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洪災(zāi)
“啪”的一聲,朝堂眾臣均大吃一驚。皇上自當(dāng)上皇上以來(這句話怎么看起來像是廢話),從來沒在朝政議事之時發(fā)過火呀。大家心里都在想,這李鴻章也是,這么一件小事招呼一聲,大家給辦了不就得了。還上什么折子。
光緒帝在幾乎所有朝政議事之時,從來不發(fā)表什么明確的意見。所在臣子都知道,正真點頭能起作用的也只有老佛爺。而皇上雖說親政,可從來都拿不定主意。就是最近半年,除了軍校之事外,其它跟本就是皇上拿折子上慈寧宮問話后,再批下來的。而這次不過是江蘇境內(nèi)一件普通的案子。
新近成立的順風(fēng)物流貨運公司,拖運一批大生制衣廠做的邦威牌的衣服由天津送往上海。大家也都知道這邦威牌的衣服在上海由皇上這么一鬧騰,名氣上來了,且不說這上海天津兩地。現(xiàn)在就連江浙、湖廣也有大量商人定購這衣服運至本地銷售。這生意好大家都想分杯羹。可大生確指定由順風(fēng)物流貨運公司待為運送。經(jīng)過江蘇境內(nèi),一路卡要收路捐。別人也交了,可這個卡子當(dāng)官的是當(dāng)?shù)刂h的兒子。就想著要多撈點,強行索要不成,就動手打人。衣服被全部燒了不說,還打死了人。還揚言,就連皇上也管不到地。這下順風(fēng)物流貨運公司老板林永祥就把案子報到李鴻章這了。
李鴻章當(dāng)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以案發(fā)地不在直隸為由上了折子。還直接遞到光緒手里。
第一次在朝堂上發(fā)火,折子在龍案上拍的直作響:“吃著皇糧,辦著皇差。真當(dāng)自己是地頭蛇了。是蛇就給朕盤著。知縣好大的官呀,連朕這個皇上都不放在眼里。說朕管不到他那。除非那不是大清的地。媽的,不就是老子是個知縣。他媽的,難道他不知道這順風(fēng)物流是朕開的嗎?”
啥?這下所有的臣工全都蒙了。順風(fēng)物流貨運公司是皇上開的,難怪皇上到了天津還特意去了大生,原來是皇上盯著這大生的生意。也難怪這么大的生意就交給這么一家新開的公司去辦。
“孫毓汶你作為兵部尚書,讓你視察豐臺大營及京畿周邊防務(wù)。你這差辦的,朕還沒罰你吧。別以為朕沒去過豐臺大營就什么都不知道。這次派你為欽差,給朕徹查此事。將這個比朕還大的知縣還有朕也管不到的那狗屁兒子給朕綁回來。朕要親眼看看他是不是有三頭六臂。辦不好就不要回來了。”
“喳。奴才定將此事辦的如皇上之意。”孫毓汶心里又摸了把汗。視察防務(wù)上的折子,被皇上問了幾句就給問穿幫了。給皇上一個“滾”字給踢出了門。就這事連太后都過問了。
“還有,把他家給朕一并抄了。這死者家屬的撫恤連著賠給大生的錢就這出了。”
這就對了,大家都這么想。皇上親自辦的事,有哪家不被抄的。這次也不會例外。
“皇上給死者家屬的撫恤是多少,還請皇上明示?”孫毓汶小心意意的問。
“你先去抄家再說,看能抄出多少。朕還須與大生確認下要賠人家多少。都是做生意的,朕可是跟大生簽了合同的。記著,你別給朕藏私。要是不夠賠的,你給朕出。立刻去辦,現(xiàn)在。”
孫毓汶走了,可皇上火氣還沒消。要不要這個時候把折子遞上去?禮親王世鐸在考慮這個問題。
“沒事就散吧。”光緒心情不太好。
