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古玩“黑市”(六)
“佚名畫,上面卻有元四家黃公望的題跋?這豈不就是元畫了?今天的第一件拍品就是稀世珍寶的元代字畫,老董這次真是好大的手筆啊!”
臺下,一個枯瘦如柴,眼神卻是精明至極的中年人小聲嘀咕了這么一句。
他旁邊坐著一個同樣臉上沒有半兩肉的中年人,這位甚至更瘦一點,好似一陣風就能把他吹走,只聽他有些納悶的問:“馮兄,這就有些不對了!既然是元畫,那老董為什么說是元末明初呢?他直接說元畫不是更好?要知道元代的字畫可比明代的字畫值錢多了,十倍都不止啊!”
“是啊,這位兄臺說的很有道理,這也是我老安的不解之處,給畫定名是《明人繪鑒古圖》,上面卻有元四家之一黃公望的題跋,這根本不符合老董女干商的性格!對此畫之真假,我表示懷疑!”倆瘦子后排的某個濃眉大眼的胖子也跟著附和了一句。
“呵呵,不是你們這樣想的,有的畫家雖然是元代出生,但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明代,那他就是明人。若老董硬說是元畫卻被人給識破,那這場拍賣會可就搞砸了!”
“你們爭論這些做甚?一會兒先看了畫再說,董黑心雖然賣古董黑,更是屬于女干商中的女干商,但腦子卻是不傻的。”
“李老哥說的沒錯,看了畫再說吧,現(xiàn)在爭論這些沒有意義,反正我認為老董這個奸商不可能犯魚目混珠,濫竽充數(shù)的低級錯誤。”
身后買家的這些話坐在貴賓席的董蕓兒聽的是一清二楚。
她眨了眨美眸,臉上露出一絲不易覺察的怒氣。
一群歲的人對一個古稀之齡的老人喊什么老董也就罷了,還一口一個女干商,董黑心的叫著就過分了,作為孫女這怎么能忍?
就在董蕓兒準備要喊保鏢打的這幾個人滿地找牙時,沈愈輕輕拉住了她,然后壓低聲道:“蕓兒,知道你生氣,但嘴長在別人身上,只要不說太難聽的話就先容他們一會吧。
“董老組織一次規(guī)模如此龐大的拍賣會肯定不容易,花了多少心血想必你也很清楚,現(xiàn)在當場對客人發(fā)難等于對所有的來賓都不尊敬。
“守得云開見月明,董老若是如此沖動也不會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就積累下這百億身家,吳老,您說呢?”
旁邊正在翻看拍賣圖錄的吳老聞言放下圖錄看了眼董蕓兒,一雙略顯昏黃的眸子中突的現(xiàn)出一抹精光,“蕓兒啊,小沈說的非常對,就算你現(xiàn)在讓他們吃點苦頭,可背后他們說些更難聽的你又怎么管?
“老頭子我叫吳犇,別人背后還不是喊我吳三牛?”
董蕓兒撅了撅嘴,“吳爺爺,人說鑒古品自高,收藏古董可以修身養(yǎng)性,怎么這些人的嘴巴這么討厭?”
吳老搖搖頭,“清風洗目,古玩洗心,所謂的鑒古品自高,不是說他們這些人。
“這都是些古玩行的二道販子,也就是倒騰古董賺差價的,古董在他們手里待不了幾天就會轉手,哪有什么時間去鑒賞?錢對他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跟他們生氣不值當。”
董蕓兒想了想,又輕輕坐了下來,“可是他們這樣說爺爺,蕓兒心里真的很生氣,買賣買賣,一個愿買一個愿賣,又不是強迫他們買,何苦在背后說一個古稀老人。”
吳老臉上突的露出一抹頑童般的笑容,“能賺到他們的錢,老董就不會生氣,況且小沈說的只是不在這里發(fā)難,一會拍賣會結束了怎么做你應該明白吧?
