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秦王政的改變
第266章秦王政的改變</br></br>公子負芻和景纓在半道上接到了熊岳的急報,李園被刺身亡,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匆忙渡河與秦國武烈侯再次談判,以半個上蔡和陳郡的土地換取秦國的全部撤軍。武烈侯已經(jīng)答應即刻撤回十萬南下大軍,但項燕和淮北軍主力必須在約定時間內(nèi)撤出陳,否則楚國違約,秦軍將渡淮攻擊。</br></br>這份書信里包含的訊息太多,公子負芻和景纓輪流看完書信,都陷入了沉思。</br></br>公子負芻和南山子聯(lián)合春申君舊部,還有南墨劍士為了刺殺李園謀劃了很久,這次終于得手,歸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壽春混亂,李園手下的很多客卿、死士都去保護太后和大王了,否則刺殺成功的可能性很小。李園終于死了,李氏外戚的勢力轟然倒塌,接下來就是一場血腥的權(quán)力博弈了。</br></br>以陽文君熊岳為首的勢力很龐大,李太后和大王一直以李氏外戚的力量來制衡,現(xiàn)在李園死了,李氏外戚的力量分崩離析,陽文君熊岳勢必可以完全控制朝政,但誰殺了李園?只有陽文君。陽文君可以嫁禍給秦人,然而,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陽文君這個黑鍋算是背定了。</br></br>陽文君為什么不顧危險,親自過河與秦人談判?秦軍統(tǒng)率武烈侯為什么會答應他的條件全面撤軍?這里面同樣疑點重重。</br></br>總而言之,太后和大王不會再信任陽文君。陽文君在朝堂上的主要對手是誰?就是以景氏、項氏為首的軍方貴族。不難想像,太后和大王要迅速拉攏軍方貴族來鉗制和打擊陽文君了。</br></br>公子負芻需要什么?需要陽文君的支持,否則他的大計難以實施。</br></br>景纓黯然嘆息。李園肯定要死,楚國的大貴族不會容忍他長期干涉和控制朝政。從秦軍南下開始,他便預感到陽文君要對李園動手了,所以他很明智地選擇離開。果然,在他僅僅離開半天之后,李園就死了。</br></br>默許陽文君誅殺李園,實際上是軍方貴族做出的妥協(xié)。李園和李氏外戚力量的存在激化了楚國朝堂上的矛盾,即便是楚國上下一致同意對秦作戰(zhàn),但因為李園和李氏外戚力量的存在,楚國貴族們?yōu)榱吮旧淼睦嬉脖厝环至选3F族們的分裂讓楚國無論在攻秦的戰(zhàn)場上還是在與秦國的結(jié)盟中都遭遇重挫,楚國岌岌可危,軍方貴族們不得不做出妥協(xié)。</br></br>接下來就要看陽文君的回應了。假如陽文君對軍方貴族的妥協(xié)不予回應,繼續(xù)打擊,那么軍方貴族就聯(lián)手太后和大王,借助陽文君殺死李園一事,把陽文君徹底扳倒,反之,雙方聯(lián)手,控制楚國權(quán)柄。</br></br>陽文君馬上做出了回應,這封信就表明了他的合作態(tài)度。他匆忙與秦人談判簽訂和約,對太后和大王來說,完全可以懷疑他與秦人有交易,可以以賣國的罪名置他于死地,而他毅然不顧個人生死,以半個上蔡和陳郡的土地來換取秦國的全面撤軍,此策完全是為了確保項燕和淮北軍的安全,確保在最短時間內(nèi)穩(wěn)定局勢。局勢穩(wěn)了,楚國貴族們才能坐下來安心籌劃未來,商議在李氏外戚被鏟除之后如何重新分配權(quán)力。</br></br>=</br></br>兩人心事重重地到了陳,見到了項燕。</br></br>公子負芻傳達完命令便退了下去,這種場合他說話毫無份量,只能寄希望于景纓。</br></br>“秦人完全沒有信義,我如果撤出城,必將全軍覆沒,淮北必定全線失守。”</br></br>項燕斬釘截鐵,一口拒絕。</br></br>景纓嘆了口氣,“李園死了。”</br></br>項燕霍然瞪大雙眼,難以置信,“秦人好狠的手段。”</br></br>“你認為是秦人殺的?”</br></br>“陽文君沒有理由在此刻誅殺李園,這對他沒有任何好處。”</br></br>景纓搖頭苦笑,把壽春發(fā)生的事大概說了一下,“你現(xiàn)在還認為是秦人殺了李園?”</br></br>項燕沉吟良久,連連搖頭,“陽文君做事一向穩(wěn)重,絕不會行此下策。”