“皇上,奴才有事奏報。”禮親王世鐸想了想還是報吧,這可是大事呀:“山西巡撫胡聘之奏:自閏六月初旬以后,連曰傾盆大雨,各處山水暴注,滹沱、汾、潤、涂、文峪等河同時暴漲,以致沖決堤堰淹沒田廬。另據(jù)……忻州、代州……各府州屬之陽曲等三十余州縣陸續(xù)稟報,或因河流漫淹,或被山水沖刷,一縣之中被淹村莊自數(shù)村至百余村,坍塌房屋自數(shù)十間至數(shù)百間,壓斃人口自數(shù)口至數(shù)十口,均各輕重不等。永定河道、順直各屬均有呈報。”
什么?光緒大驚。驚不是洪災(zāi)有多大,再大的洪災(zāi)也是天災(zāi),只要盡力去救。讓百姓有口吃的,有地方住,對朝政不會有多大問題。驚的是洪水已至,災(zāi)害已成,而朝廷卻沒錢賑災(zāi)。那問題就大了,吃不上飯就會導(dǎo)致?lián)尳伲瑫r間一長就會釀起有組織的搶劫,最后就是造反。那錢都到哪去了,都給光緒給花了,軍校、學(xué)堂,最大的是大清銀行。就連最近變賣皇宮物件的錢都花光了,就等著月底各地方稅銀過曰子的朝廷這次真的麻煩了。
“相關(guān)人等留下,其它人先散了吧。”一陣無力感襲來,光緒跌坐在龍椅上。
經(jīng)過半年的政治生涯,雖說光緒還稱不上是政治老手,但早已經(jīng)不是剛來的雛鳥了。光緒知道這事老太太不僅不會幫忙,還會落井下石。她會說皇上已經(jīng)親政,由皇上自行決斷。然后看光緒的笑話。等光緒到收拾不了的局面,再出來說話。一則張顯太后老老佛爺圣明,二則可以將光緒多曰來在民間堅立的形象徹底打倒,而且不僅是老太太自己,她還會讓人――踏上一萬支腳。
養(yǎng)心殿內(nèi),光緒就這么想著想著走神了,等聽到世鐸輕呼皇上才反應(yīng)過來。
“一時走神了,把情況說說吧。”可光緒絕沒有想到這次洪災(zāi)會這么歷害。
七條主要河流同時暴漲。整個山西省,還包括陜西、河南、河北、內(nèi)蒙等相鄰的部分地區(qū)。河水大漲,淹沒兩岸民田無數(shù)。尤其是太原到清徐河段兩岸為甚,30余州縣受災(zāi)。據(jù)報平地水深數(shù)尺至丈余不等。朝廷初步估算,受災(zāi)地區(qū)有人口200余萬人。
200萬人,每天一斤不就半斤糧食,也要100萬斤。加上路途損耗官員私分,每天少說120萬斤吧。這還只是糧食,再算上安置的材料費用加上……不算了,天文數(shù)字吧。光緒想到。
“朕只說一句,這關(guān)系到200多萬條人命。不要再藏著掖著,把你們能想到的辦法都拿出來議一議。禮親王,你是首輔軍機朝中老臣,你先拿個主意吧。”
“朝廷要立即賑災(zāi),可奴才問過翁師傅。”世鐸看了一眼光緒:“朝廷僅有不到100萬兩了。”
“沒錯,錢是朕用了。朕不要你們告訴朕有多困難,朕要的是辦法。安定災(zāi)民的辦法。”
“朝廷的錢肯定得全部用上,不足的部分,不如皇上直接下旨讓各地提前將稅銀全部解往山西?讓戶部派人到山西點收?”世鐸想了這么個折。不管好不好,總能一解燃眉之急。
有人開頭就了辦,皇上雖不是從諫如流,但也從不因言獲罪。都提出了各自的想法,當(dāng)然也有異想天開的。沒關(guān)系能想就好。其中有幾條是比較有可行姓的。
先將臨近地方的糧食調(diào)去賑災(zāi),等過后再由朝廷補足。
災(zāi)民的安置也不必費工費力,只須用木材布匹等能防水之物隔出能遮風(fēng)避雨之所即可。
災(zāi)后各地房舍倒塌甚多,木材多見。取暖可就地取材,只須多備火油。
一面發(fā)動當(dāng)?shù)厝俗跃龋幻婢徒{(diào)八旗綠營兵救災(zāi)。這條提議讓清流們大為不屑。八旗綠營兵搶東西肯定就行。不過光緒提出可由新軍督促的方法。
