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集 技術和人才
第74集技術和人才
4月5日早晨,海德里希安排了幾輛車,一行人離開亞琛,到科隆上了去柏林的火車。這次安排得很到位,并排的四間頭等包廂。照例還是那種防間諜的經(jīng)典安排:向小強夫婦、三個老顧問的兩間包廂在中間,四個警衛(wèi)的兩間包廂卡在兩端。雖然向小強很相信對方的誠意,但畢竟防人之心不可無,還是叫四個警衛(wèi)在包廂里徹底檢查了一番。
在路上,向小強和三位顧問再次開會,定下了調(diào)子。想腳踩兩只船是不可能的,一旦和德國合作,大明必定要徹底失去英國。就這一條,大明的付出就太大了,因此,一定要從德國那里得到盡可能多的好處,否則不做。這也是為什么要向小強先以私人身份來的原因。這樣談不攏,還可以當什么都沒發(fā)生過。
“我們指望從德國的得到的,”向小強站起身來,望了一眼包廂門,他知道門口有一名警衛(wèi)守著,便放心地踱著步子,說道,“……我們指望從德國的得到的,主要是兩種:技術,人才。其中技術,我們最想要的,就是航空技術。在目前,德國的航空技術比我們先進,可以說先進得多。就戰(zhàn)斗機而言,我們目前最先進的就是翠鳥,但據(jù)我所知,德國梅塞施密特公司去年試飛了一種全新戰(zhàn)斗機……”
“梅塞施密特公司?”原軍工總局副局長王鶴翔皺眉道,“哪一家?我怎么沒聽說過?”
向小強一怔,馬上想起來,自己超前了。梅塞施密特公司這時候還叫巴伐利亞飛機公司,要到1938年才會改名為梅塞施密特。他笑道:
“哦,就是巴伐利亞飛機公司。好像它的首席設計師吧,姓梅塞施密特,所以我們保安隊為了保密,暫稱為梅塞施密特公司。”
王鶴翔點點頭,釋然了。他知道這些情報機構(gòu)代稱特多,這再正常不過。
向小強繼續(xù)說道:
“巴伐利亞飛機公司正在鼓搗的這一種,就是bf-109。”
他一說出型號,三個老顧問都明白了。這種飛機向小強先前開會跟他們就說過,一定要引進的。但一直都說好、好,具體數(shù)據(jù)卻從沒提過。三個老頭原本也不以為意,畢竟能得知有這么一種新飛機,情報工作就已經(jīng)做得很到位了。但是,向小強決定現(xiàn)在讓他們震撼一下。他覺得是時候說出詳細數(shù)據(jù)了:
“……這種戰(zhàn)斗機下面還會研發(fā)整個系列,但僅就這第一種而言,已經(jīng)把世界主要國家的現(xiàn)役戰(zhàn)斗機甩下一大截了。我們的翠鳥最大時速392公里,而bf-109達到了686公里。”
“喔!!”
三個老頭同時驚嘆了一聲,顯出不敢相信的表情。他們都被這夸張的數(shù)字震撼了。真要這樣的話,那這種飛機還真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了。
兩個老外交官都微微瞇起眼睛,望著向小強,都不太敢相信他的情報來源。就算人民衛(wèi)隊的特工都是原廠衛(wèi)精英,人家還在實驗室里的東西,人家自己沒準還在測試中呢,你就先弄出詳細數(shù)據(jù)來了,數(shù)據(jù)還那么夸張……別被人家用假情報忽悠了吧?
向小強對他們的反應很滿意,也了解他們的懷疑,不過他們越懷疑向小強越爽。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情報來源”絕對準確。他繼續(xù)微笑道:
“我們的翠鳥,功率770馬力。而bf-109采用一臺奔馳發(fā)動機,功率1850馬力。我們的翠鳥最大升限7230米。bf-109最大升限10000米。尤其可貴的是,德國佬這種飛機采用了幾項革命性技術,全世界還沒有別人用過。
“第一,我們現(xiàn)在一般的飛機都是金木混合的,而它是全金屬結(jié)構(gòu),要輕盈的多。第二,它的起落架是可以收起來的。就是飛起來之后,能完全收進機翼里面,極大的減少了阻力。這也是它為什么這么快的重要原因。第三,它的武器,前所未有的強大。”
三個老頭幾乎已經(jīng)聽入迷了,尤其是王鶴翔是內(nèi)行,緊緊盯著向小強的臉,眼中閃著興奮的光。向小強賣了片刻的關子,微微一笑,閉著眼睛說道:
“機首上,兩門92毫米協(xié)調(diào)機槍;機翼上――兩門20毫米機炮。”
宋如海和孫繼業(yè)還沒怎么的,王鶴翔又一次顯出震驚的表情:
“怎么,裝機炮……成功了?”
“成功了。”
向小強微笑著點點頭。把機炮裝到戰(zhàn)斗機上,多年來一直是全世界各大戰(zhàn)斗機設計師的夢想,但因為種種原因,技術不過關,戰(zhàn)斗機上最強的武器一直只是機槍。但現(xiàn)在bf-109做到了。而且根據(jù)日后的實戰(zhàn)看來,效果還不錯。
王鶴翔喃喃地道:
“這真的是好東西……堪稱革命產(chǎn)物……我大明一旦裝備了這種戰(zhàn)斗機,那么……江北的天空上,就不再會有清虜?shù)娘w機了。”
孫繼業(yè)出于負責任,忍不住問了一句:
“大人,這些數(shù)據(jù)實在是……您確定可靠?”