</br></br>“但事實的確如此。”</br></br>“你是當局者迷。”項燕冷笑道,“此事如果不是秦人干的,那也與秦人有密切關(guān)系。”</br></br>景纓驀然想到一個人,臉色當即就變了,“南山子。”</br></br>“春申君。”項燕重重點頭,“春申君的那些好友舊部豈肯放過這樣的機會?據(jù)我所知,南山子曾隨武烈侯出塞,為保護武烈侯立下功勞。武烈侯為人慷慨,向來然諾仗義,如果南山子有求于他,我相信武烈侯一定會出手相助。李園身邊有多少衛(wèi)士?僅靠南山子殺得了嗎?你之所以懷疑陽文君,就是因為陽文君才有實力誅殺李園,但你想想,假如武烈侯調(diào)動黑冰力量幫助南山子,李園還有活命的機會?”</br></br>南山子?景纓的思路頓時活躍,接著臉色再變,目露驚駭之色。</br></br>“你怎么了?”項燕詫異地問道,“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br></br>“南山子就在公子負芻的身邊。”</br></br>這次輪到項燕駭然變色了,“你肯定?”</br></br>“夏侯說的。”景纓的呼吸突然變得粗重起來,“這是一個陰謀,一個針對楚國的陰謀。”</br></br>“屈氏可曾告訴你,南山子何時到了公子負芻的身邊?”</br></br>“公子負芻回京之前。”</br></br>“屈氏又是何時告訴你的?”</br></br>“屈氏離京之前,托付我照顧公子負芻,就是那個時侯提到南山子。”景纓用力拍了一下案幾,“當時局面緊張,我也沒有多想南山子為什么要潛藏在公子負芻的身邊。如果你的推測正確,南山子和武烈侯之間有非同尋常的關(guān)系,那這一切肯定是秦人的陰謀,其目的是混亂我楚國局勢。”</br></br>項燕搖手,“你想得太簡單了,以我的估猜,這是一個計中計。此計之復雜,也只有武烈侯這種狡詐之徒才能想得出來。”</br></br>景纓疑惑不解,“計中計?”</br></br>“公子負芻。”項燕說道,“你好好想想,南山子為什么要潛伏在公子負芻的身邊?公子負芻為什么要想盡辦法重返京都?南山子為什么又要在此刻刺殺李園?李園死了,最大的受益者又是誰?”</br></br>最大的受益者是誰?景纓馬上想到了老奸巨滑的屈氏。屈氏在朝堂上算是中立派,此刻太后和大王不再信任陽文君一系,而軍方貴族相對勢弱,那顯然,太后和大王在打擊陽文君的同時要拉攏屈氏。屈氏與景氏、項氏都有姻親關(guān)系,這時姻親關(guān)系就能發(fā)揮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了。</br></br>但屈氏絕不會和陽文君一系鬧翻,他會在復雜的朝堂局勢中竭力斡旋,而陽文君也絕不會束手待斃,他已經(jīng)向軍方貴族的妥協(xié)做出了回應,由此不難推測到,屈氏斡旋的結(jié)果就是把楚國貴族拉到一起,架空太后和大王。</br></br>景纓至此霍然醒悟。計中計,果然是計中計。此計看上去是借助誅殺李園來混亂楚國局勢,但實際上是挑起楚國的王統(tǒng)之爭,把楚國局勢引向更加可怕的血腥內(nèi)訌。楚國陷入內(nèi)訌,短期內(nèi)無力顧及中原,那么秦國就再無后顧之憂,可以集中力量穩(wěn)定中原,攻打河北了。</br></br>兩人面面相覷,神色異常凝重。良久,景纓苦嘆,問道,“是否與公子負芻談一談?”</br></br>“你決定了?”項燕厲聲問道。</br></br>“那你說怎么辦?”景纓質(zhì)問道,“難道一直讓局勢混亂下去?這樣你死我活的斗下去,楚國完了,再無拯救之可能。”</br></br>“但陽文君是殺害春申君的主謀。”</br></br>“我們誰也殺不了陽文君。”景纓黯然搖頭,“再說,春申君已經(jīng)死了,我們誅殺陽文君除了挑起內(nèi)訌外,對楚國有什么好處?”</br></br>“陽文君在朝一日,楚國就絕無振興之希望。”項燕怒聲說道,“陽文君是秦王夫人的父親,與秦國熊氏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他向來主張與秦國結(jié)盟友好,如果繼續(xù)讓他執(zhí)掌朝政,你知道最終的結(jié)果是什么。你看看這次議和,陽文君竟然以半個上蔡和陳郡之地來換取秦國的全面撤軍,這不是賣國是什么?他為什么要賣國?他和秦國的武烈侯之間有什么交易?”</br></br>景纓苦笑。