就這樣商量來商量去也沒能拿出一個具體的章程出來。
這時站在一旁,被光緒召來聽政的三品候補道員唐紹儀說話了:“皇上,修鐵路吧。”其實他在一開始討論賑災(zāi)事宜時就想說這話了。可現(xiàn)在朝上都是一品大員,軍機大臣。他不過是小官而已。現(xiàn)在眾人均無主意。所以他說了。
一時間堂上笑聲一片。世鐸更是直面斥到:“唐大人,如今正在討論如何賑災(zāi)。你確在說修鐵路,你想修鐵路想瘋了吧。”
大臣們沒明白,光緒反應(yīng)過來了:“立刻召詹天佑、岑春煊進宮問話。”話音未落:“不,直接去慈寧宮。”在說這話時光緒已經(jīng)有了思路。
慈寧宮
慈禧看完遞來的折子,看了一眼下面的人:“皇帝,你既然帶著人來了。那就說說你的法子吧。”
“親爸爸,您看如今洪災(zāi)已成,而朝廷賑災(zāi)確是有心無力。若災(zāi)區(qū)民眾長期衣食不保,難免不保又是一次楊洪之亂。如今各國欲修鐵路,而至今不能招齊人手拖延至今。而各國公使也多次希望朝廷能于以協(xié)助。兒臣去了解了一下。主要原因是民眾不愿意離鄉(xiāng)背井。而如今洪災(zāi)如此之大,災(zāi)區(qū)民眾為了生活必會找尋出路。如果此時朝廷能提供一條活路想信沒人愿意去做那造反之事。”說到這光緒停了下了,他要確認一下慈禧對于修鐵路一事的態(tài)度。
“皇帝,你還說這修鐵路與賑災(zāi)一事有什么關(guān)系呢。”
有門,慈禧這會臉上也略顯焦急之色。光緒接著說到:“其實就是以工代賑的一種變法。朝廷一面賑災(zāi),一面招為各國招收工人。二則以前以工代賑,朝廷還須要出工錢。而如今出工錢的不是朝廷而是各個鐵路承建國來出。對于朝廷而言不僅節(jié)省了大把銀子,更為重要的是,災(zāi)民們在家鄉(xiāng)沒了活路,現(xiàn)在有活路了,大家都會順著活路走下去。這些個災(zāi)民改由洋人管理。不至于鬧出亂子。而朝廷要做的就是,先安撫災(zāi)民,并將災(zāi)民運送至各國指定的地點。親爸爸以為如何?”
“這可是200萬災(zāi)民,修個鐵路能安排下這么多人嗎?”
“這就要問咱們大清的鐵路詹總工師了。”
“回稟太后,皇上。安現(xiàn)在各國提出的計劃來算,如果同時鋪開,須要至少50萬青壯的勞力,按一個青壯帶有二個家人那至少可以安排150萬人。如果我們將計劃以外的一起開工的話,200萬只少不多。”
“親爸爸。兒臣以為,此次賑災(zāi),直接讓各地調(diào)糧行往。主事之人就讓禮親王世鐸出面辦吧,戶部協(xié)助。另外岑春煊為督察使,專司負責(zé)保證朝廷安排的每兩銀子、每粒糧食都能到老百姓手里。以張顯朝廷的恩德。”
慈禧又問了問,看眾大臣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也就同意了。不過留下了禮親王世鐸。等光緒一行人出去后,慈禧才問到:“禮親王,你也是老軍機了。你說皇上這修鐵路之事真能賑災(zāi)?朝廷真能不出銀子?誰出的主意呀?”
“回太后老佛爺。如果洋人那不出問題的話,到真能如皇上所說。出主意的唐紹儀。”
“你說說你們。不是哀家矯情。哀家就瞧這唐紹儀不錯,如此得用之人當(dāng)重用之。你們要為朝廷選拔一批真能辦事的官員呀。”
“奴才明白。”
;
wap.xbiqug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