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始末
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漢人居多,雖說土地貧瘠,但這里的漢族仍以農(nóng)耕為主,加之這四郡又是進攻中原的戰(zhàn)略要地,拓跋宏當然要交給自己的親信將領(lǐng)掌管,因此拓跋宏的改革之路在這四郡并未受到太大的阻力。
在接下來的都高柳等地雖然受到了一定的阻力,但高柳靠近中原,更由于地理的原因不適合放牧,因此生活在這里的鮮卑人已經(jīng)逐漸放棄了游牧的習性,雖然朝中的一些守舊派極力阻攔,但在拓跋宏的鐵血政策之下,反對的聲音很快便消失了,只剩下一片吾皇英明,圣明燭照等等的歌功頌德之聲。
拓跋宏的改革進行的順利無比。
但這樣的國策勢必會延緩他們南下中原的步伐,這無疑留給了后漢王朝一個巨大的機遇,無奈質(zhì)帝的昏庸,加之國力的日漸衰退,如今的后漢王朝不過是茍延殘喘而已,根本無力顧及其它。
未時時分,趙平和伊婁真來到了雁門西陘關(guān),作為抵御鮮卑的第一道防線,同時也是最堅固的一道防線,依山而建的西陘關(guān)雄峻異常,謂之天險也不為過。
并州苦寒、多山,地廣人稀,雖然民風剽悍,但由于人口不多,加之后漢王朝國力的衰退,無法給予并州有效的支持,因此即使有馬煥這等名將,也僅僅是勉力支撐著目前的局面而已,根本無力反攻。
比起全民皆兵的鮮卑,并州這十余萬守軍最多也只能做到防守。所幸鮮卑騎兵不善攻城,更由于技術(shù)方面的原因,無力制造大型的攻城武器,再憑借著守將的才能以及雁門的地利,雁門才始終掌握在后漢王朝手中,屏障這中原地區(qū)的平安。
不過若是沒有雄厚的實力作為后盾,雁門終有陷落的一天,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事實!云中、五原、朔方、定襄四郡便是鐵證。
麥翻金浪的收獲時節(jié),烈日炎炎,揮汗成雨,西陘關(guān)上旌旗漫卷,迎著盛夏的南風獵獵作響。全副披掛的馬煥、秦青二人與一襲青衫的趙平三人在親兵的護衛(wèi)下與幾名將官正在巡查關(guān)上的防務(wù)。
“自云中、五原、朔方、定襄四郡被鮮卑占據(jù),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秦青面色凝重的說道,“國朝之初,大將軍姜維曾率軍八萬征伐鮮卑,以期收復失地。無奈當時天下初定,生民百不遺一,以將軍之才,收復失地也不過是舉手之勞耳!大將軍卻無奈退兵,究其原因,縱然收復四郡,卻也無力固守。”
秦青作為軍中第一猛將,武藝當然高強,但若以為他只是一勇之夫便大錯特錯了。論起用兵,秦青雖然比不上馬煥,卻也不會差的太多,否則也不可能被趙麟啟用。
“是啊,當時并州僅剩不足百萬人口,兵源嚴重短缺,此其一也;其二土地大半荒蕪,民生凋敝,無法供應(yīng)軍需。有此兩點,大將軍當然不會冒險,因此只好退兵。”一身魚鱗玄甲,身材略顯瘦削的馬煥接過秦青的話頭補充道。
自馬煥任雁門太守以來,十余年間幾乎年年征戰(zhàn),這才力保國門不失,實在是勞苦功高!朝廷為了安撫邊軍將領(lǐng),將馬煥的官銜越升越高,至今已是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的衛(wèi)將軍,位比三公,官職卻仍是雁門太守;只不過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都是榮銜,并無實質(zhì)的權(quán)利,只是朝廷出征時,封給領(lǐng)兵將領(lǐng)的官職。以衛(wèi)將軍之職領(lǐng)一郡太守,在歷朝都是僅見。
在軍中也是分派系的,趙麟當年是太尉張維的屬下,這是一派,以張維為,是平民派,全是靠自己的軍功掙來的官爵;另一派則以京師李氏為,這是標準的世家派系,李氏為后漢六大世家之一,依附于李氏的基本是都是大大小小的世家。
如今張維去世,趙麟去官,平明一系將領(lǐng)不得重用也是情理之中之事。
“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展,鮮卑將云中、定襄二郡合并,仍稱云中郡,已被經(jīng)營的固若金湯,制所也由云中改為盛樂,成為鮮卑進攻我朝的跳板。”說著,馬煥輕嘆一聲,“我朝國力漸衰,已是無力收復失地了!”說完又是一聲長嘆,意態(tài)蕭索,顯然是心懷激憤。
“盛樂、平城的探子可有消息送回?”秦青轉(zhuǎn)頭問一名將軍打扮的軍官。
那名軍官不敢遲疑,抱拳答道:“啟稟將軍,平城的步六孤勇已經(jīng)整兵備戰(zhàn),盛樂的拓跋壽卻是無甚動作。”
情況倒也比較樂觀,畢竟鮮卑也無法支撐連年的征戰(zhàn),特別又是新敗之后,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已是無力動。如此一來也僅僅是小規(guī)模的襲擾、劫掠。然而馬煥、秦青二人面色仍顯沉重,趙平轉(zhuǎn)念一想,便明白了其中關(guān)竅
自馬煥就任雁門太守以來,大力鼓勵雁門民眾開荒墾殖,對于開墾的荒地,所有權(quán)歸官府,由官府登記在冊之后,給農(nóng)戶地契。種子與農(nóng)具由官府提供,官府收取四成收成作為賦稅,除此之外全歸開墾者所有。
如此一來,雁門民眾紛紛響應(yīng),就連別郡百姓也多有遷來雁門。不過數(shù)年的時間,便在這西陘關(guān)外開墾荒地十萬余畝!
如今的后漢王朝,土地兼并空前嚴重,土地大部分被各世家士族吞并,平民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便不得不依附于各個世家,成為他們的佃戶,每年的收成至少要上交給世家七成以上,剩下的糧食根本保證不了溫飽。
于是,當馬煥這一政策推出后,得到雁門民眾的大力支持,只不過關(guān)內(nèi)的土地大多被世家大族吞并一空,因此以在關(guān)外開墾的土地居多,雖然有一定的危險,但土地、糧食的誘惑是巨大的,因此雁門民眾在雁門西陘關(guān)外大肆開墾荒地。
小麥已經(jīng)成熟,正是收獲的季節(jié),作為并州乃至整個北方最重要的農(nóng)作物,如何確保小麥的順利收割,乃是目前的是當務(wù)之急,馬煥、秦青二人所擔心的正是這個。
趙平對此也沒有太好的辦法,這雖然是鮮卑用濫了的招數(shù),但偏偏令這幾位當世名將束手無策。鮮卑的騎兵都是自小在馬背上長大的,而鮮卑又占據(jù)著最優(yōu)秀的馬場,單純比較騎兵,至少在馬匹上,中原的騎兵落在下風!
當然中原騎兵也有優(yōu)勢,精良的裝備、系統(tǒng)全面的訓練是鮮卑騎兵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的。
每年鮮卑派出的騎兵都在五萬左右,而且分散異常,最多也不過是千余人為一隊。鮮卑王庭的目的很簡單,既能練兵,又有戰(zhàn)利品,這樣劃算的買賣自然無人會傻的拒絕,況且是鮮卑這等天性便只知掠奪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