什么交易?唯一可能的交易就是以秦楚長期盟約來換取那位秦國武烈侯對秦國王統(tǒng)的干涉,但秦國武烈侯是宗室封君,他難道希望秦國有一位楚人血統(tǒng)的太子?</br></br>秦國和楚國之間的關(guān)系其實真的很親密,秦王最寵愛的夫人是楚國宗室公主,楚國當今令尹之女,而秦國的第一丞相則是當今楚王的庶兄長,假如秦王立楚國公主為王后,那兩國之間的關(guān)系就更加密切了。之所以出現(xiàn)今日這種惡劣局面,都是因為楚國今日的大王帶著趙人血統(tǒng),李氏外戚無法穩(wěn)定朝堂導致各派矛盾激烈,最終引發(fā)了秦楚兩國之間的戰(zhàn)爭。</br></br>當初陽文君為什么要殺春申君?正是要謀求秦楚兩國長久的和平關(guān)系,以和平來換取楚國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br></br>秦人為什么陰謀挑起楚國的王統(tǒng)之爭?說到底也是為了謀求兩國的和平。</br></br>所以,這一次陽文君和秦國的武烈侯肯定有交易,估計陽文君也已經(jīng)猜到了秦人的陰謀,否則他不會迅速渡河談判,如此說來陽文君迫于形勢也不得不做出改變,轉(zhuǎn)而尋求與所有對手結(jié)盟,也就是說,楚國王統(tǒng)的更迭已經(jīng)不可挽回。</br></br>“陽文君很難保住令尹的位置了。”景纓說道,“陽文君是個聰明人,時機合適,他肯定會退下去,但此人絕對不能殺,原因你很清楚。”</br></br>項燕沉默良久,問道,“你肯定事成之后,陽文君退出朝堂?”</br></br>“我可以肯定。”景纓鄭重說道,“這件事,我會和屈氏達成約定,這是我們扶持公子負芻的條件之一。”</br></br>“好。”項燕斷然說道,“那就請出公子負芻,我們和他好好談?wù)劇!?lt;/br></br>=</br></br>當天夜里,公子負芻趕到秦軍大營,與秦軍四大統(tǒng)率桓齮、司馬鋅、蒙武和王賁商量交付城池一事。</br></br>四大統(tǒng)率都無法相信眼前的事實,對武烈侯翻云覆雨的本事欽佩到了極致。</br></br>先是武烈侯急書,說已經(jīng)逼迫楚國議和,楚國以陳和周邊十四座城池換取秦軍的暫停攻擊,但僅僅過了一夜,楚國李園被刺身亡,楚國再度讓步,以半個上蔡和陳郡之地換取秦國的全面撤軍。</br></br>一箭未發(fā),秦軍就拿到了半個上蔡和陳郡的土地,大小幾十座城池,這簡直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br></br>天一亮,項燕率軍出城,于黃昏時分抵達項縣,并在鴻溝與潁水交匯處構(gòu)筑防御。這里就是秦楚兩國的新邊界,也是項氏的封地所在。</br></br>公子負芻快馬加鞭,日夜兼程趕到淮河北岸,督請武烈侯即刻撤軍。</br></br>武烈侯信守諾言,率三萬步騎大軍火速北撤。事實上秦軍糧草已經(jīng)難以為繼,武烈侯也支撐不住了。</br></br>=</br></br>武烈侯公子寶鼎在陳受到了將士們的夾道歡迎,歡呼之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br></br>武烈侯在半個月之內(nèi)再創(chuàng)奇跡。</br></br>慶功宴會上,寶鼎把此仗經(jīng)過仔細說了一下,以解將率們心里的疑惑。表面上看,這一仗勝在虛張聲勢,但事實上根本不是這么一回事,假如沒有中土大勢和楚國內(nèi)部激烈矛盾的共同作用,這一仗沒有任何勝算,然而,偏偏寶鼎是穿越者知道歷史,偏偏他穿越后又深居高位,對大勢一清二楚,于是他行險一搏,奇跡就這樣出現(xiàn)了。</br></br>項燕最終還是沒有交出韓魏兩國的叛逆,但秦軍達到了攻擊目的,對此已經(jīng)不以為意。</br></br>經(jīng)過商議,蒙武率軍鎮(zhèn)戍陳,新占領(lǐng)土暫設(shè)為陳郡,由蒙武主掌陳郡軍政。</br></br>司馬鋅率軍屯駐于鄢陵,與蒙武互為支援。</br></br>桓齮和王賁兩支大軍則急赴陶城一線與楊端和會合,擇機攻打魏國叛逆。</br></br>武烈侯急返大梁,并向咸陽報捷。</br></br>=</br></br>咸陽再聞捷報,一片歡騰。相比年初王翦歷盡艱苦攻占雁門,此次武烈侯的勝利堪稱神來之筆,讓咸陽再一次認識到武烈侯神鬼莫測的攻擊手段,為此高興者有之,憂心忡忡者有之,恐懼者亦有之。