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三章 歷代都有
葛守禮離開了。今天已經(jīng)是第三天了。基本上。這里是毫無變化。從葛守禮走的第二天開始。朝廷又恢復(fù)了原本的樣子來運作。這里畢竟是朝廷是管理如此一個龐大的國家的機(jī)要所在。不可能因為一兩個人的去留而產(chǎn)生什么重大的改變的。同樣。身在其中的人也絕對不會因為人事的變動而讓它產(chǎn)生什么變化的。
大方向沒有變化。變的只不過是存在于其中的一些東西罷了。
如今。朝廷派往西南打聽這一次對僰人的征討狀況到底如何。到底是大勝還是慘勝的人如今還沒有回來。所以這段時間。張凡倒是沒有什么事情做了。那邊。卓陽的那個替身。如今來看他的人也幾乎沒有了。總之。如今在這件事情上面。眾人就是抱住了一種想法。這個刺客硬氣非常。不論是受了怎么樣的酷刑也不肯開口說話。不過即便是他什么都不說。對于這些朝中的大臣們來說也已經(jīng)足夠了。他的不開口已經(jīng)是說明了一個問題。這件事情背后跟蜀端王朱宣圻是絕對脫不了干系的。但是至于到底朱宣圻跟這件事情有著怎么樣的關(guān)系。如今還不清楚。
因此。張凡最近也是閑下來了。這邊既然已經(jīng)進(jìn)了“死胡同”。問不出來什么消息了。他就自然是沒什么事情可做了。但是所謂的無事可做。實際上也只不過是表面上的。而在暗地里。張凡是一直在準(zhǔn)備著。準(zhǔn)備著將要到來的種種事項。那時候。會有著很多的麻煩和無盡的變數(shù)。張凡如今所能夠做的只不過是盡量將一切都準(zhǔn)備好罷了。
而這段時間。張居正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葛守禮離開了的原因。開始琢磨起來另外一件事情了。雖然張凡作為知道內(nèi)情的人明白。這件事情也是張居正早就已經(jīng)開始打算了的。但是他在這么個時候提出來。給人的感覺簡直就是因為葛守禮的離開他才決定這么做的。
雖然說。對于這種時間上的巧合。張居正本人并不怎么在意。但是讓朝中的人因此而對他產(chǎn)生什么不好的映像。老實說張居正心中也并不覺得高興。
如今。張居正也不只是有張凡這么一個幫手了。還有一個張四維。也愿意為張居正的這個想法而出力。這讓張居正覺得自己如今可算是輕松了不少。而且一個人再怎么聰明。再怎么算無遺策。也總是比不上三個人一起來想辦法的。所以。這段時間。這三位張大人一有空就是聚在一起商量事情。
如今。他們?nèi)齻€在考慮的是。關(guān)于這土地和賦稅的事情。這件事情。幾乎每朝每代。每一個皇帝。每一位大臣都在考慮的事情。但是。這也是從來就不可能完全解決的事情。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麻煩在其中。甚至于。敢于在這上面做文章的人。大都都會遭受重重阻力。一個不好還有可能因此而得罪了很多人。弄得身敗名裂。
而張居正之所以敢在這件事情上面做文章。一來是他的那份心思。二來也是因為如今朝廷在這方面的情況實在是太過惡劣了。
就拿這稅收來說吧。洪武年間的時候。夏秋兩季的稅米可以征收兩千四百七十多萬石。小麥則有四百七十多萬石。而到了正德初年的時候。土地大都被一些豪強(qiáng)收入了名下。稅賦不均。人口也開始流動。地方更是買賣官職。隱藏稅收。那個時候。朝廷每年平均只能征收兩千兩百多萬石。小麥則只有四百六十多萬石了。雖然兩者相比。看起來相差并不是太多。但是要想想。大明朝經(jīng)過了百多年。這方面居然毫無發(fā)展。可見其中的問題之嚴(yán)重。
而這個問題。到了嘉靖年間就更加明顯了。那個時候。朝廷征收的小麥倒是不少。還是那么多。但是這米。卻是驟降到了一千八百多萬石。這其中。差了四、五百多萬石。絕對不是個小數(shù)目。嘉靖一朝四十五年。每年都差了這么多。這么多年下來朝廷到底少征收了多少稅米。這個數(shù)目可想而知。
還有就是稅銀的問題了。要知道。大明朝當(dāng)年開國之時。并沒有滅亡蒙古人。而是將他們趕到了漠北去。而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大明一朝自從開國之初。北疆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爭斗。而戰(zhàn)爭所需要的可不僅僅是人而已。包括軍餉。糧食輜重。馬匹草料。裝備以及人員的訓(xùn)練。這些全都是需要大把大把的銀子的。甚至于。在這方面。因為當(dāng)年的土木堡之變。無論朝中是什么人當(dāng)權(quán)。但是對于這些東西是絕對不敢有任何差池的。
而需要用銀子的地方還不只是這些。還有每年總會有地方發(fā)生旱澇災(zāi)害。而朝廷要去賑災(zāi)。所用的銀錢數(shù)目也絕對不會少。如果再算上其中一些貪污之類的情況。那花費就更多了。
