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樂童年
四苦樂童年
余一凡生下來太小了,村里一些老人都勸余老八和妻子放棄算了,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個小生命就象山村茅草屋上裊裊上升的炊煙,隨時都可能消失在風(fēng)中。
余老八和妻子沒有計較他們的好言相勸,面對身體非常弱,經(jīng)常生病的兒子,不但想方設(shè)法保住了余一凡的小命,而且用他們的全部智慧和幾乎是生命的全部能量為他撐起一片生命的晴空。
從余一凡有記憶開始,他就在心底討厭甚至是憎恨那些勸父母放棄自己的好心人。母親每每說起這件事,眉宇間總掩藏不住些許驕傲和自豪,也許在她看來,兒子能存活下來,并一天天長大,也的確是一個奇跡吧。
余一凡曾多次試探地問過父母當(dāng)時有沒有過放棄的念頭,他們總是說等你長大后當(dāng)了父親就知道了。多年后,當(dāng)余一凡在產(chǎn)房門口從白衣天使手中激動萬分地接過粉嘟嘟的寶貝女兒時,他才明白自己曾經(jīng)的問題是多么的幼稚和無知。
童年留給余一凡最深刻的記憶就是貧窮、饑餓,當(dāng)然還有開心和快樂!
在余一凡的記憶里,在余家灣,他們家已經(jīng)算是比較富有的了,但用一貧如洗來形容那個養(yǎng)育他的家也一點(diǎn)不為過。
缺衣少穿是很正常的事情。夏天還好辦,只要能遮羞蔽體,破點(diǎn)爛點(diǎn)有穿就行。最難熬的是冬天,余一凡唯一的一件棉襖是母親在棉絮里扯出些棉花,用外公外婆陪嫁給她的一塊花布做成的,正是這件棉襖陪他度過了小學(xué)五個寒冬。
寒冬臘月、數(shù)九寒天,余一凡和村里的小伙伴們都是光著腳丫去上學(xué),課堂上大家凍得實在受不了,同樣光著腳的老師就和大家一起跺跺腳或者出去跑兩圈再上課。
余一凡記不清什么時候自己擁有了人生第一雙鞋,記不清自己的雙手雙腳長過多少凍瘡,記不清他那紅腫麻木的腳丫在故鄉(xiāng)泥濘的道路上踩出了多少印跡,記不清在泥濘中滑倒過多少次。但風(fēng)雨中他和小伙伴們?yōu)榍髮W(xué),堅強(qiáng)前行的身影卻早已成了他生命中永不消逝的記憶。
自打有記憶開始,家中的糧食就沒有夠吃過,斷糧是常有的事情。
那時候的余家灣,就是靠天吃飯,出什么吃什么,紅苕、玉米、小麥、高粱、大米,不同的季節(jié)就是不同的主食。大米是非常缺乏的,每年總有那么幾個月沒有大米吃,在一年中吃白米飯的次數(shù)僅憑記憶就能回想起來。
在沒有大米的日子里,吃得最多的就是紅苕、南瓜、玉米,為了讓幾兄妹有新奇感,不至于難以下咽,母親總是變著方式做各式大餐:紅豆紅苕(南瓜)湯、綠豆紅苕(南瓜)湯、蒸紅苕就酸菜湯、粉(玉米粉或小麥粉)蒸紅苕(南瓜)、玉米糊糊、面粉糊糊等。
每次吃玉米糊糊或面粉糊糊,盛“飯”時幾兄妹都會在鍋里找呀找,希望找到面疙瘩,那怕是小小的一個也好。
最讓余一凡討厭的食物是用爛紅苕曬干后磨成面做的苕餅,還有老家一種叫“白均玉”的植物的根曬干后磨成的粉,那個滋味讓他一生難忘,但為了活命只能強(qiáng)迫自己咽下去。
