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這日,祝明月進宮。
母親留給她一些首飾物事,她想去坤寧宮拿回來。皇帝沒有立新后,坤寧宮失去主人,顯得冷冷清清,只有幾個宮人在打掃。
祝明月緩緩走進去,里面還是老樣子,所有皇后的東西,都保留原樣,一塵不染,仿佛主人不曾離開。
宮女把東西取出來,祝明月打開,慢慢翻看。想起母親,她眼睛濕了。
屋里的宮女和太監(jiān)忽然全部跪下,原來是皇帝來了。
祝明月吃驚地看著父親,他神情哀傷,幾日不見,竟然像老了十歲。
皇帝坐下來,看著女兒整理東西。最近,他常常一個人來這里,靜坐良久。祝明月不知道要和他說什么,也保持沉默。
“那把梳子,還有那個簪子,都是你娘年輕時,最喜歡用的。這些東西,你要好好保存。”
祝明月聽到父親說話,看看手上母親的遺物,點點頭。
“你娘跟著我,吃了那么多苦,如今才過上好日子,她卻走了!仔細想來,一切都毫無意義。”
祝明月沒想到,不可一世的父親,會說出這么喪氣的話。那個叱喝風(fēng)云的梟雄,到哪里去了?她一直以為,父親納了那么多妃子,對年老色衰的母親,已經(jīng)沒有多少感情。看來,她錯了。
皇帝看著女兒酷似妻子的眼睛,心有愧疚。這女兒,小時候跟隨父母漂泊不定,還曾經(jīng)流落在外。
祝明月整理好東西,問了一直想問的事。
“父皇,你為什么要殺李鼐的父親?我不相信他會造反。“她一直不明白,父親能善待百姓,可是,為什么對跟隨他的功臣,那么殘忍?
皇帝聽了這話,表情復(fù)雜。李丞相居功自傲,結(jié)黨營私是真的;謀反倒是不至于。但是,李丞相權(quán)利太大,幾個兒子又是武將,手上有兵權(quán),他實在是放心不下。
“朕是為了太子,”皇帝說。他怕太子將來登基,駕馭不了這些厲害的開國功臣。只有除掉,才能安心。
祝明月沒想到是這個原因,一時啞然。
“你以后沒事,多到宮里來走走,長樂宮還給你留著。晚了,可以宿在宮中。”臨走,皇帝對祝明月說。他希望常常看到女兒。
祝明月看到父親這樣,覺得他有些可憐,從此以后,有時也會到宮中來,陪陪父親。或聽他追憶往昔,或陪他用膳。
眾人都道,長樂公主是今上最寵愛的女兒。可惜,嫁了罪臣之子。
公主府里,李鼐依然終日不語,以酒澆愁,仿佛變了一個人。祝明月知道,他們不像正常的夫妻,也有委屈。
但是,她現(xiàn)在不能離開李鼐。她了解父親的性子,如果不是有這個婚姻,父親早就殺了李鼐。
幾年后,皇帝駕崩,新皇繼位。
祝明月十分傷心,她原以為她討厭父親,卻原來不是這樣。她的父親,不但驅(qū)除韃虜,為家族帶來榮光;也為天下百姓帶來一個繁華盛世。她以父親為傲。
她聽說,陳麗貞已經(jīng)離開洛陽,帶著舊部遠走苗疆。
李鼐和祝明月也打算離開京城,送李鼐父親的靈柩回家鄉(xiāng)安葬,并打算在故鄉(xiāng)定居。
在途中,兩人居然遇到了英兒。
她已經(jīng)成了一個農(nóng)夫的妻子。那農(nóng)夫說,自己幾年前外出,在慶陽城外看到一個昏迷的女孩,就把她救醒。但這姑娘不記得自己是誰,為什么昏倒。他只能把她帶回家。后來兩人就成親了。
李鼐并沒有和妹妹相認,他不想讓英兒回憶起悲慘的經(jīng)歷。她現(xiàn)在過得幸福,就是最好的安排。
兩人回到故鄉(xiāng)。
李鼐精神好了一些,不太喝酒了,他喜歡到附近寺廟里聽經(jīng)。
有一天,他鄭重地告訴祝明月,他打算剃度出家,皈依佛門。
祝明月驚訝地說不出話。
他又說:“月妹,我知道你心有所屬,和我成婚,只是為了救我。”他遞過一頁紙,“現(xiàn)在,你是自由之身,可以去找那人。”
祝明月看看那紙,是和離的文書,一時呆住了。
不久,李鼐在城外的歸元寺剃度出家,法號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