“完全確定。”
“大人,”宋如海也覺得有必要盯一句,語重心長地道,“這些性能數(shù)據(jù)一定要真實可靠,一定,一定!我們引進這種飛機,是要靠大把別的代價換的!一定要確定!”
向小強理解他們的心情。但他更相信后世軍迷的基本常識。me-109初始型號的基本數(shù)據(jù),這是最最基本的常識了。他鄭重地點頭保證:
“三位老大人放心吧。我這么說,關于這款飛機,戈林不知道的,我都知道。因為我們在巴伐利亞飛機公司里間諜數(shù)量之多、地位之高,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在這款飛機的實驗室里,我們的間諜直接參與全程設計與最后測試。所以,放心吧。”
這么一說,三個人相互看看,都笑了。既然這樣,那再沒什么話說。
向小強又信心滿滿地說道:
“當然,這款飛機只是我們志在必得的技術之一。還有一些,比如容克-87俯沖轟炸機,德語念‘斯圖卡’,這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陸基俯沖轟炸機。各種性能比我們已經(jīng)大顯身手的‘魚鷹’還好得多。這些技術,我們要徹底的得到。并不是拿來圖紙就完了,我們要讓他們在我們大明建立生產(chǎn)線,甚至分廠,要得到仿制的全部許可。我們要簽訂全程技術支持和升級的合同,當他們每研制出新型號時,我們這里就要第一時間跟上。”
其實要是較真的話,bf-109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最先進的戰(zhàn)斗機了。英國今年3月份試飛的噴火式,比它還先進。但噴火式大明肯定得不到的。即使在以往和英國如膠似漆的時候,也是很難得到的。
英國已經(jīng)是個“成功人士”了,日不落帝國,世界大戰(zhàn)的勝利者,屬于既得利益者,想讓他拿點好東西出來比登天還難。就算跟你關系好也白搭。而德國還屬于“白手起家”的人,很渴望改變命運,對每一只伸向他的手都熱忱地抓住。這種國家最慷慨,跟它交往,最容易以最少的代價拿到最好的東西。
……
“這只是技術上的,”向小強看了看他們,又說道,“還有人才上的。我們大明最強的是海軍,其次是航空兵,最弱的是陸軍。而德國恰恰相反,最強的是陸軍。而且他這個‘最強’,還不是單從武器、兵力上來說的。1870年普法戰(zhàn)爭時,我們說它陸軍最強。1914年世界大戰(zhàn)時,我們說它陸軍最強。1934年,德國恢復義務兵役制以前、只有10萬陸軍的時候,我們還說它陸軍最強。德國的陸軍強,強在一種傳統(tǒng),強在一貫高質(zhì)量的訓練,強在一種精神。
“相比我們大明陸軍,雖然限于兵力,也實行精兵政策,但那只是相對于清虜來說,我們算精兵。和德國陸軍比,我們還差得遠。我們要求德國派遣大批的軍官團來大明,進入我們大明陸軍各級單位中。這并不是僅僅讓他們給我們當教官,訓練一下而已。都是二十世紀正規(guī)陸軍,他們官兵懂的我們官兵全懂。我們要的是把德軍的那種精神面貌、那種高標準嚴要求帶到大明軍隊里。
“其中有那么幾個杰出人才,我們要盡量弄來。說老實話,我最想要的一個人:海因茨-馮-古德里安,現(xiàn)在已經(jīng)當了德軍裝甲兵總監(jiān),還頗得希特勒賞識,估計有一定的難度。不過我們盡力吧。現(xiàn)在有很多軍事天才,對裝甲作戰(zhàn)、對摩托化機動作戰(zhàn)都很有天賦,比如我那里的隆美爾就是。……但他們僅僅是有天賦而已。
“而古德里安,這個人不但有天賦,而且他已經(jīng)有了很深的造詣,已經(jīng)有了成套的完善理論。滿足這種要求的,全世界也就那么兩三個吧,而且他一定是最拔尖的那一個。唉,我們大明裝甲兵要是有他來當總教習,建設起來一定事半功倍。”
三個老頭望著向小強忘我的大肆yy,終于忍不住了。他們原先開會的時候,就對向小強既要技術、更要人才的調(diào)子很不以為然。偏偏女皇陛下又那么信服向小強,也把引進人才列為了最重要的一項要求。
宋如海搖搖頭嘆道:
“大人,我們再說一遍,德國現(xiàn)在自己也在擴張陸軍,你說的這些,軍官、人才,他們自己都很緊缺。技術可以出讓給我們,他們自己照樣用,但軍官和人才可是給我們一個、他們自己就少一個。這個……怎么說呢,還是那句話,我們只能說盡力嘗試。”
向小強點點頭:
“那就盡力嘗試吧,拜托了。具體的外交談判,我不如你們。我能做的,只是定個大調(diào)子,指出幾樣最重要的東西要過來。”
但向小強知道,希特勒是個非常舍得出價碼的家伙。和蘇聯(lián)合作時期,為了滿足蘇聯(lián)的要求,他甚至把很多武器和工業(yè)品,優(yōu)先于自己的軍隊提供給蘇聯(lián)。而那時候,西線正在打得如火如荼。每少一件武器,德軍就會多流多少血。就這樣,希特勒為了維持和蘇聯(lián)的合作,在所不惜。
而現(xiàn)在還是和平時期,情況更是寬松得多。
另外,向小強也相信希特勒心里有數(shù):讓一個大國改換門庭、旗幟鮮明地和你站到一起的話,僅想靠幾樣先進技術就打發(fā)了,還沒那么便宜的事。
……
晚上六點多,火車駛進了柏林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