最讓余一凡激動和興奮的是小麥和稻谷收獲的季節(jié),也許是剛收獲,父母往往比較大方,總會吃上幾頓白米飯、雞婆頭(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鋪蓋面)、烙麥粑、甚至是泥鰍粑(相當(dāng)于油條),只可惜這樣的日子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童年的記憶里,除了逢年過節(jié)或有貴客來之外,想要吃一次肉是非常難得的,有時一個月也見不了肉腥。
小時候,余一凡最希望家里的雞、鴨、鵝、兔、豬病死,那樣就有肉吃了。有一次鄰居家藥到好幾十只老鼠,個個都很肥大,村民們沒有放過這個機(jī)會,美美地打了一次牙祭,當(dāng)然余一凡也不例外。長大有點(diǎn)知識后,余一凡每每想起都慶幸和疑惑當(dāng)時竟然沒有中毒,這或許上天憐人吧。
每次父親在農(nóng)田里捉到泥鰍、黃鱔,由于沒有油,只能放在火里燒熟后拌上泡菜鹽水給余一凡幾兄妹解饞,多年以后,即使吃遍了大都市的山珍美味,余一凡的記憶里這依然是一道美味。
如果哪一天家里決定要買肉吃,余一凡心里別提有多激動多開心,在課堂上也不停地想著中午回家有肉吃,總覺得時間好漫長好難熬,放學(xué)后便迫不急待地往家趕,一進(jìn)家門就沖進(jìn)灶房挑上一大片肥肉放進(jìn)嘴里,那種感覺就象是干涸的土地瞬間得到雨露的滋潤,別提多爽了。
有一個周末,家里決定打牙祭,父親惴著10元錢一大早就趕集去了。家里早早準(zhǔn)備好了蒜苗、青椒等炒回鍋肉的佐料,蒸好了紅苕干飯,就等父親買肉回來美餐一頓,可是等呀等呀,一直等到中午12點(diǎn)多,父親才回來,而且父親并沒有帶回家人渴望的肥豬肉。原來父親身上僅有10元錢被扒手偷去了,他痛心地在集市上徘徊了好久好久。余一凡永遠(yuǎn)不會忘記在幾兄妹失望的眼神中,父親是多么的無奈和無助。
也許是油水不足的緣故吧,雖然父母想方設(shè)法為余一凡幾兄妹勉強(qiáng)填飽了肚子,但饑餓的感覺就象貧窮一樣,在他童年的記憶里揮之不去。
農(nóng)忙時節(jié),父母每天都要早出晚歸和村里大人們一起勞作掙工分,余一凡作為家中老大就必須承擔(dān)起做飯和照顧弟妹的任務(wù),個子沒有灶臺高的他只得站在板凳上才能勉強(qiáng)炒菜燒飯。
每天早上,余一凡都得早早起床,割上一背簍牛草,才能去上學(xué),下午放學(xué)后還得再到山上割一背簍牛草,一年下來,他也能為家里掙好多工分。
在那艱苦的生存環(huán)境里,余一凡缺吃、少穿,但他不缺愛,不缺快樂。父母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伴著他成長的每一個足跡;他雖然沒有玩具,但擁有眾多如影隨形的發(fā)小和玩伴,玩泥巴,捉迷藏,抓泥鰍,捕魚蝦,偷鄰居家地里的黃瓜種、地瓜種………,他們在開心的玩耍中忘卻了貧窮和饑餓。
作為一個生長在貧窮年代,出生在大山深處的苦孩子,余一凡從不抱怨命運(yùn),因為這與命運(yùn)無關(guān),天下和他一樣的苦孩子多的是!相反,他為自己感到慶幸,為父母感到自豪,是他們用自己幾乎全部的能量和深厚的愛哺育了自己,讓他走出了大山,有了自己的生活。
苦并快樂著,余老八夫妻偉大而無私的愛讓余一凡擁有了一個物質(zhì)上極度貧窮而精神上十分富有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