</br></br>秦王政在報捷奏章之外又接到了武烈侯的書信。</br></br>武烈侯向秦王政詳細述說了攻楚前后的全部謀劃。李園被刺身亡是楚國政局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就如當初春申君遭到血腥殺害一樣,楚國的政局將就此進入一個混亂期。寶鼎預測,在一到兩年內(nèi),公子負芻必將發(fā)動兵變,篡奪王位。公子負芻做了大王,楚國的國策是不是由主和轉(zhuǎn)向主戰(zhàn),要視中土的大勢而定。假如明年我們攻占了河北,滅了趙國,那么楚國的主戰(zhàn)策略將無立足之地。</br></br>但是,秦國拿下趙國之后,面對河北和代北兩塊地方,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進行穩(wěn)定。在這段時間里,有關(guān)統(tǒng)一前后的相關(guān)國策都要拿出來,都是進行實施,這其中必然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而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樣需要時間。</br></br>如何保證在這段時間里秦國可以全心全意地消化已占有疆域和統(tǒng)一前的所有準備工作?那么首要之務(wù)就是確保中土無戰(zhàn)事,或者,沒有大的足以影響到秦國統(tǒng)一進程的戰(zhàn)事。為此,秦國非常需要秦楚之間的盟約,而公子負芻和陽文君熊岳是兩個極其關(guān)鍵的人物。</br></br>由此寶鼎告誡秦王政,在秦國決心攻打楚國之前,如果過度打擊熊氏及楚系外戚的所屬官員,必將帶來一系列無法預料的后果,嚴重的情況下恐怕會延誤大秦的統(tǒng)一進程。</br></br>秦王政怒氣上涌。事實擺在他面前,寶鼎正在幫助熊氏度過難關(guān)。從昌文君熊熾主動隱退,到熊氏選定下一代的領(lǐng)軍人物熊庸,再到魏起留在中原,熊熾滯留南陽,再到現(xiàn)在楚國政局的改變,一切都有利于熊氏,甚至于熊氏在未來一段時間能否維持現(xiàn)狀都已經(jīng)成為影響統(tǒng)一進程的大事。</br></br>然而,寶鼎話鋒一轉(zhuǎn),對熊氏的態(tài)度又急轉(zhuǎn)直下。</br></br>楚國肯定要打,但楚國不但有淮河和長江兩道天險,還有秦國熊氏對他們的暗中幫助,所以秦國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不能貿(mào)然開戰(zhàn),而首要之務(wù)就是在開戰(zhàn)之前給予熊氏和楚系外戚以沉重打擊。</br></br>打擊楚系靠某個派系的力量肯定不夠,需要結(jié)盟一切可以聯(lián)合的力量,但宗室無疑是最可靠的力量。宗室地位特殊,可以得到其它各個派系的接受。寶鼎懇請秦王政,為了老嬴家的未來,此時此刻應該大力提攜宗室子弟,讓他們得到更多為國效力的機會,將來可以讓他們坐鎮(zhèn)地方,以免統(tǒng)一后出現(xiàn)地方割據(jù)等各種各樣無法預料的惡果。</br></br>寶鼎提到了屢立戰(zhàn)功的嬰,還有五位來自雍城的宗室子弟。從這段時間的觀察來看,宗室子弟中的人才也是比比皆是,關(guān)鍵是要給他們建功立業(yè)的機會。</br></br>秦王政徹夜深思,把寶鼎的書信看了又看,尤其對信中有關(guān)統(tǒng)一后中央能否有效控制地方郡縣的一系列分析看得非常仔細。最好的律法也要人去執(zhí)行,假如人治凌駕于法治之上,律法的效果還有多大?統(tǒng)一了,疆域大了,很多郡縣距離咸陽有數(shù)千里甚至萬里之遙,律法還能得到不折不扣的執(zhí)行?顯然,在統(tǒng)一之初,這是絕無可能的事。那么,解決的辦法是什么?現(xiàn)有的律法制度可以解決嗎?</br></br>秦王政閉門想了三天。這一次,他沒有和任何人商討,一個人默默地沉思。</br></br>第四天,他下令赦免嬰,并破格提拔了五位宗室子弟,其中一位甚至直接提拔為內(nèi)史左丞,其大力扶持宗室的意圖不言而喻。</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