只不過。如今這些銀子的事情。朝中倒是不怎么擔(dān)心了。畢竟。自從隆慶一朝開了海禁之后。允許了民間的商人出海經(jīng)商。到了現(xiàn)在。朝廷也下令讓軍艦為商船護(hù)航。甚至允許商船之上裝備幾門火炮。用以自衛(wèi)之用。
這些個措施。無異于讓那些原本還對與出海經(jīng)商抱著一些擔(dān)憂的人。免去了那些后顧。如今大明朝內(nèi)是無數(shù)的人都想要出海經(jīng)商。想要賺上一筆。也因此。朝廷在征收了海商們的稅之后。這銀子的事情如今算是徹底緩解了。
當(dāng)初。朝廷第一年征收商稅開始的時候。算了算到底能夠收獲多少。結(jié)果算下來的結(jié)果是。如果朝廷每年都能夠按著這樣子來收稅的話。哪怕每年。都有六個大省發(fā)生災(zāi)禍;哪怕是北疆從年初打到年尾不休息。這樣子整整一年所用的銀子。去除之后。所剩下來的也要比以往半年所收上來的稅銀要多。
如此一來。錢的問題就解決了。
但是。張居正所關(guān)心的并不是錢的問題。他所關(guān)心的正是這土地和糧食的問題。畢竟。這土地是固定的。錢再多。也不能讓大明朝的土地就這么額外地多出來一畝地。而這糧食也是如此。全國能夠收上來的就這么多。即便是錢再多。沒有人賣糧食。也是換不來一粒米的。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說起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將那些被豪強(qiáng)們侵占去的土地收回來。重新分給老百姓。這么一來。有了土地的老百姓也就不會到處流動。只會在自己的土地上專心種地了。而這些土地。都是有數(shù)的。將來也都是要收稅的。這么一來。朝廷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只不過。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聽起來很簡單。但是當(dāng)真做起來。卻是難上加難的。那些個豪強(qiáng)為什么敢于侵占土地。并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有錢而已。在這個世道上。光是有錢是什么都辦不成的。所需要的還是關(guān)系。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反過來說也一樣。也只有有關(guān)系的人。才敢去干這種事情。
這種事情不查倒也罷了。但是一旦查起來。絕對是沒完沒了的。拔起蘿卜帶出泥。你查了一家。或許就能順藤摸瓜地查出來十好幾家有牽連的人。且不說這些人聯(lián)合起來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吧。或許你再往后查。就要查到什么重要人物的頭上去了。而等到那個時候。恐怕就要有大麻煩了。
當(dāng)初。高拱搞過這么一次。雖然說起來。那只不過是他為了對付徐階。又不想讓事情弄得太過明顯了才弄出來這么大的動靜。但是下面執(zhí)行的人卻并不知情。他們只是在遵從朝廷的意思罷了。
但是結(jié)果呢。即便是有著像海瑞這樣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在執(zhí)行。但是結(jié)果卻并不盡如人意。土地是查出來的不少。朝廷也收回了不少。但是最終。卻根本就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現(xiàn)如今。張居正又要做這件事情。倒不是說張居正會有什么問題。畢竟他如今身居如此的位置。再加上李太后又這么地信任他。幾乎沒有什么人能夠威脅到他的。
可是問題不在張居正這里。問題在于。到時候朝廷下了命令了。有多少官員能夠這么去做。而在這些個官員當(dāng)中。又有多少人是能夠堅持到底的。有多少人卻是會在半途上被人用各種的方式。威脅、收買。直到他們不再打算過問這件事情了的。這些事情。都是很難說得準(zhǔn)的。
所以。張居正當(dāng)前的問題是。如何才能夠讓下面的人去好好執(zhí)行自己的命令。不要因為一些這樣那樣的緣故半途而廢了才是。
但是這個問題并不好解決。要不然。這種問題也不可能每朝每代都會發(fā)生了。
所以。如今張凡和張四維也在這里。說到底。他們就是來幫忙出主意的。看看事情到底應(yīng)該怎么辦才好。
不過張居正似乎是早有打算了。如今讓張凡和張四維兩人過來。就是為了幫助他完善他的辦法的。
而張居正的辦法其實并不新鮮。因為早就有人這么干了。這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一條鞭法”了。
,