“好了,咱們一起看看老董收藏的這件佚名明畫吧!有黃公望的題跋,老董算是下了血本了。”
大屏幕上這時已經(jīng)顯示出這副畫的全貌。
是一幅巨幅水墨絹本立軸圖。
畫中滿是古代建筑,而且是建筑群。
飛檐斗拱,雕梁畫柱。
不過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院子里。
幾顆梅樹下或坐或站的六個中年文士。
這六人就有些意思了,他們不是在飲酒觀景,也不是在撫琴作詩,而是在鑒賞古董。
只見一張巨型的條形方桌上擺著十幾件古玩。
有玉器,有字畫,有瓷器,甚至還有爵,鼎,觶,角,觚,壺等數(shù)件青銅器。
幾人你看看這件我瞧瞧那件,喜愛之情溢于言表。_o_m
畫上人物遠不止這幾人。
這些人身后不遠處還有數(shù)位仆役小廝。
他們或用器皿溫酒,或用火爐燒水,或手執(zhí)酒器奔走。
更有甚者還有一個胖書童正倚在一顆高大的柳樹旁偷睡懶覺。
胖書童這副呼呼大睡憨態(tài)可掬的模樣讓這副畫頓添幾分喜劇氣氛。
看到這里沈愈暗暗點了點頭,畫功很好,給人一種穿越千年的感覺。
畫的內(nèi)容也很對沈愈口味,沈愈認為,收藏從來不不是坐擁奇珍而秘不示人,而是應該友一起鑒賞,互補長短。
畫的右上角有鈐印三枚,許是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已是模糊不清,基本無法辨認。
大屏幕上重點放出的是黃公望的題跋:至正元年六月,大癡道人與友賞古,至友閑時小作鑒古圖,真神品也!
什么是鑒古圖?
鑒古圖說白了就是一大群古人圍著一堆古董鑒賞把玩,然后有人把這個場景給畫了下來。
而黃公望的這個題跋意思就是他跟一群好友在一起鑒賞古董。
然后他的一位至交把這場交流鑒古心得的“鑒寶交流會”給畫了下來。
然后黃公望認為這幅畫畫的很好為神品之作,就寫了這么一個題識。
“愈哥哥,古代的人也喜歡古董嗎?”
沈愈笑笑:“當然喜歡!
很多人以為只有現(xiàn)在的人喜歡古董,其實不然,古人比起現(xiàn)代人來更加的喜歡古董。
對老物件的鐘愛,國人可說上千年來就沒有變過。
比如李世民就極為喜愛鐘王之書法,也就是鐘繇與王羲之的書法。
武則天也是極為喜愛書法字畫。
等到了宋代,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發(fā)達,博古,鑒古,藏古已然成為一種潮流。
并且宋代有了一門新的學問,叫做考古金石學。
第一本古玩鑒定書籍,《洞天清錄》就是出自宋代。
這本聽起來像是道經(jīng)的古籍其實是華夏第一本系統(tǒng)介紹如何鑒定古董的啟蒙書。
后世不少的古玩鑒定書都引用了里面的知識。
這本書對古畫,古琴,古硯,青銅器等做了系統(tǒng)的講解,對鑒賞古玩的人幫助很大。”
吳老笑呵呵的道:“小沈說的老頭子得更正一下,這本《洞天清錄》其實只能算是第二本古玩鑒定書。
鑒定古玩的古籍第一本應該是《百寶總珍集》,但是那本書沒有作者名字,名氣就不如《洞天清錄》了。
《洞天清錄》除了描繪該如何鑒定古董外,最重要的還介紹了當時古人是如何鑒定古董的。
人生一世如白駒過隙,而風雨憂愁輒居三分之二。
其間得閑者才三之一分耳。
殊不知吾輩自有樂地。
悅目不在色,盈耳不在聲。
明窗幾凈羅列。
布置燃香居中。
法書、名畫、古琴、舊硯,觀之品評。
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挲鐘鼎,親見周商。
端研涌巖泉。
焦桐鳴玉佩。
不知身居人世,所謂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
閬苑瑤池未必是過!
在這些大徹大悟的語句中我們就可知道古人有多喜歡古董。
在唐宋元明清,作為一個文人或者說讀書人你要是對古董一竅不通,那。
你就落伍了。
尤其是唐宋兩代,有個灑宴類的場合你根本就融入不進去。
酒杯的樣式是秦代還是漢代的。
墻上的字畫是吳道子的還是顧愷之的。
彈琴聽曲,古琴是哪個時期的造型。
同席的人問了一旦說不出來往往很是尷尬。
話說遠了,如沈愈所言,其實賞古、鑒古、藏古,博古,都是古人傳下來的概念。
古人作畫千圖萬樣,鑒古圖就是古代一種繪畫題材。
確切的說是一種小眾的題材,也不知道老董從哪里弄來這么一幅寶貝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