙燕兩國贏得了喘息的時間,更給齊楚兩國贏得了反攻中原的機會。一旦秦軍陷入兩線作戰(zhàn)的窘境,則中土必定出現(xiàn)鼎立之局,由此趙燕兩國就算暫時擺脫了生存威脅。”</br></br>“可惜匈奴人的智慧并不差。匈奴人有自知之明,在他們沒有統(tǒng)一大漠之前,他們絕不會貿(mào)然與中土霸主秦國開戰(zhàn)。”</br></br>寶鼎說到這里笑容更濃,眼里更是露出一絲狡黠之色,“趙燕兩國的謀劃可謂高明,但匈奴人眼光犀利,一眼便看穿了他們的伎倆。兩者互相算計,互相利用,互相猜忌,最終白白便宜了我大秦。”</br></br>蒙武想了很久,暗自嘆息,不得不承認寶鼎的分析有道理。北方戰(zhàn)局雖然看上去危機重重,但如果寶鼎的分析是正確的,那么不但沒有危機,反而處處藏著殺敵良機。</br></br>“如果北方戰(zhàn)局順利推進,那中原局勢又將如何發(fā)展?”</br></br>“中原必有大戰(zhàn)。”寶鼎說道,“不要抱著僥幸之心,更不要相信所謂的盟約,否則必遭重創(chuàng)。”</br></br>蒙武暗窒,一股寒意從心底悄然涌出。</br></br>=</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