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又是一副宋畫
“沈老弟,不知此圖是哪位名人的真跡?”鄭從遠(yuǎn)拿起沈愈的放大鏡看了一會,著實看不明白,索性再次開問。
他最近特別癡迷古畫,看到名畫在前而不知其作者姓甚名誰,心里很不得勁。
沈愈微微搖頭,
“不好說,因為從唐代開始,以十八學(xué)士為題材的畫作不知凡幾,已經(jīng)算是人物畫中的經(jīng)典題材,很多名家都畫過。唐代有閻立本,曹元廓,韓滉,周昉。五代有周文矩。宋代有李公麟,宋徽宗,楊皇后,劉松年。元代有王振鵬。明代有沈周,文徵明,仇英,杜堇。清代有孫佑,周鯤,丁觀鵬,金延標(biāo),杜元枝。這些《十八學(xué)士圖》中又以閻立本之真跡最為有名。宋代劉道醇在《唐朝名畫錄》中贊此畫為神品,
“立本,圖秦府十八學(xué)士、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等,實亦輝映今古。”只是閻立本的原作早已不知去向,很是可惜。”一直默不作聲的章宗寶好像在沈愈剛才的話里抓到了什么,猛的問了一句,
“小沈,你說閻立本的原作不知去向,這意思就是說,面前這幅十八學(xué)士圖肯定不是閻立本的真跡了?”沈愈點了點頭,
“卻是如此。”章宗寶看了老魏一眼,面帶笑意的問:“依據(jù)在哪里呢?”
“畫中屏風(fēng)上寫有一首詩詞,章董您讀一下就知道了。”沈愈在畫上的屏風(fēng)處點了點。
此畫為巨幅畫作,若單純的掃幾眼,還真不一定能發(fā)現(xiàn)畫上有屏風(fēng)。章宗寶從鄭從遠(yuǎn)手里接過放大鏡一看,不由得驚聲道:“哎吆,還真有啊,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章宗寶反復(fù)念叨了幾遍,突然哈哈大笑起來,
“老魏,你這牛氣哄哄的抱著副古畫來跟我爭奪小沈的宣爐。
“我還以為你真把閻立本的真跡弄到手了呢,鬧了半天原來是一副不知出自誰手的臨摹本啊?哈哈哈哈……”章宗寶這一番大笑卻是把臺上的眾人給弄懵圈了。
大家一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清楚為何畫中屏風(fēng)上有首詩就不是閻立本真跡了。
“小沈啊,你給大家解釋一下吧。”這次說話的是古玩城的大商家之一,于老,他開的
“于記古董”是古玩城很有名氣的一處雜項古董店。沈愈跟于老很熟悉,他的蘭亭居剛開業(yè)的時候,于老還給沈愈介紹了幾位顧客。
昨天沈愈帶李惠蕓回古玩城,在地下車庫等電梯時,就被這位調(diào)侃過要喝二人的喜酒,他開口了,沈愈自然是不能推辭。
“于老,因為一首詩詞而否定一幅畫,這乍聽起來有些莫名其妙,但是稍稍想一下就能明白了。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的名句,出自杜甫的《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這首詩是杜甫為曹操后人,左武衛(wèi)將軍,唐代大畫家曹霸寫的。
“閻立本在673年去世,而杜甫生于712年。
“也就是說,閻立本不可能在畫上寫杜甫的詩句,因為那時候杜甫還沒有出生呢,所以此畫必然不是閻立本的真跡。”
“哦,原來如此啊!”沈愈這么一解釋,于老頓時就明白了。眾人也是驚嘆,鑒定字畫果然不同于其他,沒有點歷史功底還真玩不轉(zhuǎn)。
“那此畫到底是出自哪朝哪代哪位名家的筆下啊?”人群里又有人問道。
沈愈正在喝水,李胖子左右看了看,自告奮勇的接話,
“十八學(xué)士圖畫的都不一樣,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肖像畫就是臨摹的閻立本真跡,但現(xiàn)在真跡早已不存,此畫屏風(fēng)的題詩大家也看到了,是杜甫的,那肯定不是真跡。第二種是游山玩水踏青類的,就是在某處風(fēng)景極好的山腳,一群文人或坐或站的觀賞山中景致,顯然這幅畫也不對景。第三種則是把十八學(xué)士在學(xué)士府的生活分成數(shù)副畫記錄下來,有的商議要事,有的對弈品茶,有的奮筆疾書,有的潑墨作畫等等。如此看來,此畫當(dāng)是第三種,看上面人物穿著與器物擺設(shè)很像是一張佚名宋畫,當(dāng)然,明代的也有可能,清代的也說的過去。”
“老李你這不是說了一頓廢話嗎?”
“是啊,你多寶樓好歹也有很多名人真跡,怎么連一副畫是誰的也看不出來?”李胖子倒也不急不惱,他呵呵一笑,
“歷朝歷代字畫名家畫十八學(xué)士圖的車載斗量,這幅畫是佚名的,我又怎么知道是誰的?
“并且唐玄宗開元時,于上陽宮食象亭,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隱、康子元。
“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呂向、咸廙業(yè)、
“李子釗、東方顥、陸去泰、余欽、孫季良等為十八學(xué)士。
“后來也有不少唐玄宗時代的十八學(xué)士圖,這么多畫,我怎么能鑒定的出啊!
“也許只有沈周,文徵明署名的傳世真跡以及清代孫祜、周鯤、丁觀鵬三人奉乾隆旨意所畫的臣字款十八學(xué)士圖還可以鑒定出來。
“不過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你看啊……”李胖子雖然說的有些不著邊際,但也有可取之處。
沈愈之前問老魏這可是古畫十八學(xué)士圖,而不是問這可是某某名家的真跡十八學(xué)士圖?
原因就是因為古代字畫名家繪制此題材的字畫太多了,導(dǎo)致現(xiàn)在的人非常難鑒定。
現(xiàn)存于世比較有名的是南宋四家之一劉松年的真跡,藏于TB故宮博物院的四副巨軸圖,具體是也不是,因為是一副佚名畫,沒有落款也不好說。
趁著眾人都在聽李胖子瞎白話,沈愈默念了一聲鑒寶。一團(tuán)耀目金光在這幅佚名《十八學(xué)士圖》上浮現(xiàn)而出,先是湯圓般大小,然后繼續(xù)凝聚化為核桃般大小。
讓沈愈微微有些驚訝是,寶光到了核桃般大小還不算完,最后竟然化為一團(tuán)鵝卵石般大小的寶光。
“真的是宋畫啊,還是北宋的,看這寶光大小,此畫定是名家所繪,其名氣比起北宋畫魚第一人劉寀來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