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鄭牧裝病,陶謙愁了
鄭牧這廝,竟然還想當?shù)り柋鲗ⅲ?/p>
許耽驚訝鄭牧野心的同時,也對鄭牧多了幾分忌憚。
即便同為丹陽派系的武將,其地位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自笮融叛逃后,丹陽派系諸將自陶謙以下,以曹豹為首,許耽次之,其次是曹宏、章誑、呂由等將。
劉備加入后,因為陶謙贈送了劉備四千丹陽兵,劉備的地位也躍居丹陽派系諸將第二。
鄭牧則是因為在襄賁城聽調(diào)不聽宣,一直都被排斥在丹陽派系諸將之外的。
而如今,鄭牧有破曹大功,又在沂水西岸曹營糧寨中樹立了不小的個人威名,在丹陽兵中的聲望與日俱增。
以至于,連陶謙都不得不為了籠絡鄭牧而擢升其為騎都尉,避免鄭牧轉(zhuǎn)投他人。
“以鄭牧的秉性,若擊敗笮融得了那三千匹馬,必然是不肯分與諸將的。”
“若鄭牧真有三千丹陽精騎在手,徐州除了使君或能約束,其余諸將誰敢對鄭牧不敬?”
許耽忽然意識到了曹宏計策的漏洞:若鄭牧不受制,則令劉備征討?
且不說劉備能否打贏鄭牧,以鄭牧破曹的功勞和在丹陽兵中與日俱增的聲望,再加上跟劉備同退曹操的交情,劉備真的肯奉令嗎?
只有五百丹陽兵的鄭牧都敢跟數(shù)萬曹兵周旋,有三千丹陽騎兵在手的鄭牧,這徐州有誰能制?
許耽沒有去考慮鄭牧能否擊敗笮融,因為這壓根不用去考慮,畢竟連曹操都能從容對陣的鄭牧又豈會輸給笮融?
想到這里,許耽又是一副假笑:“鄭都尉有此心意,是郯城諸將的幸事,耽又豈會是不明好歹的?”
“既然鄭都尉感染了風寒,耽也不再叨擾了。廣陵人吳普,乃是譙縣華神醫(yī)的高徒,如今正在郯城行醫(yī),待耽回郯城后,便請吳先生來襄賁城替鄭都尉診斷,略表心意。”
許耽雖然說得假,但鄭牧也未拆穿,只是比了個請離的手勢:“既如此,牧就先謝過許中郎好意了,今日舟車勞頓,牧也要回屋休憩了。”
“請!”
說完,鄭牧不再留在此地,而是徑自走入內(nèi)院。
一旁的襄賁令張集則是訕訕的打著圓場:“鄭都尉對誰都這個脾氣,并非針對中郎。”
許耽哈哈一笑,眼中的惱意一閃而過:“張縣令多心了,耽又豈會是氣量狹隘的人?待耽返回郯城,會在使君面前替張縣令美言的。”
張集點頭哈腰,一路禮送許耽出襄賁城,待張集返回城內(nèi),迎面就撞見了鄭甲。
“縣令,都尉有請!”
張集內(nèi)心一咯噔,急急返回衙署來見鄭牧。
鄭牧以劍杵席,坐在主位,面有痛心之狀:“明廷啊,牧自問待你不薄,又揚你忠節(jié)之名,你卻要棄牧而走,真是令人心寒啊。”
張集心中惶恐,連忙堆著笑意向前:“都尉誤會了,給許中郎送禮,亦是為了讓許中郎誤以為下官跟都尉不和。下官對都尉,是由衷的欽佩,恨不能效力左右。”
鄭牧起身,將手中的佩劍橫起,然后徐徐將劍拔出:“明廷啊,伱在徐州早已聲名狼藉,對你恨之入骨的人可不少。”
“在襄賁城,你還能當一個忠節(jié)之士,出了襄賁城,你的生死就不由你掌控了。”
“這一年以來,襄賁城的政務你和陳縣丞管得挺不錯的,牧不會虧待任何一個克己奉公的賢官的。”
“徐州,始終是會變天的。是選擇繼續(xù)當一個貪婪之徒,還是當一個忠節(jié)之士,你可要想清楚。”
張集背部冷汗直冒,連忙跪地起誓:“都尉,下官若有二心,子孫不得入祖墳。”
鄭牧將拔出一半的劍推回劍鞘,隨后轉(zhuǎn)身:“曹兵退去,聞訊歸來的鄉(xiāng)民不少。有時間去討好許耽,不如多想想法子安置鄉(xiāng)民。”
“牧,期待你的表現(xiàn)!”
張集暗暗松了一口氣,起身一禮,退出了衙署。
鄭牧返回內(nèi)院,踱步而思:
“笮融這廝狡猾無常,倘若公然舉兵征討,必會劫掠廣陵,奔走揚州。”
“廣陵太守趙昱,有州郡之才,又忠直廉正,若死于笮融之手,未免可惜。”
趙昱治下的廣陵郡,富饒不弱于下邳。
又因為偏遠,亦未受到曹兵的劫掠屠戮,是徐州難得的凈土。
然而,趙昱這個人,忠直廉正有余,戒心不足,連笮融這樣的小人都允許其留在廣陵郡,還時常設宴款待。
想到這里,鄭牧提筆書信一封,喚來鄭癸:“阿癸,你去趟小沛,速將此信交予劉豫州。”
襄賁城距離小沛二百余里,即便是軍中戰(zhàn)馬疾馳,也得一整日的時間。
鄭癸不敢耽誤,將書信貼身藏好,連夜出城前往小沛。
而在另一邊。
許耽返回郯城,向陶謙復命:“使君,鄭都尉偶感風寒,難以遠道奔走,若要征討笮融,還得另選良將才行。”
“真染風寒了?”陶謙披著紫衣,不太相信鄭牧會染病。
許耽低著頭,盡量不與陶謙的眼神對視,言語篤定:“使君,耽仔細看過了,的確是染了風寒,正準備讓吳先生去趟襄賁城。”
陶謙不由蹙眉:“鄭牧這病,也太不是時候了。”
剛要讓鄭牧去征討笮融,鄭牧就病了,這讓陶謙懷疑鄭牧是不是在裝病。
許耽生怕陶謙再遣人去探病,于是道:“使君,耽以為鄭都尉這病,病得很及時,否則就可能釀下大禍。”
“嗯?”陶謙直視許耽:“會有什么大禍?”
許耽在來時,已經(jīng)琢磨了應對的話術(shù),不假思索地道:“若讓鄭都尉得了那三千匹馬組建騎兵,諸將無人能制。”
“耽知使君寄望于劉豫州能制衡鄭都尉,然而鄭都尉有破曹之功,聲望大增,而曹將軍屢敗,聲望受挫,劉豫州又跟鄭都尉有破曹之誼。”
“劉豫州又曾私問曹將軍,希望曹將軍能給使君捎話,讓鄭都尉出任豫州騎都尉。”
“以劉豫州制鄭都尉,等于是讓鄭都尉轉(zhuǎn)投劉豫州,強豫而弱徐,這豈非使君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